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 湿地新闻 > 综合动态 > 正文

带着设计的眼光,海珠湿地“逛”出新意思

媒体:信息时报  作者:冯钰
专业号:海珠湿地
2015/8/6 11:53:42

 

在许多广州市民眼里,正式开放不过三年的海珠湿地或许只是一处普通的水边绿地,它没有什么特殊的游乐设施,也谈不上古建古迹,充其量只是附近居民消闲去所而已。

但是你知道吗?这个夏天,来自全国各地不同院校专业的在校学生和行业新人汇聚“并非公园”海珠湿地工作坊,他们光着脚丫踩着河泥,像蜗牛一样在海珠湿地慢慢蠕动,他们如密探般跟踪着龙眼偷盗者的行踪,探索着龙潭村龙船的秘密藏身之所,他们试图以Mapping的方式为观众展示最非常规最丰富的“逛公园”攻略。

为期半个月的调研之后,他们拿出一份海珠湿地史上最丰富的“逛公园”体验。

从8月3日到8月7日,我们可以到海珠湖园区瑶溪怀古展厅感受他们“不走寻常路”的“逛公园”体验。

高大上一点说,这次“并非公园”海珠湿地工作坊是以一种自下而上动态场地调查的全新方式、通过在校学生与行业新人混合工作坊的交流,实现建筑、艺术、规划、景观多专业的跨界融合,试图为过度设计的“市政观赏性公园”通往更为人性和包容的“社区参与空间”寻找可能的一次尝试。

好吧我说人话——来自全国各地的泛设计专业学生们来到广州,用两个星期的时间来感受海珠湖公园,他们的目标是找到公园设计的“设计冗余”和“思考不足”。

他们分成五个工作小组,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有的小组从雨后公园路面上被游客不小心踩碎的蜗牛身上,看到了城市景观对自然生态与本土生物的影响,于是着手于研究蜗牛的行为规律,试图为它们规划出一条专门通道,试图从蜗牛的角度感知湿地环境,又从湿地的角度来协调人和动物的共存关系,意图在这种紧密的结合当中取得一个平衡点,令人和动物能平等自由地分享这一空间。

有的小组从海珠湿地无所不在、却在“公园”规划中被摈除在外的“河泥”中,寻找到这片土地独有的果基鱼塘农耕文化。在过去的岁月里,河泥是湿地的守护者,果园在河泥的滋养下生长,动物在河泥里安家,形成完整的生态圈,这就是珠三角地区独具生态智慧的有机耕作方式——果基鱼塘。随着城市文明的进程,河泥渐渐远离人们的目光,成为“被遗忘的宝藏”,这一组同学则在海珠湖公园中找到了系统研究河泥生态的契机。

他们在湿地里看到的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还看到了人与社会、人与人文历史、人与环境的关系。例如说,随着湿地里种植的龙眼成熟,周边村民和公园保安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攻防战。这一组同学从设计学的角度出发,希望以模糊边界、共享空间的方式使攻防战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最大程度地保护湿地中的龙眼、平衡攻守双方的需求。

湿地里除了种着果树,还埋藏着龙船。这一组同学向八十岁的老梢公取经,与龙船训练基地的管理员探讨,原来,“藏龙窦”背后不但有风俗传说作为支撑,更出于更好保护船身木材的民间智慧。他们走访了附近的村落,通过田野调查纪录广府“扒龙船”独特的仪轨与风俗,并以龙潭村为据点开始制作一张关于广州龙船文化的经脉地图。这幅地图是以龙船空间的角度出发,为龙潭村乃至整个广州市传统龙船文化的保护与延续提供参考建议。同时以此为依据,增强湿地公园与周边社区的关系。

湿地公园环境设计要怎样更加满足当地社群的特殊需要?有一个小组发现了一群与游客不同的人,他们只在清晨与傍晚出现,行走的路线也与普通游客不太一样,他们大部分是附近龙潭村的村民,他们习惯于光着脚体验公园。于是,这个小组选取了其中一位被叫做九叔的代表进行了深入的跟踪调查,发现他并不是按照园林规划路径赤足行走的。他按照不同天气与时段所选择的道路更加凉爽舒适。从他带有自发创造性和超越设计师设想的行走路径,这个小组试图发掘设计师对平凡的使用者进行体察并提供优化的可能性。

