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浐灞生态区国家生态区建设情况介绍

媒体:西安市环境保护网  作者:西安市环境保护局
专业号:陕西湿地
2009/9/2 8:49:38
区位图n.jpg/
西安浐灞生态区位于西安市主城区东部,包括浐河、灞河两河四岸的南北向带形区域。地跨未央、灞桥、雁塔三区,北起灞河入渭口,南抵绕城高速与长鸣公路立交,西起西铜公路及幸福路,东至西康铁路,是西安市重点发展的“四区两基地”之一,也是西安市“十一五”规划的建设重点之一,规划总面积129平方公里,其中集中治理区89平方公里。
古有“八水绕长安”,浐河和灞河就是八水中最著名的二水。长期以来浐灞河地处城市中心边缘,生态功能逐渐弱化。进入新世纪后,随着西安中心城市的扩容和第四次城市规划修编,浐灞河城市段已成为西安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市委、市政府在广泛综合国内外城市发展经验基础上设立了城市生态型新区——西安浐灞生态区,将生态治理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一方面通过对河流的综合治理和流域的生态重建,改善生态环境,完善城市形态,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另一方面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符合区域实际的特色产业,与其他区域形成错位发展,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质,推动城市东扩和老城复兴。
西安浐灞生态区管委会成立于2004年9月,受西安市人民政府授权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委托,在集中治理区内独立行使计划、财政、规划、建设、土地、文物、水务、市政、市容绿化和环境保护等综合管理职能。
成立之初,浐灞地区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主要包括:一是河流污染。浐灞河是西安市东部区域的污水汇集地,年接纳污水量近5000万吨,占西安市污水排放总量的1/6。浐河年径流量1.8亿立方米,但五分之一是污水,每天排入浐河的污水约10万立方米。二是垃圾围城。沿浐、灞河岸有10余处河段垃圾成山,堆放量近500万立方米。三是挖沙成灾。过度挖沙造成浐灞河床严重下切达6米之深,地质灾害隐患严重。
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生态区管委会并未把眼光限于河流治理,而是以生态建设为主线,以完善城市生态功能、提升示范价值为目的,在省市政府的领导支持下,在国家、省市环保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全面开展国家生态区建设工作。按照“河流治理带动区域发展,新区开发支撑生态建设”总体思路和“做有爱心负责任的建设者”的工作理念,从编制生态建设规划起步,从治理 “污水”“垃圾”“挖沙”三大环境问题入手,创新管理和运作模式,将环境治理、新区开发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深入探索城市生态型新区建设模式,下决心要把浐灞生态区从一个生态重灾区建成为涵养功能充分、生态景观优美、人居环境舒适、经济发展繁荣、社会文化进步的国家生态区。
浐灞建设国家生态区工作受到了国家、省、市环保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省、市政府也多次协调推动建设工作。几年来,各级领导多次来生态区考察并指导建设工作,各级环保部门对建设工作给予了全力配合,社会各界持续关注,建设国家生态区已成为浐灞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成为提高综合竞争力、打造特色城区的具体途径,成为扩大合作,形成发展合力的有效纽带。
在国家和省、市环保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具体指导下,生态区管委会对照国家生态区的验收条件和指标体系,举全区之力加以推进,以组织领导为保障,以制度创新为动力,做到科学规划和组织实施到位;以完善生态功能,提升示范价值为任务,做到生态建设资金和工程优先保障到位;以丰富的创建活动和灵活的运作模式为载体,注重宣传与合作,做到社会各界参与到位,确保国家生态区建设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加大资金投入,确保生态建设资金使用
作为城市的生态功能区,生态区管委会始终坚持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首要任务,并严格按照“河流治理带动区域发展,新区开发支撑生态建设”的发展思路,多渠道拓展投融资渠道,千方百计筹集资金,不断加大生态环境及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截止目前,生态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入120多亿元,其中54%用于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往“污水”、“垃圾”、“挖沙”三大环境问题得到彻底根治,浐灞生态区从一个生态重灾区迅速转变为西安市名副其实的生态补偿区,成为西安市的新名片、新亮点。
生态区坚持环境治理优化区域发展的思路得到省、市政府的认可和大力支持,几年来持续在生态区投入资金用于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西安市第三、第五污水处理厂以及三环路等重点工程的竣工运行,为浐灞生态区的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环境基础。
区域生态建设事业得到各入区企业的积极响应和大力配合,各类企事业单位自觉开展生态示范工程创建,有力地推动生态区节能减排和环境建设事业发展,区内可再生能源利用、节水型社区、节能型社区、绿化优美单位等示范项目层出不穷,进一步提高了区域生态示范价值。
