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 湿地新闻 > 湿地保护 > 正文

我国首次利用中华鲟冷冻精液完成中华鲟全人工繁殖

媒体:新华网  作者:江时强、吴植
专业号:重庆涪陵林业
2009/11/30 17:12:01
    新华网宜昌11月29日电(记者江时强、吴植)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29日发布消息说,我国中华鲟研究的权威机构--中华鲟研究所首次利用中华鲟冷冻精液,开展“水中活化石”中华鲟的全人工繁殖,并在该所三峡坝区基地成功孵化出新一批子二代鱼苗。

中华鲟研究所物种保护研究室主任、子二代课题项目组组长郭柏福说,新一批鱼苗的诞生,是中华鲟研究所今年10月世界首批全人工繁殖中华鲟出苗之后取得的又一进步。这说明子一代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是可重复的,子一代中华鲟全人工繁殖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路线是科学合理的。这为建立完善的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体系,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据介绍,此次人工催产的雌鱼是中华鲟研究所于1992年由野生亲鱼经人工繁殖获得的子一代中华鲟,在研究所内经过17年的淡水人工驯养和近3年的性腺诱导,性腺发育成熟。科研人员于本月22日对其进行催产,后经过人工活体采卵,获卵约3.5万粒。

此次用于全人工繁殖的中华鲟精液,是今年9月29日采自中华鲟研究所人工驯养的一尾子一代中华鲟雄鱼,经超低温冷冻保存53天后,再解冻,与子一代中华鲟成熟鱼卵进行人工授精,受精卵经过100多个小时的孵化,于11月28日顺利出苗。截至29日,已有180尾全人工繁殖中华鲟出苗。

中华鲟全人工繁殖研究于2006年立项,由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联合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承担。今年9月底,研究人员对一组在淡水人工养殖条件下成熟的雌雄中华鲟进行人工催产、授精,获得受精卵2.8万粒,随后世界上首批1.8万尾全人工繁殖中华鲟于10月上旬相继出苗。

中华鲟全人工繁殖的初步成功,标志着人类找到了不依赖稀有的野生亲鱼就能把中华鲟长期保存下来的有效途径,同时能使野生中华鲟的自然产卵行为免受人工捕捞的惊扰,从而更好地保护野生亲鱼资源。

阅读 1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