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 经验研究 > 理论研究 > 正文

湿地保护丨从“烂泡子”到“金名片”——湿地生态治理的龙江实践

媒体:科技日报  作者:杨仑 李丽云
专业号:红树林基金会
2020/8/8 22:33:58

6月的富锦国家湿地公园碧波粼粼,鸟鸣鱼潜,眼前风光旖旎,景色宜人。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因为垦荒、非法捕捞、围堰,一度遭遇严重破坏,成为当地人口中的“烂泡子”。

 

  那时的人们没有意识到,湿地生态系统对于区域气候安全、生物安全、粮食安全等等方面具有怎样的意义。

 

  黑龙江是全国湿地大省,不仅面积大,而且类型多。扎龙、兴凯湖、洪河、三江、七星河、珍宝岛、南瓮河等七大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富锦市被誉为中国白枕鹤之乡,齐齐哈尔有着鹤城美名……

 

  随着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推进,黑龙江湿地生态修复和保护也按下了快进键。近年来,黑龙江省将湿地保护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从制度建设、管理体系、保护形式、保护机制等多方面强化湿地保护工作。

 

  扎龙湿地一望无际,鹤鸣九皋;三江湿地两江汇合、苔草青青……那么,黑龙江省是如何进行治理的呢?

 

  退耕还湿,昔日破坏者今为“守护人”

 

  富锦市国家湿地公园,位于三江平原的腹地。这里是我国最大的沼泽湿地分布区。曾经的耕种垦荒让这里的环境遭到了破坏,过度开发也导致湿地面积不断萎缩。

 

  48岁的李长吉是附近民胜村的村民,年轻的时候,李长吉也在这里围了块坝子,偷偷种地、打鱼。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当时,湿地里东一块西一块全开成了地,有的湿地里面还左一笼右一笼打鱼。大家都在垦荒打鱼,感觉自己不去就吃了亏。”

 

  李长吉坦言,这里的地其实并不好种。由于地势较低,雨势稍大就会导致大水漫灌,能打多少粮食全凭运气。即便如此,李长吉还是开垦了6垧地(约合90亩),“钱也投进去不少。”

 

  时间定格在1998年,黑龙江省出台了《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的决定》,对三江平原湿地进行抢救性保护。到了2003年,黑龙江省又在全国率先出台《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开创了我国湿地立法先河。

 

  富锦市从2005年开始,也开始了湿地保护工作,首当其冲的就是退耕还湿、湿地资源恢复。一方面,工作组挨家挨户找村民做工作。跟政府部门签订过合法手续的,采用置换的方式退出;没有合法手续的,则劝说其主动退出;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方式,让村民们认识到湿地的价值,让保护湿地的意识深入人心。

 

  李长吉就是典型代表之一。如今,李长吉在湿地国家公园做船只驾驶员和保管员的工作,亲眼见证了湿地公园给湿地、周边村镇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国内外的游客都喜欢咱这儿的美景。”李长吉边开船驶向湿地深处,边指给记者,“你看,那就是咱们湿地的塔头甸子,现在越来越多了!”靠着这份工作的收入,李长吉买上了汽车、住进了楼房,还缴纳了养老保险,给自己今后的生活多了一份保障。

 

  同样受益的,还有红洲村。由于地处通往湿地的必经之路上,红洲村近年来的农家乐、民宿发展得很红火。

 

  洪洲村党支部书记李平芹介绍,这些农家乐和民宿,有的是个人经营,有的是村集体所有。我们还鼓励村民通过打工、入股等方式来共享收益,所以,采摘园、农贸市场等村集体经济也越来越红火。

 

  生态就是生产力,红洲村村民对此深有体会。从当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村,到如今村集体经济超百万、人均年收入2.1万元的幸福村,“绿水青山真的是金山银山!”李平芹说。

 