访问

首先有了关怀,才可能出现好的设计

这次工作坊的指导老师是何志森(非正规工作室联合创始人、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兼职讲师)与叶敏(扉建筑主创建筑师)。开幕成果汇报的间隙,叶敏对信息时报记者讲述了这个项目的肇因。

信息时报:为什么会在海珠湖公园进行这样一次工作坊?

叶敏:海珠湿地公园真正开放其实只有三年左右,它有建筑物,但是一开始没想过自然教育和生态环保方面的课程,现在公园要申请国家重点湿地,要补充这些课程。园方请了WWF(世界自然基金会)来做课程设计、志愿者的培训,WWF找到我们来做合作单位,我们就把这些空间做了一些改造,让它更适应这样的课程。

海珠湿地公园这里的湿地跟别的地方不一样,它原来是果基鱼塘,它不是在海边的那种湿地,是农耕的,而且是在城市的核心区域,这是WWF觉得很有特色的,很希望把它做成一个典范。因为现在一说环保,好像就是要在城市生产与自然界之间隔道墙,好像就不能发展了,人和自然处于一种对抗的状态中,但是有没有可能通过设计,去更和谐,更共同的去达到生活生产的一种平衡?这次就是利用海珠湖公园这个个案,进行这样的一个研究。

我必须感谢园方,他们是我所经历过的最好的甲方,从来没有要求我们更改方案,给了我们最大的空间。

信息时报:工作坊为什么叫“并非公园”?这种强调提示了怎样的一种觉知?

叶敏:在前期调研的过程中,大家都觉得它更像公园不像是湿地,我们觉得,公园是政府在城市中给市民、给社区提供的一个休闲的场所,而湿地其实更多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是共同的环境,它不光是被人类观赏的、修剪之后的景观设计,湿地往往可能要平衡一点,在一个生态链里面,每一个动物生物的存在都有必要性,不是可有可无。在mapping的工作方式中,我们要思考的是“设计过度”的问题,就是哪些部分我们做多了,哪些又是我们应该设计但是没有考虑过的,工作坊就是想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要知道它缺什么。

信息时报:那么工作坊的各个小组其实是在尝试为湿地寻找设计的冗余与缺失。所以他们会从不同的视角去“逛”这个公园——从原生生物的角度、从生态多样性的角度、从社区文化的角度、从个体感受舒适的角度等等。他们的工作成果未来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这个公园的再设计?

叶敏:或许同学们工作成果的最终呈现并不是最重要的,我想更重要的是这个尝试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让设计不断完善的过程。比如说,蜗牛那组和赤足散步那组都从不同角度关注到公园路面的铺设有可以改进的地方,这些调研一定会对将来改善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有用处的。

在当代艺术与设计之间,我们认为不会有任何的鸿沟,就像广美实验艺术系冯峰教授与我们之前合作的那个展览一样,我们就是想要抹掉鸿沟。当代艺术是提供一个想法一个观念,设计其实也是一样。要始终记得,为谁而设计,为什么而设计,首先有了关怀、察觉,然后才有可能出现好的设计。

链接

关于Mapping

Mapping是一个连续观察和发现的过程。它记录了设计师在一个或多个不同场地内如何发现或者创造各种离散元素(disparate elements)之间隐藏的关系,然后把这些关系带到设计过程中,最终产生出更为人性、包容和灵活的空间管理模式。和自上而下主导的Map不一样的是,自下而上Mapping的过程经常是在人的尺度上操作完成的。

关于WWF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是在全球享有盛誉的、最大的独立性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之一,自1961年成立以来WWF一直致力于环保事业,在全世界拥有将近520万支持者和一个在100多个国家活跃着的网络。

阅读 1570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