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4日开始的强降雨致江西丰城市小港闸出现重大险情,两岸护坡大面积倒塌,严重危及水闸与赣东大堤堤身安全(6月7日摄)。 新华社记者周科摄
▲这是5月31日拍摄的饱受干旱之苦的鄱阳湖星子段一处干裂的河床上,几条小鱼缺水死亡。 新华社记者周科摄
几天前,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还饱受干旱之苦,守着大江大湖“喊渴”;可是几天后,风云突变,这一地区大雨倾盆,上百万人遭遇洪灾,农田受淹,房屋倒塌。
如何看待这种“旱涝急转”天气现象?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走访了有关部门和专家。
极端天气剧烈变化历史罕见
“前一天还在紧张抗旱,可24小时后,我们就投入到防汛抗洪中。”江西省防办负责人说,自己的工作角色转变得非常快。
今年以来江西省37个县市出现严重干旱。而6月3日开始,这个省出现了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连续暴雨过程。
在湖南省,6月2日出现了持续的强降水,让这个省份从“火热”直接进入“水深”之中。目前,湖南有4个市州122万人遭受洪灾,紧急转移人口2.77万人。
6月3日以来,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迎来了较强降雨过程。鄱阳湖、洞庭湖水系主要河流水位普遍上涨,赣、湘、黔、闽等省份有10多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
湖北省气象局气象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陈正洪认为,“旱涝急转”是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极端天气现象之一。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气象专家介绍说,长江中下游过去也发生过“旱涝急转”现象,其程度没有这次的剧烈,短时间内这么多地区由望天“喊”渴到暴雨成灾,可谓历史上罕见。
江西省防办负责人证实,过去这一区域“旱涝急转”范围较小,大多发生在伏秋旱之后,涝灾也不大。这次“旱涝急转”涉及整个流域性范围,几天内几个省从流域性大旱急转大涝。
生态保护与管理的多重警示
生态专家认为,尽管“旱涝急转”是一种极端天气现象,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有关;但这种极端天气现象,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流域生态保护与管理提出了多方面的警示。
一是流域水资源调控难度较大,需要统筹解决。资料显示,长江流域已建水库4万多座,已建和在建水电站2400多座。这些水库和电站分布在不同的河段和行政区域,管理部门各不相同。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局负责人说,一些工程仅考虑各自经济利益,蓄泄矛盾日益尖锐;如果不加强统一调度,将对长江中下游的生产、生活用水以及生态环境产生较严重影响。
据分析,森林植被质量差,会导致“天上落多少水,地面就走多少水”,还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淤塞水库、山塘和渠道,降低了流域内水资源的工程性调节功能。
如何让水有生命地流动?
鄢帮有指出,水是流动的、有生命的。需要从流域综合管理的角度,完善对洪水管理与利用,减小极端气候下“旱涝急转”造成的负面影响。
专家认为,要完善森林植被结构,优化林相,提高植被自然调蓄水能力;要改进防洪理念,给洪水让路,不要一味地对河道进行裁弯取直。河流弯曲迂回的自然形态本身就可发挥一定的生态性调蓄水功能。
江西省水利厅总工程师张文捷指出,要强化流域内工程性水资源调节能力建设。如江西有9700多座水库,但能够进行水量调节的大中型水库不到2%,余下的小型水库多处于病险状态,“平时不敢多蓄水,容易旱;水多又蓄不了,容易涝”。
有的专家认为,流域的生态保护与管理涉及水利、农业、国土等多个部门,包括上下游、左右岸、主支流等多个环节,需要建立强有力的协调机制,形成合力。
还有专家建议,对流域内一些大坝水库和电站建设布局进行更为科学的综合考虑,兼顾上下游,以更加符合自然生态运行规律。通过流域内的水资源合理有序调节,减缓旱涝交替的影响。(记者郭远明、沈翀)
我也说两句 |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