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潍坊新闻网报道 白浪绿洲湿地公园,在潍坊人的眼里“如诗似画,碧水绿妆”,如今已经成为我市的又一张城市名片。日前,由光明日报社和潍坊市委、市政府主办,市委宣传部与市规划局承办的“湿地?城市?生活———2010潍坊论坛”在我市举行。来自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社科院、同济大学等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围绕湿地保护、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活展开讨论,对潍坊“三河模式”和“生态引导城市发展”的做法进行了理论层面的分析和总结,在肯定我市生态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的同时,对我市生态建设提出了积极的意见和建议。本报今日起分三期刊发出席论坛的部分专家学者的观点,并欢迎读者就此问题展开讨论,以期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绿色生态,共建和谐文明新潍坊的浓厚氛围。
本次论坛及主题很有意义。潍坊白浪绿洲湿地公园刚刚被命名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是全国38个城市湿地公园中最新的一个、也是面积最大的一个,在北方城市里极具代表意义。
对于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务必做到建设与管理并重,并高度重视维护管理工作,从各方面给予有力保障,认真落实“重在保护、因地制宜、生态优先、合理利用、良性发展”的基本方针,确保湿地功能不退化,这是城市湿地资源利用的基本原则。
站在行业管理角度提几点建议:一是增强保护意识,将湿地纳入城市绿地系统,准确确定湿地的保护边界。二是采取有效措施,坚决预防湿地的水源、水质遭受污染。三是强化专业管理,保持湿地生物的多样性,维护湿地自身的生态环境。四是以人为本、多方联动、形成合力,强化资金、政策、人员、技术等方面的保障,确保湿地持续健康发展。五是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六是有针对性地在湿地内增加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如步道、栈道及坐凳、座椅、厕所等;加强湿地内部功能及湿地资源保护宣传;调整优化湿地植物类型,及时跟进做好后期管理工作。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叶廷芳:改善居住环境是城市发展永恒的目标
20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曾提出“诗意的栖居”。当我看了潍坊湿地后,直觉告诉我这里的人们是幸福的,因为他们距离“诗意的栖居”不远了。所以说,改善居住环境、完善城市面貌,是城市发展永恒的目标。
对建筑而言,至少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居住功能,包括建筑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精神健康;一个是行为功能。城市建筑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雪中送炭,另一种是锦上添花。潍坊的三河改造,就属于雪中送炭,非常成功,基本接近“诗意的栖居”目标。今后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实现锦上添花。
城市规划设计乃百年大计,必须认真规划、精心设计,既要考虑到民族性、地方性,更要考虑到时代性。建筑要继承民族性,不仅是在形式、工作上,也不仅仅是在样式、模式上,而是应该在前人的创造性上做文章,充分发挥前人的原创精神。因为,建筑的形式、样式并不重要,优秀的建筑属于全世界、全人类。如今的城市建设,存在一个旧城改造的问题。我认为,城市改造,不宜大拆大建,不宜整批的拆、整批的建,这样容易破坏城市原来的文脉。城市的成长、城市的更新,应该是见证式、织布式的,对于那些不合时宜的建筑,给予适当的修补完善即可。
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公司总经理李忠:六大方面造就完美生态
一是天时。城市作为一种人造地貌是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湿地作为一种自然地貌对自然非常有价值。当湿地代表自然的一面、城市代表人工的一面的时候,我们就会想到把湿地重新恢复在城市里。西方有这样一个口号:“让芦苇重新回到市中心”,潍坊的湿地建设,恰恰应和了这一主旋律。而且,潍坊是在河道污染并不是特别严重的情况下,在促进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着手生态恢复建设的,旨在实现生态、产业双轮驱动,这很了不起。我认为,一个生态的潍坊必然引来生态的产业,一个生态的产业必然制造生态的产品,制造出好的产品就必然创造好的效益。
二是地利。潍坊超前实施了“五库联网”工程,确保了充足的有效水源。推行三河联网,按照河流特性研究河流,根据河流逻辑治理河流,而不是按行政区划整治河流;不仅治理河流的主干,而且治理河流的支流,做到源流同治,体现的是“大生态”的思维。按照正确的逻辑,做正确的事,必定改变城市的生态。
三是特色。白浪河是一条中国的河流,是一条北方的河流,是一条潍坊本地的河流,应充分体现自身特色。首先,在建设上做了一些加法,但在生态上作了很多减法,即尊重自然,尊重自然的力量,相信自然的逻辑,给自然留出空白,让自然创造奇迹。治理完一片,即划定一个区域,严格保护界线,禁止任何人为干预,这是一个很大的亮点。其次,突出北方特色,体现季节变化,即按照中国逻辑,塑造四时风景,不做伪南方园林,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第三,结合潍坊本地特色。包括潍县集中营的打造以及一些当地的色彩和风筝元素的融入,体现了自身的独到之处。
四是天道。即尊重生物、尊重生命,并运用相应的设计手法和方式。比如:湿地尊重鸟类的迁徙规律,尊重鸟类的生活方式,为它们创造一个自然生态的生活环境;对芦苇给予充分保护与利用,打造靓丽的水面自然景观。
五是人和。将对生命的保护放在科普中,让市民真正从湿地中受益,让生态保护不断深入人心。实行建筑分级制度,科学设置配套服务设施,引导市民科学利用湿地的生态,而不破坏湿地的生态。同时,以湿地生物多样性为基础,编撰一个面向孩子的生态科普读本,培育孩子的生态保护意识,引导广大市民管好、用好湿地。
六是商机。做好生态,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应充分利用自身水源地,按照大生态逻辑,打造宜居产业,建设宜居城市,以大生态换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