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
长江商报消息鄱阳湖全流域防控,“点鸟奖湖”实施后保护区候鸟数量接近历史纪录两倍
本报记者 刘亚丹 发自江西南昌“最好的湿地保护不是绝对保护,如果朝着绝对保护这个方向走的话,会浪费大量的资源,而且很难收到成效,湿地最好的保护是合理的利用。”面对长江商报记者,江西鄱阳湖保护人述说多年湿地保护工作中总结的经验。
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国际重要湿地、长江干流重要的调蓄性湖泊,鄱阳湖汲水区域遍及江西省98%土地面积。湖区每年都有数十万只候鸟飞来越冬,包括占世界总数95%以上的白鹤,50%的白枕鹤和60%的鸿雁,它们来自遥远的西伯利亚或者澳大利亚。
从上世纪开始,江西省就开始了鄱阳湖区生态保护的历程。无论是候鸟保护规定还是湿地保护条例,江西省一直致力将生态打造为省区最大的优势。
候鸟保护是主要任务
湿地资源是指湿地及依附湿地栖息、繁衍、生存的野生生物资源。
长江商报记者连日走访江西省林业厅、南昌市林业局等相关部门得知,生物资源保护,特别是候鸟的保护,是目前鄱阳湖湿地保护的主要工作。
南矶山湿地保护区南山站,是离南昌市区最近的鄱阳湖保护站,每天只有早上8点的一班公交车可以到达。丰水期的时候,公路会被全部淹没,南矶山的居民们出行必须依靠水路。2015年12月14日,长江商报记者来到这里,站长万松贤值完夜班刚刚补觉睡醒,办公室内几位林科院、中科院研究员正在给候鸟做环志和疫源疫病工作。
“保护站主要是保护候鸟。”万松贤告诉长江商报记者,候鸟越冬的12月,也是保护区的工作高峰期。每天,巡护员早上7点左右出发,乘船、车或者步行去湖区巡护,查看鸟类状况有无异常、有无死鸟、有无天网、有无可疑情况等。
早在1996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就颁布了《江西省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候鸟保护规定》,保护区内,开矿、开垦、烧荒、挖沙等破坏湖泊地形地貌的活动被禁止,个人猎捕、买卖候鸟等行为也被禁止。枪支被禁止后,当地人最常见的捕鸟方式是布天网。这种看似只有几米高的细网装置却是候鸟的天敌。
2015年,江西省构建“地上步行巡护、天上飞机侦查、水上租船巡查、洲上驾车排查”的立体防护体系,全方位保护鄱阳湖区域越冬候鸟与湿地,确保湖区基本无天网、无毒饵、无猎捕、无围湖、无围堰。
事实上,除了候鸟保护,鄱阳湖也是长江江豚最后的“避难所”。江豚俗称江猪、海猪,是一种小型齿鲸,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和鄱阳湖水域的长江江豚是一个独立的淡水亚种,被渔民称为“河神”,是全世界唯一已知的江豚淡水种群。
长江商报记者从江西省鄱阳湖渔政局了解到,江西省已建立了鄱阳湖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位于鄱阳湖湖口至老爷庙水域,总面积10.2万亩,核心保护区4.05万亩,是目前已知长江江豚保护规模和保护面积最大的专门自然保护区。今年,江西鄱阳湖外迁4头江豚到位于湘鄂两省交界的我省监利县何王庙(集成垸)江豚保护区,4头放入位于湖北省石首的天鹅洲江豚自然保护区。
根据中科院水生所的调查,鄱阳湖是长江江豚的重要栖息地和种质资源库,现有江豚数量约450头,占全国近一半。2015年3月份的江豚迁地保护时,中科院院士赵进东就表示,“长江江豚迁地保护,要非常感谢江西,江西做得非常好。”
湿地保护愿景——零损失
江西省湿地资源丰富,湿地公园“星罗棋布”。根据《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到2020年江西省湿地保有率要做到100%;也就是说,今后6年中,江西省湿地面积要实现零损失。
早在上世纪70年代,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白鹤数量急剧下降到了严重濒危的程度。1981年1月,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濒危动物调查组科研人员在鄱阳湖西北部(现在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的大湖池区域)发现了91只白鹤。为此,江西省政府于1983年6月批准建立江西省鄱阳湖候鸟保护区。
