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11月12日讯 2002年,一档中国电视领域的“国家地理”栏目——《走遍中国》亮相荧屏。《走遍中国》以“发现”的视角,挖掘自然与人文地理遗产,彰显中国自然与人文地理中的民族特色和东方特色。日前,《走遍中国》栏目走进了哈尔滨,以哈尔滨湿地为主题,拍摄了该栏目首个涉及湿地题材的纪录片,预计将在年内通过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播出。
昨天,记者见到《走遍中国》栏目编导唐立新时,他正在电脑前忙着剪片子。“湿地题材我们还是首次涉及。”唐导坦言,“最怕拍成风光片。”唐导告诉记者,选取全国各地有代表性的人文地理景观,每期30分钟,以城市为载体,以文化为灵魂,展现与众不同的自然、人文景观和地域风采,已成为《走遍中国》特有的栏目气质。唐导说,经过走访专家、反复讨论,栏目组终于找到了切入点:与关内的农业文明不同,松花江沿岸的湿地文明是渔猎文明,是一种和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完全不同的文明。
唐导透露,比如在片子里,我们会讲述在松花江流域曾经有半穴居的部落,靠打猎、捕鱼为生,追逐沿岸水草丰盛的地方生活,可以说是湿地养育了哈尔滨这块土地的祖先,片中将展现湿地与人类彼此和谐相处……
在片子里,观众还将看到在大兴安岭地区塔河附近的南瓮河湿地,有一位名叫郭宝林的老艺人,是全国唯一一个会制作桦树皮船的“活化石”,在很多年以前,桦树皮船是生活在湿地遍布的古老民族使用的唯一交通工具……
唐导问记者,听说过“棒打狍子瓢舀鱼”吧?记者点点头,他说,其实这句话描述的就是湿地画面,“人们在野外看见狍子蹦跳着奔跑,以为这种蹦跳是毫无目的的,其实,狍子是在一个个塔头上蹦跳。”
唐立新告诉记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麦克曾经在哈尔滨看到湿地时激动地感叹,在松花江的一边,是高楼林立的大都市,而另一边(指江北)却有着最原生态的湿地,“是全世界的一颗明珠”。但唐导也坦言,希望哈尔滨的湿地不要被过多地“打扰”。
“很多人并不了解湿地”,唐导感慨在录制过程中,很多哈尔滨人并不真正了解湿地,尤其是湿地对哈尔滨的意义。“有些市民认为湿地就是公园、湖”。唐导坦言,“对湿地的修复、保护,首先是对人观念的修复”。
“这片湿地曾经是我们的天堂,是几千年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赖以生存的乐园”,唐导说,“通过我们的镜头,再现北国大美湿地风光,希望这幅画卷在不长的时间内就能真切地来到我们眼前”。通过节目,希望能使“人对湿地的尊重”成为哈尔滨市民的共识,能够懂得自己的祖先曾经这样生活过,从而更加珍惜这片湿地。
哈尔滨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