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早上7时,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天微亮。青山碧水间,一条小路曲折向湖边延伸,两名观鸟员快步走到鸬鹚岛的山顶。37岁的孙建青熟练地支起长焦相机,同事张虎负责记录,两人搭班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鸬鹚300只。”孙建青很快对记录员说出了鸬鹚的数量,看到一旁惊讶的记者,他笑了笑,“这是长时间的经验积累。”
孙建青是青海西宁人,2007年4月转业到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从事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工作。
天蓝色的制服,胸前挂着望远镜,手里拿着长焦相机,兜里揣着GPS仪器,孙建青说这是观察员的基本装备,有了这些,才能进行日常工作。当然还有少不了的工作伙伴,他和张虎轮流一人观察,一人做记录。
“我们主要对鸟类的数量、种类、栖息和觅食等进行观察,然后把这些数据录入电子系统,成为一个数据库方便大家做研究。”孙建青说。
摆好仪器后,孙建青拿着望远镜观察,不时用长焦单反相机拍照,张虎则拿出了GPS做记录。
“种类:4种,地点:鸬鹚岛,物种名:鸬鹚、棕头鸥、渔欧和赤麻鸭。”孙建青说着,张虎站在旁边娴熟地写着。
清晨岛上的风大,即便观察员穿着防风工作服也瑟瑟发抖。而他们说这比起湿地观察已经好多了。“湿地多沼泽,看着地上长植物,一脚踩上就往下陷。”张虎说,“这有要领,走在天山报春花生长的地方,那就安全了。”
观察了半个多小时,得知目前鸬鹚岛的四种鸟类各项数据无异常,两人放心地舒了口气。孙建青说:“没有异常是最好的情况,一旦各项数据指标变化,我们会及时作出处理,给它们最有效的保护。”
临近8时,观察队开始折返,返回岛上的保护站,接下来还要录入数据、观看摄像头拍下的资料等。
“岛上的工作人员经常说,我们是在工作中享受自然,在自然中享受工作。看着它们在岛上健康成长,从幼鸟出生到捕食、成长,就觉得工作得到了肯定。”
孙建青说:“也许你们体会不到工作带给我的感受。每年3月、10月的大迁徙,它们翻山越岭还要防御天敌的勇气,这些快乐和勇敢一直在启发我,只要它们在岛上健康地生活着,我的每一天都是有意义的。”(完)
我也说两句 |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