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3岁的西河道,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海乡秀洼村一个普通的藏族老人,从小就生活在美丽的尕海湖边。
“从2001年开始,我每年在开春之前,准备好玉米、小麦、高梁等各种鸟儿喜欢吃的东西,随时等着那些鸟儿的到来。”老人不无深情地对记者说。
“为什么是从2001年开始等候这些鸟儿呢?”记者的这个问题让老人陷入了沉思。
在水光潋滟的尕海湖畔,老人和他10岁的小孙女旦正草一边给成群的鸟儿抛洒着自备的鸟食,一边对记者讲述了尕海湖“死而复生”的故事。
2001年以前,由于人们的乱砍滥伐、超载过牧,对尕海湖的生态环境索取无度,致使尕海湖渐渐萎缩--水位下降,鸟类减少,生态恶化。
“在1995年、1997年和2000年,尕海湖干过3次,整个底朝天了。水呀、鸟呀、草呀什么的都没有了。”老人依旧心悸地向记者介绍当年湖水干涸的荒芜景象。
“后来是政府组织了力量,又修渠引水、又围栏保护,这才让尕海慢慢恢复了湖的样子。鱼儿也活了,鸟儿也多了,水也是越来越多了。”说到尕海湖现在的情况,老人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尕海湖的“起死回生”让西河道和村里的其他群众意识到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现在村里不仅没有了乱挖湿地中药材、乱放牧的行为,牧民群众还自觉地参与了保护区的围栏建设、引水筑渠等工作。
从2001年--那个尕海湖重现候鸟云集的美丽春天以来,老人就开始了义务巡湖,并自费购买了玉米、小麦等饲料来喂养这些栖息在尕海的水鸟。
“这些鸟儿就是我的孩子,除了把它们喂饱喂好,我不允许别人去伤害它们”。每年开春到深秋候鸟南飞的7个多月的时间里,喂鸟护鸟成了西河道每天必须的生活内容。“我天天早出晚归,天天要到湖边看看、喂喂这些鸟儿”。
老人告诉记者,如今,保护“圣湖”,保护家园,造福子孙后代,已成为尕海湖边藏族群众的自觉意识。
“明天早上我再来喂这些鸟儿,今天它们吃饱了。你看,它们要飞回湖那边的窝里去了。”顺着老人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夕阳中,数以千计的鸟儿正向着落日余晖中的尕海湖烟波浩渺处飞去。
我也说两句 |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