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北京出发,驶过八达岭高速公路,从康庄出口再往西北方向行驶,便进入了一眼望不到边的茂密林区,这就是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
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97年,2000年升为北京市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并于2002年8月成立了北京延庆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6873公顷,其中湿地面积3939公顷,是北京地区、甚至是华北地区重要的鸟类栖息地之一。
因为汽车轧过会毁坏湿地土壤环境,所以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规定,任何人进入核心区都不允许开车,记者只能徒步前进。
野鸭湖保护区是北京市唯一的山间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妫水河蜿蜒曲折自东北向西南贯穿,沿岸植被覆盖率较高,具有浓郁的田园风光。
沿湖区前行,只见湿地里湖水清澈、沟岔纵横,偶尔几只灰鹳从草甸中腾空跃起,振翅飞翔。
据不完全统计,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共有高等植物71科213属357种;湿地动物方面,已知分布鱼类有40种,鸟类共计有233种,两栖类5种,爬行动物8种;野鸭湖还有丰富的昆虫资源,初步统计有182种。这些动植物资源中,有黑鹳、东方白鹳、大鸨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
走在野鸭湖保护区,只见满地都是枯枝落叶,据保护区管理处负责人介绍,这些落叶有效地遮挡雨水对土壤的冲刷,植物的根系和土壤生物能使土壤疏松,增加其吸水能力,可以储积淤泥,又能保证地理环境中的养分不被带走。
记者了解到,自然保护区自成立以来,保护区管理处组成了巡护组织,每天对保护区进行巡回检查;在部分地区实施了退耕还湖,安排在核心区打鱼的20余户人家陆续迁出核心区;在缓冲区与农田的衔接部位,利用原有的自然地形,开挖了隔离沟,禁止车辆进入以及阻止当地农户在保护区放牧牛羊。
几年来,保护区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在冬季大雪封地时,一直坚持为鸟类投放食料。
2006年,延庆县政府出资,收回了海后农场和4491部队在保护区内的1600余亩占地及其全部地上建筑物,又根据保护管理和保护区发展需要,承租保护区周边农民土地1000余亩,实施退耕还湿、植树造林,规范了保护区内的土地管理,扩大了保护区面积。
为了增强湿地保护的科研力量,保护区自建立以来,累计投资65万元,购置了光照培养箱、扫描仪、激光测距望远镜、数码相机、照度计、橡皮舟等科研设备,成立了试验室,并投资2500万元,建立了北京地区最大的湿地博物馆。
在工作人员的精心呵护之下,如今的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景色越发秀丽,同时,也发挥着自己独特的生态功能,保障着北京的空气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