  通过这些生态修复和治理的有序引导,如今的富锦国家湿地公园已经有芦苇、睡莲、香蒲、水葱等草本植物290种,脊椎动物有270种,鸟类有177种。丰富的植被和水资源也让这里成为候鸟的重要繁殖地和迁徙地。

 

  打造循环产业链,绿色优势成为金色名片

 

  湿地生态治理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如何才能让湿地生态修复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轮驱动,是摆在黑龙江面前的一道必答题,成为当地政府和各个湿地保护区的必做功课。

 

  湿地保护区旷远恬静、空气清新、无污染、无噪声的生态景观,湿地生物多样性,不仅可以激活了旅游经济,也助推了湿地农业的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力龙头和载体。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记者采访中发现,优美的富锦湿地成了经济发展的梧桐树、聚宝盆,实现了湿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富锦市探索出湿地+龙头企业模式,成为解开这道题的“金钥匙”。

 

  隋德才是当地知名的企业家,当年寻找适合企业发展的落脚点时,他一眼就相中了富锦湿地。

 

  “我们每只鸡养殖时间长,用药却远远少于行业同等水平,令同行惊讶!”隋德才兴奋地说。原来,是这里全年优良的气候,纯净丰富的水资源,为企业绿色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下一步我们还将用养殖肉鸡的粪便为原料生产有机肥,进而带动有机果蔬和有机粮食的种植,打造一个闭合的全产业链。”隋德才说。

 

  一方面,政府支持引导企业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发展又能反哺湿地修复。这种绿色循环的发展模式正在迅速的复制。

 

  如今,在富锦、桦川、建三江等地,有机、绿色、生态的水稻正在茁壮成长,以龙江牌为特色的农业产品越来越被消费者们所熟知,继重工业基地、冰雪之后,成为黑龙江省一张又一张闪亮的金色名片。

 

  建立生态补水长效机制,提供补水示范案例

 

  6月上旬,扎龙国家自然保护区美丽的丹顶鹤作为特殊“嘉宾”,参与到世界环境日的直播活动中,让全国网友在“云”端过了回眼瘾。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中,丹顶鹤一直被认为是“祥瑞”“神鸟”,在今年的世界环境日也备受关注。而其背后,是黑龙江省加强湿地治理和生态修复的组合整治力度。

 

  扎龙自然保护区是松嫩平原保留最完整、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也是多种珍稀水禽繁殖栖息地,还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野生丹顶鹤栖息繁殖地。

 

  保护湿地首先要加大执法力度,打击破坏湿地和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为此,扎龙自然保护区先后购置了执法用车、无人机、GPS对讲一体机等管护执法专用装备,运用卫星遥感监测影像技术,对保护区全境进行针对性核查执法和定时监控。

 

  修复湿地生态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补水。自2002年起,国家以及黑龙江省都对扎龙湿地开始补水“解渴”,并于2009年正式建立扎龙湿地长效补水机制。截止到2018年,累计补水28余亿立方米。

 

  通过严格管护、科学研究、社区共建、环境教育、实施湿地长效生态补水和核心区居民搬迁等一系列举措,如今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全球17个国际重要湿地保护成功范例之一。

 

  窥一斑而知全貌。扎龙自然保护区是黑龙江省近年来加强湿地修复治理和保护的一个缩影。据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黑龙江省出台了多项湿地保护法律法规,将全省556万公顷湿地共计20448个湿地斑块全部纳入名录管理并造图上册,还制定印发了《黑龙江省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际重要湿地生态补水长效机制,为全国湿地的生态补水提供了示范。

 

  截至目前,全球仅有18个国际湿地城市,黑龙江省已有1个城市获此殊荣。此外,还有国际重要湿地9处,2020年,国家又新提名指定1处,黑龙江省国际重要湿地数量位居全国首位;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13处,其中国家级20处,省级53处;湿地公园78处,其中国家湿地公园63处,省级湿地公园14处;湿地保护小区11处,形成了全国最大的省级湿地保护管理体系。

 


红树林banner

 

阅读 2790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