目前江西省共有1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鄱阳湖南矶湿地保护区和鄱阳湖保护区都是以保护鄱阳湖以白鹤为代表的珍稀候鸟和湿地生态环境为职能。
2007年,江西省政府提出在环鄱阳湖湿地重要保护区域建立保护监测站,此后相继建成了进贤、余干、鄱阳、都昌、湖口、九江、星子等保护监测站,形成了鄱阳湖湿地和候鸟保护监测网络。
自2006年江西省林业厅成立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后,2012年5月1日,江西省正式制定出台《江西省湿地保护条例》,在全国率先为生态立法。
江西省林业厅湿地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黄鹏告诉长江商报记者,“目前除了湿地保护区,江西已经申报的湿地公园有70多个。”今年,江西省林业厅又收到莲花莲江、大余章江源、崇义阳明、全南桃江等11处国家湿地公园的申报,“湿地越少,积极性就越高。这11个地方中,仅仅是赣州就申请了6个。”
2006年至2014年,江西省共向国家申报并获批湿地保护项目35个,其中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8个,中央财政湿地补助项目27个,总投资1.93亿元,中央财政投资1.42亿元。去年,仅鄱阳湖国际重要湿地生态补偿项目就获中央财政资金3000万元。
目前的江西,对于鄱阳湖实施了全流域防控。对河流源头,实施生态移民;在河流中游,所有县区都建设了污水处理厂,严禁生活污水直排河流;在下游的鄱阳湖湖岸沿线,则修复湿地功能。针对全流域防控,江西还建立了绿色市县考核体系,将生态环境列入考核指标。最新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江西全省水系和鄱阳湖区的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0%。
在生态与生产之间寻找平衡
即使江西省在政策上大力扶持湿地保护工作,在真正的实践中,鄱阳湖湿地保护人却始终面临着湿地保护与经济建设的矛盾。
在摸索出“点鸟奖湖”(即在每年候鸟越冬期间,开展两次鸟类同步调查,按鸟类数量给予湖泊经营者相应奖励)之后,万松贤和同事们开始明白,候鸟保护和渔业生产之间是可以找到一个平衡点的。
相比于南矶山保护区333平方千米的距离,保护区的人撒到整个湖区,也就像几颗盐撒进了大海。湿地保护虽然得到了政府的政策扶持,但是没有湖权(湖泊与土地权属)、没有执法权、人员有限,保护区的工作也并不好开展。
保护湿地,真正的力量是在遍布湖区的渔民。但是湖泊不仅是候鸟的栖息地,也是当地渔民赖以生存的唯一资源,水鸟保护和渔业生产一直难以调和。
鄱阳湖区的渔业有着自身非常独特的方式。每到秋季,鄱阳湖进入枯水期,随着湖床显露,巨大的湖体变为数百个季节性的子湖泊,当地人将其稍微改造,形成“堑秋湖”。冬末渔民将“堑秋湖”的闸门打开,把湖中的水放干,成为真正的“竭泽而渔”。而这对于候鸟来说,却是栖息地的丧失。而且渔民通常误认为候鸟会吃湖里的鱼,导致他们蒙受损失,所以在大批候鸟飞来时,不少渔民都会驱赶候鸟。
“我们没有湖权,也不能直接禁止渔民的行为。”万松贤告诉长江商报记者,每个子湖泊每年的租金都在60万到100万,保护区也不可能租下湖泊。
如果候鸟像鱼一样也可以为渔民带来实惠呢?2013年6月,南矶山保护区管理局开发出一个新的项目——“点鸟奖湖”。
项目实施后,仅仅是2013年12月5日一天,保护区的13个湖泊的鸟类数量就高达22.89万只,接近保护区候鸟数量历史最高纪录的两倍。此后,这个项目得到了延续,南昌市政府也设立了50万元专项费用。
这个项目的成功,让保护区认识到,其实只要对堑秋湖的承包机制和经营模式加以改善,如延长子湖泊承包年限,设立分批次排水机制、实施最低水位奖励政策,便可避免大面积的“竭泽而渔”,也有可能实现渔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最好的湿地保护不是绝对保护,如果朝着绝对保护这个方向走的话,会浪费大量的资源,而且很难收到成效,湿地最好的保护是合理的利用。
——江西鄱阳湖保护人在多年湿地保护工作中总结的经验
鄱阳湖南矶湿地自然保护区南山站站长万松贤和工作人员正在做沉水植物调查。通讯员 冯磊 供图
我也说两句 |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