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山包保护区概况
云南省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昭通市昭阳区,其主要保护对象是黑颈鹤及其越冬栖息的亚高山沼泽化草甸湿地生态系统。大山包保护区始建于1990年,1994年升为省级,2003年晋升国家级,2004年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05年加入东北亚鹤类网络,同年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黑颈鹤之乡”,2011年获评“中国最美湿地”。
二、大山包保护区越冬黑颈鹤种群动态监测
1、分布监测
监测发现,大山包保护区黑颈鹤越冬时间上呈规律性。
(1)越冬前期(10月下旬——11月上旬迁入,到11月底达到高峰,数量达1300多只,然后逐渐下降。)
(2)越冬中期(12月至次年3月中旬,数量趋于稳定,保持在1100--1200只之间)
(3)越冬后期(3月中旬开始聚群,数量逐天递增,达到1200多只,20日左右出现大批迁飞,3月底基本迁飞结束,剩余10余只,会持续留到5月底6月初)
另外,在地域分布上,监测发现在大山包越冬的黑颈鹤夜宿地主要是大海子、长会口、小海坝、勒力寨湿地,四个夜宿地2012年1月黑颈鹤平均数如下表:
项目 |
大海子 |
小海坝 |
长会口 |
勒力寨 |
合计 |
合计(只) |
532 |
328 |
195 |
99 |
1154 |
大山包保护区2011-2012年越冬期黑颈鹤地域分布数量表
2、定点监测
大海子、勒力寨、小海坝、长会口四个管理站在整个越冬期每天早上7:00-9:00,中午1:00-2:00两个时段对各自点上的黑颈鹤及其他水禽数量、活动等情况进行监测,并填报监测记录表。
3、巡护监测
按照4条既定巡护路线(1.大海子管理站--罗家坪子--大河边--大海子管理站;2. 大海子管理站—中海子--秦家海子--勒力寨--大海子管理站;3. 大海子管理站—龙家大地--小海坝--大牛窝--大海子管理站;4. 大海子管理站—龙家大地--仙人田--尖嘴屋基--大海子管理站)对保护区内的黑颈鹤、斑头雁、赤麻鸭等候鸟和湿地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巡护监测记录,认真填写巡护日志和水禽监测表。
4、同步调查
根据黑颈鹤迁徙规律,每年1月份为黑颈鹤种群最稳定的时期,因此,2012年1月18日至19日,管理局按照同步调查的要求把工作人员分成4个调查小组,于每天凌晨7时至9时,分别对栖息在大海子、小海坝、长会口、勒力寨4个夜宿地的黑颈鹤进行了同步调查统计。
5、种群数量变化
监测发现,大山包黑颈鹤在2003年以前,一直呈现增加态势,自2004年起种群数量逐渐趋于稳定。(见下表)
云南省大山包1993—2011年黑颈鹤越冬情况统计
年度 |
到达时间 (年月日) |
离开时间 (年月日) |
停留时间 (天) |
越冬数量 (只) |
1993-1994 |
1993.10.30 |
1994.4.23 |
176 |
200 |
1994-1995 |
1994.10.14 |
1995.4.15 |
184 |
721 |
1995-1996 |
1995.11.5 |
1996.4.29 |
177 |
1266* |
1996-1997 |
1996.10.20 |
1997.4.25 |
188 |
858 |
1997-1998 |
1997.10.11 |
1998.4.28 |
197 |
773 |
1998-1999 |
1998.11.3 |
1999.5.10 |
189 |
815 |
1999-2000 |
1999.10.22 |
2000.5.9 |
202 |
808 |
2000-2001 |
2000.10.4 |
2001.5.2 |
211 |
732 |
2001-2002 |
2001.10.24 |
2002.5.25 |
209 |
930 |
2002-2003 |
2002.10.24 |
2003.5.13 |
199 |
1043 |
2003-2004 |
2003-10.24 |
2004.4.18 |
177 |
1186 |
2004-2005 |
2004.10.30 |
2005.5.8 |
191 |
1131 |
2005-2006 |
2005.10.24 |
2006.5.6 |
195 |
1174 |
2006-2007 |
2006.10.28 |
2007.5.19 |
203 |
1186 |
2007-2008 |
2007.10.22 |
2008.5.1 |
193 |
1221 |
2008-2009 |