二、坚持制度机制创新,破解发展难题
管委会始终把管理体系建设作为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从机构设立到活动组织,从创新治理模式到提高管理效率,始终将队伍及机制建设作为解决发展困难的有效途径,在环境治理及管理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近年来为有效推进生态建设及环境保护工作,先后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生态建设领导小组、节能减排领导小组等组织领导机构,设立生态管理局、湿地管理办公室、水环境管理中心等专业管理机构,制定下发了《浐灞生态区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浐灞河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浐灞生态区环境保护审批管理办法》、《浐灞生态区绿色发展计划》等30余份管理文件,使生态建设得到充分的政策保证和有效落实。
为进一步提升区域生态示范价值,加快国家生态区创建步伐,引导并鼓励入区企业积极开展生态建设项目,丰富生态内涵,管委会在原有鼓励政策基础上,以节能减排为核心,出台了《生态建设项目管理试行办法》,重点针对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利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立体绿化和清洁生产等领域进行扶持,并对企业在污染减排、中水回用、园林绿化等方面做了硬性要求,不仅确保了新建项目整体质量,也有效地提高了企业开展生态示范的积极性。
三、五年大干、六大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几年来,在各级环保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管委会严格按照《国家生态区建设规划》要求,以完善城市生态功能、提升示范价值、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狠抓生态环境治理、生态景观、生态人居、生态产业、生态文化和组织保障六大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生态环境治理效果明显。建设国家生态区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使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环境承载力大幅提升,为发展奠定充分环境保障。
水环境治理方面,针对成立之初的“污水”、“垃圾”、“采砂”三大环境问题,管委会树立“因地制宜,变废为宝”综合治理思路和“污水资源化,湿地功能化,治理效益化”的治理目标,以碧水清污、塑河修坝、修沙造林、景观绿化、湿地恢复等生态措施为主,加强治理的系统性和长效性,大力推进浐灞河水环境效益化综合治理工作。在广运潭景区,通过利用遍布的废弃沙坑建设人工湖,营造水绿相间的湿地景观,以千亩水面、万亩绿意迎接2011世界园艺博览会的盛大绽放;在浐河上游,建设雁鸣湖千亩湿地,进一步净化水质、涵养水源;沿浐河铺设截污管网23公里,封堵25处排污口,新建污水处理厂1座,在建2座,到2010年底污水日处理能力将达37.5万吨,修建中水管网10公里,年节约自来水量900万吨。其中西安市第三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10万吨)已建成运行,第五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20万吨)将于2010年6月建成投产,位于灞河东岸的灞桥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3万吨)将于9月份开工建设,污水问题将得到彻底根治。依托污水处理厂加快中水利用体系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创建节水型城区,目前已利用第三污水处理厂生产的中水回供灞桥热电厂进行工业冷却,三角洲范围内所有绿化、道路清洗均使用中水,凡中水管网铺设到位的开发地块均利用中水进行建设并在逐步扩大;在灞河入渭口建设国家湿地公园,衔接泾渭湿地保护区,利用人工湿地技术处理城市污水,把污水变成生态水源,在恢复河口湿地景观的同时,推动生态农业、观光休闲、科普教育等产业建设。通过有效治理,浐河水质恢复到地表Ⅲ类水平,几十年的污水渠重现清流,灞河成为市民休闲胜地,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城市生态功能显著增强。
大气环境整治方面,一方面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快集中供热配套及配套工程建设,累计实现新增供热面积296万平米,二是严格执行西安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规定,多次组织开展锅炉、专项整治行动,拆除污染大、热效率低的燃煤锅炉10余台,取缔非法采砂场10家、石灰厂、混凝土搅拌厂2家,查处拉土车9500辆。三是制定《浐灞生态区污染减排实施方案》、《浐灞生态区扬尘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等多项制度,狠抓落实;四是大力推广新能源。鼓励新建项目采用可再生能源,积极推广太阳能供热、照明及地源热泵中央空调节能技术,建立了一批示范工程。
噪声控制方面,对城市功能区进行合理布局,明确各功能区环境噪声标准,加强规划区内不同组团、不同声功能区间的防护带、绿化隔离带的建设,并从规划、环评、建审等审批角度严格执行噪声环境功能区划标准,污染控制方面主要加强对交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住宅区内生活噪声、各类设备噪声的监督防治和污染控制工作。开发数字浐灞管理系统,一期建设了广运潭、欧亚论坛等四处自动噪声监测点位。09年监测数据显示,生态区噪声环境质量良好,符合噪声规划要求。
