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唤醒记忆之旅跨越山川湖海,不同地方、不同职业、不同经历的人们都来加入,用各自的认知与记忆共同绘制出一幅中国野生动物消费地图。 截至3月15日,19天时间,我们共收到1011份有效记录(其中845条含省份/地区信息)。由于存在多选和匹配项,经过拆分和合并后共产生4511条数据(其中3298条含省份/地区信息)。 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我们把“野生动物”的定义交给了大家,于是,在做数据分析的时候,根据填表人的填写,我们对物种分类进行了拆分和补充,以呈现出大家认为的“野生动物”。 也因此,数据报告中的物种还包含了“宠物猫狗”、“蚤类”、“蜜蜂”等类群,这些信息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公众的认知(不代表发起方的建议)。同时,我们在商品类型部分,也根据填表信息做了拆解和修订,在原选项的基础上补充了“死体”和“蛋”两个类别。 从1011条公众记录的数据来看,南部、西南部、沿海地区的消费记录数较多,特别是两广地区,记录数高于其他各省或地区。
深入来看不同用途的野生动物消费提交记录的省份或地区,食用、宠物和装饰品的消费是范围最广的,也是记录数前三,但分布的趋势有所差异。 根据大家填写的表单,我们对类群进行了拆分和整理,尽可能还原公众认知中的“野生动物”。我们发现,记录下来的消费中,鸟类的买卖远超于其他物种类群,并且以活体居多。 在做完数据拆分后,我们发现在提交的记录中,网络平台的野生动物消费比传统的野生动物买卖场所如花鸟市场、农贸市场、餐馆等都要多。 记录数前八的野生动物消费在这些省份的不同场所里曾经发生。记录数最多的「鸟类」在广东的餐馆和花鸟市场买卖最多。 随着网络购物的兴起,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消费从线下拓展到线上。在地图绘制的过程中,很多人都记录了网络平台上的野生动物买卖,这些平台多种多样,覆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详细描述野生动物消费的问题中,大家用不同的词汇描绘着不同的画面。在这些描述语言中,“食用”、“宠物”和“野生”是提到最多的词语。 本次共绘地图行动中,我们收到的1011条记录来自许许多多的记录者、反思者,大家的年龄、性别、职业覆盖了不同层面。 虽然截至3月15日的行动数据已汇总、整理、分析和发布,我们的反思行动不会停止。 全民共绘野生动物消费(回顾性)地图的表单提交端口将长期开放,我们也会根据情况再更新数据分析和发布。 为了给过去或正在发生的事件留下一个记忆的入口,也为了未来奠定行动和应对的基石,我们持续记录和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