2008.10.25 |
2009.6.2 |
218 |
1235 |
2009-2010 |
2009.10.28 |
2010.6.13 |
229 |
1062 |
2010-2011 |
2010.10.30 |
2011.5.29 |
212 |
1068 |
2011-2012 |
2011.11.7 |
2012.5.21 |
196 |
1154 |
注:*表示包括黑颈鹤和灰鹤
三、黑颈鹤行为监测研究
1、设施介绍(水禽监测屋、大海子黑颈鹤行为研究监测隧道)
(1)水禽监测屋
大山包保护区在大海子湿地及跳墩河湿地修建了两个水禽监测屋,用于监测越冬期各种水禽。在监测屋内贴有观鹤小常识及鸟类图谱,提醒前来观鹤的人慢步轻声,文明观鹤。
水禽监测屋外观为泥土色,顶部由茅草覆盖,由于玻璃隔音,监测屋内的活动不会对黑颈鹤造成影响。
(2)大海子黑颈鹤行为研究监测隧道
大山包保护区于2010年在大海子湿地修建了黑颈鹤行为研究监测隧道,为黑颈鹤行为监测研究专用设施,同时为开展中小学生科学知识普及教育活动提供场地。
在行为研究隧道内,人们可以在不影响黑颈鹤正常活动的情况下,观测到黑颈鹤行走、觅食、警戒、嬉戏、求偶等行为。
四、大山包保护区黑颈鹤觅食情况监测
1、严寒天气时的食物补充
由于大山包保护区地处高寒山区,黑颈鹤在越冬期会遭遇一些严寒天气,这时候就需要对黑颈鹤进行食物补充。
2、迁徙前的能量储备及食物补充
在越冬后期,黑颈鹤为迁徙做相关的准备,这时候需要对黑颈鹤进行能量储备及食物补充。
3、食物源基地建设
为了给在大山包越冬或中转的黑颈鹤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大山包保护区管理局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在大海子、大垡子塘两处采取只种不收的方式,利用退耕还林地种植土豆100亩,为黑颈鹤自行觅食提供食物源基地。
2012年3月,大山包保护区管理局对大海子、大垡子塘两处黑颈鹤食物补充基地进行了翻耕,让黑颈鹤在基地中自由觅食去年种植的土豆,为黑颈鹤迁飞补充能量。
2012年4月,保护区管理局再次对这100亩土地进行重新播种土豆,为来年黑颈鹤自行觅食提供条件。
五、大山包保护区科学研究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联合建立大山包野生动物监测站,进行大山包野生动物调查,开展黑颈鹤越冬生态习性研究;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对大山包保护区进行资源本底调查;
西南林业大学国家高原湿地中心开展大山包湿地恢复研究;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对大山包湿地植物进行调查研究,共调查出高等植物358种、昆虫223种,出版《中国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植物》;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进行湿地泉眼普查及泉眼形成研究;
国际鹤类基金会(ICF)、中国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云南省林业厅、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在大山包开展“卫星跟踪黑颈鹤”研究,先后为7只黑颈鹤安装了卫星发射器,获得了丰富的成果。
六、大山包保护区开展环境教育活动
1、大山包中心校护鹤冬令营,绘画比赛。在大山包保护区组织学生开展“家乡的骄傲”主题的绘画赛、“爱鹤护鹤我能行”冬令营和环境教育教师培训活动。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爱鹤护鹤、保护湿地、保护环境、共建美好家园的意识和良好愿望。
2、“湿地使者”走进大山包
2009年8月20-21日,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管理局联合西南林学院“清青社”、云南师范大学“同创社”共19名在校大学生会同大山包保护区工作人员以及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在大山包湿地开展“从上游到下游,湿地连着你和我”的湿地资源考察和湿地保护宣传活动。
3、
4、举办2012界湿地日”宣传活动。
5、
6、联合云南大学“唤青社”开展2012年湿地夏令营活动。
7、举办摄影比赛和画展 呼唤社会关注黑颈鹤。
我也说两句 |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