垃圾治理方面,遵循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治理原则。在桃花潭景区利用堆积如山的建筑垃圾进行河堤建设和土方造型,堆出150多亩的湖心岛,形成800亩水面,并利用建筑垃圾回填沙坑,重塑景观。区内共清理垃圾120万方,建筑垃圾回用率达到100%;生活垃圾管理上,明确要求入区项目必须配套建设垃圾分类收集体系,积极建设垃圾回收站,压缩站,逐步形成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回收及压缩清运体系,所有生活垃圾均运往东郊江村沟垃圾卫生填埋场处理,建成社区中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达84%。
二是生态景观异彩纷呈。浐灞两河沿岸已成为西安市重要的生态带、景观带,成为城市的新名片。生态区将生态环境作为区域发展的第一资源倍加爱护和经营,一方面以保护和恢复原生态湿地景观为主要任务,建立包括湿地保护区、湿地恢复区、湿地建设区及人工湿地所组成的湿地体系。新建橡胶坝4座,桥梁3座,新建一级堤防36公里,观景码头7座,开放雁鸣湖、桃花潭、广运潭等大型生态公园,新增水域湿地面积8900亩,河流湿地覆盖率由5.2%增长到9.8%,使浐灞生态区成为西安市最具特色的城市湿地景观区域。另一方面加强生态绿地建设,优化城市滨河绿带,形成“大水大绿、大疏大密”的景观格局,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绿地体系,构筑生态区的绿化景观特色,新增绿化面积6700亩,累计形成林地近29000亩,林地覆盖率达15%,区内生态用地比率达到21.8%,有力地完善了西安市的生态功能,提升了城市环境品质,公众对环境满意率大于90%。2011年以“天人长安、创意自然”为主题的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到来,必将引领城市未来,绽放都市生活,进一步提升区域生态景观环境质量。
三是生态人居形成品牌。浐灞已被市民公认为是西安市人居环境最好,最有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香港中新集团、新加坡盛邦集团、湘江国际、恒大地产、上海绿地、深振业等一大批知名企业相继入住,共同打造生态新城,管委会做框架、企业做地块的发展模式得到有效落实,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有效保证。管委会通过下发管理文件,落实支持鼓励措施,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生态建设,区内新开发的项目从建筑节能、垃圾收集到可再生能源利用、立体绿化,从社区环境管理到居民环境意识,无不渗透着生态理念。
目前,新建社区绿化率均大于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3平方米,是西安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8平方米)的1.67倍,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使用率达到7.7%,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100%,垃圾均实行分类收集,盛恒、深振业和中新浐灞半岛地块年内将使用中水进行绿化、道路清洗和扬尘控制,区内医院、餐饮、文化、科学、教育、邮电、银行、超市等城市配套项目建设全面展开。
人居环境的不断完善,为区域吸引更好的人才、项目和更多的投资创造了条件,增强了区域发展活力,激发了居民和建设者的热情,为浐灞创建最佳人居环境、加快生态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是生态产业稳步发展。生态区始终坚持以循环经济理论统领区域产业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减少污染排放量。通过欧亚论坛、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和金融商务区等重大项目建设,强化与西安市支柱产业之间的循环和连接,推动经济在区域、流域乃至更大范围内实现循环和互补。通过国家生态区建设,重点发展金融、商贸、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科技研发、教育、房地产以及体育等现代服务业,建设生态产业新城。截止目前,已成功启动浐灞金融商务区建设;引进知名房地产十余家,打造以房产、主题乐园为龙头的生态宜居产业;沿浐、灞两河沿岸打造沿河生态旅游廊道;以欧亚论坛为主题发展会展经济;以2011世界园艺博览会为背景大力发展苗木花卉基地建设;以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发展水上运动;在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利用、污染减排、中水利用等方面表现突出,已成功成为西安市节能减排技术应用示范区。
通过浐灞河流域综合治理专项规划的实施,进一步加强流域范围内循环经济建设,建立上下游产业互补结构和生态补偿机制,实现全流域的可持续同步发展。通过水环境治理大力推动了生态农业、花卉养植、科普教育、观光休闲等生态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渭河效益化治理工作探索新模式、新思路、新方法。
五是生态文化呈现多元化。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水平与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结合起来,统筹到国家生态区建设之中。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培训,组织专家、学者将生态区建设作为员工培训的重要内容。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创建,增强公众的生态意识,使生态标准成为公众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充分挖掘浐灞历史文化资源,依靠广运潭、半坡博物馆等历史素材,促进浐灞文化发展。积极开展湿地公园建设,加强湿地科普教育,提高公众湿地环境保护意识,依托污水处理厂建立水环境教育基地,增强市民的生态环保道德责任感,加快构建生态文化体系。
