本文根据陈进主任在第七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自然教育评估与实践主题研讨会”上的发言《自然教育成效综述》整理而来。
· 陈 进 ·
嘉 宾 简 介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任,中国植物园联盟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自2003年开始指导环境教育专业研究生,已培养十多位硕士、博士。自2013年中国植物园联盟成立开始,每年主持一期“环境教育研究与实践高级培训班”,坚持理论研究为导向的环境教育实践,至今培训班已举办8期。
我的这个报告更像是一个命题作文,希望通过综述国内外的自然教育、环境教育研究的成果,来看看自然教育有着怎样的成效。我的报告将从下面四方面展开:“什么是自然?”“在哪里及如何开展自然教育?”“自然教育的成效”和“对未来自然教育的建议”。
一、什么是自然?
什么是自然?自然是“世界上一切物理现象的总和,包括: 植物、动物、景观以及其它地球上的现象或者衍生物,不包括人或人工制造的。”(Oxford dictionary)。然而对于每个人来说,自然是不尽相同的。建构主义者认为,自然是人们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不断建构起来,并不断发展的概念, 这样的概念也在随着人和自然的交互中不断地发展。也就是说,人人心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自然!
这是我的一个学生岳智慧,针对西双版纳9-12岁的儿童,收集了401份绘画,问他们心中的自然是什么?在字云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元素:太阳、河流、飞鸟......这些是小孩心中的自然。
在自然体验过程中,舒适感和自然的野性(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并非线性关系。也就是说,自然并非越“野”,体验感越“好”。下图是Clayton et al. (2016)的一篇文章,其中即表述了这一观点。
二、在哪里及如何开展自然教育?
那么,我们在什么地方开展自然教育?评价自然教育当中的“自然”,在学术界常常从“原生性”、“新奇性”、“美感”和“自我感知安全性”等维度来考量。
原生性,顾名思义,就是描述自然未被干扰下的程度。为什么原生性很重要?从亲生物性来看,人本身就是自然中的一部分,在那样的环境当中会感觉比较好。自然的环境能够启发人的学习。新奇性,当人们遇到一个没有经历过的场景,这会促进他的学习和反思。容易产生积极的情感,同时可以改善人的认知;不断进入新奇的自然环境,也会扩展对自然的认知。
这是美国5-8年级345个环境教育项目的5317个样本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到EE21,即二十一世纪环境素养,这是美国学者提出的一个综合指标,包括与环境素养相关的十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奇性,对教育成效有着很高的解释力。在地教育和原生性,可以通过新奇性间接性地为二十一世纪环境素养的提高提供解释。
美感,顾名思义,到一个自然的环境,你觉得很美。美可以有些客观的参数指标,如景观的异质性,水体的占比,等等,美也可能受到文化及个体知识修养差异的影响。美的环境下,人们更容易和自然建立联结,激发情感上的喜好,美的环境还可以促进想象力和创造力,美还让人更加关注平衡与协调。
自我感知的安全性,是指自然活动中所感知到的安全感,感知不安全可能会影响访问和体验的意愿。安全感得不到保证,在更高层次上,情感上也很难得到满足,也会影响好奇心;在不安全的环境下,很难开展沉浸式的自然体验。另外,安全和神秘感可能是一种权衡关系,风险比较大的同时,可能感受到神秘感,但是超过一定的限度,就朝着不安全的方向去了。
除了这四方面,还有其他需要关注的方面。包括所谓注重地方感的教育,比如所在地区的自然历史。在户外时间的长短毋庸置疑,时间越长,效果可能会比较明显。人们在体验自然的时候,有沉浸式的,也有被动式的。对低龄儿童,自然教育主要开心、好玩为主。注重个体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集体的共享自然体验。
三、自然教育的成效
大家会问自然教育到底有没有效?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综述,总结了以下六个方面:增加自然联结、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护意愿、增加环境知识及其它学科、促进认知上的发展、促进社会交往能力提升。当然,我们也需要知道,自然教育也可能无效,甚至有负面的效果。
下表是来自一项研究,它综述了美国早期儿童环境教育66个研究案例,时间跨25年。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最高的是环境素养提升,占据76%。38%的案例报道认知能力提升、社会交往及情感方面改进,21%的案例是体能发展,还有少量的(9%)是语言能力及文化素养提升。
这是另一项研究,分析了世界范围内的105个案例,右上角可以看到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区。105个案例都有什么样的成效?其中,行为前因的改变占了67%,环境保护行动占了46%,能力提升占了39%,自报的行为改变占了29%,观察到的行为改变占了10%,客观环境的一些改变占了4%。这篇文章还把这么多案例,从质性的角度做了一个提取后发现,地方题材或者是广泛题材但有地方意义,和专业人员、管理人员或者当地社区合作,有行动的要素,需要报告或者评估,这四个方面是项目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这是另一项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乡村的小孩和城市的小孩相比,跟自然的情感联结明显要高。儿时的自然体验,可以解释成年人的亲环境行为的26%。这个研究告诉我们,小孩的自然体验确实会影响长大后的亲环境行为和环境素养。
我们调查了中国7所大学,三四年级学生(606个有效样本),发现了小学及学前、大学期间的自然体验能够显著预测大学生自发的亲环境行动。
另外,我们在西双版纳的10所小学,投放由相机、望远镜、观鸟书等组成的自然观察包,让5-7个小孩为一组,周末到户外进行自然观察,历时8个月之后,对他们进行访谈。我们发现了参加自然观察俱乐部,它很好地改善自觉行为规范以及自我效能,进而能够有效地影响他的保护行为。
大家可能会问,以上的自然教育活动要经历长期的时间。那么对于短期的自然教育呢?这里介绍一项短期户外自然教育活动(3天),比较有趣的是,11-13岁的孩子经历3个月之后,效果反而消失了;对于9-10岁,3个月之前依然可以保留。短期的自然教育活动是能够有效显著改善小孩的自然联结的,且对小于11岁的小孩的效果更持久。
最后,是对未来自然教育的建议,并且为本次分享做个小结。
北美环境教育协会(NAAEE)的一些建议:好玩、动起来;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关注社会交往;融入创造性的艺术;有时间观察、思考和反思;促进与家庭成员的交往;促进与他人的交往。
我的一些建议:
注重机构个性化和在地化发展
产品SMART
开展项目教育成效评估
注重教育场地或者项目设计的新奇性
有条件的机构尝试自然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努力与专业人员(环境教育、相关专业)建立联系和合作
我也说两句 |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