六是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从机制、制度、管理、建设、财政、能力建设等各个方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保障体系,是从国家生态区建设工作中得到的宝贵财富。突出表现在:1.思想统一、目标清晰。始终坚持以“建设生态文明”为中心,以建设国家生态区为目标,按照“河流治理带动区域发展,新区开发支撑生态建设”的总体发展思路和“做有爱心负责任的建设者”的工作理念,推动各项建设工作。2.制度完善,手段丰富。充分利用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的优势,优化审批管理程序,针对建设项目过程从规划、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及绿色管理等阶段均有相应的要求及措施,坚决落实企业节能减排责任,加强节能减排宣传及服务,引导并鼓励企业尽可能地降低项目能源使用量和污染排放量,确保入区项目符合各项生态化要求,使入区的建设项目成为生态区的“绿色细胞”。3.能力建设突出创新和实效。环保分局、执法大队、监测等都有专业的管理队伍,机制健全。建设数字浐灞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将地表水、大气、噪声、重点污染源、扬尘、建筑工地等环境在线监控系统纳入其中,丰富环境管理手段。
四、锐意进取,推陈出新,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特色建设之路
建设国家生态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是生态区加强生态建设的有效途径,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一是放眼全局,探索全流域综合治理新模式。浐灞河流域是渭河较大的一级支流,在渭河流域治理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依据“先支流、后干流,先上游、后下游”的原则,为推动浐灞河流域的同步治理、同步发展,并为下游生态区发展提供保障,生态区管委会提出“渭河流域治理浐灞河流域率先,浐灞河流域治理浐灞生态区率先”的治河思路。在市政府授权下成立“西安市浐灞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编制协调领导小组”,并从2006年3月开始委托5所专业机构编制《西安市浐灞河流域综合治理专项规划》及6项子规划,规划内容涉及水资源利用、防洪、水土保持、环境保护、林业建设等,旨在加强全流域上下游的协调治理和生态建设。该规划是渭河流域第一个支流全流域治理规划,目前已上报市政府。
二是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生态环境效益化治理新模式。坚持变废为宝,成功治理三大环境问题。利用建筑垃圾堆岛造林,以往遍布的沙坑成为湿地,提升了区域涵养功能和景观品质,通过中水回用,在全区范围内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有力地带动了节水型社会的创建。
三是敢为人先,不断创新品牌经营新模式。在建设国家生态区的道路上,只有依靠不断地创新,浐灞才能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走出特色经营之路。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在生态品牌经营上取得显著成效。1.国际化品牌:欧亚经济论坛。欧亚经济论坛是经国务院批准,由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上海合作组织实业家委员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欧亚经济共同体秘书处、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和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博鳌亚洲论坛协办,西安市人民政府和北京当代世界发展研究院共同承办的重要会议,被誉为西安走向国际化的开篇之作,每两年举办一届。2.水品牌:2007F1摩托艇世锦赛,让世界顶级水上体育赛事首次在中国北方城市上演。3.生态品牌: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国家水生态系统修复试点区、国家湿地公园和“中国杯”插花花艺大赛。4.生态产业品牌:陕西省金融商务区,已与香港香江国际集团、中银香港有限公司、中登集团签署了共建合同,
如今,随着建设国家生态区工作的不断深入,浐灞逐步形成了五种特色工作模式:一是高点起步、分级推进的规划模式;二是先通过生态建设实现土地增值、后依法有序出让的资金回报模式;三是政府建框架、企业做项目的建设模式;四是合作共建、以商招商的招商模式;五是小管理机构、大支持系统的管理模式。
通过对国家生态区建设工作的探索实践,浐灞也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经营理念:一是放眼全局,把浐灞河治理与秦岭保护、渭河治理、以及城市生态补偿区关联为一体,统筹创新;二是以生态为定位,以功能发挥为责任,用绝对优势的生态用地比例来保证区域功能定位和方向,用水面和林地的大规模连片恢复和重建来保证生态功能的发挥;三是以灵活开拓的经营理念和精简高效的管理服务为保障,推陈出新,不断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四是以生态产业为制约,生态示范为突破,严格管理和奖惩机制,稳步丰富生态内涵,提升生态示范价值。
阅读 2085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