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练中的成长
——记09兰大达协湿地使者甘南行个人感想 蓝灵
从建队那天起,就注定了波折,注定了成长。
建队之时,各队员之间还很不熟悉。虽然大家都是同一个协会的,但彼此之间竟一点也不认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才有了些了解,不再那么陌生。
由于开始时,我们把申请书上交的时间搞错了,所以才建队,我们就在队长的带领下,每晚开会,写项目申请书。当时正值化学期中考试前夕,大家不仅要忙复习,还要查资料,写申请。申请书匆忙写了很多后,才得知了真正上交的时间。于是,大家都松了一口气,似乎没人再去想申请书的事,改为了每天晚上跑步,周六,周日爬山,以提升身体素质,因为我们要去的地方——尕海,海拔三千多米,如果体质不好,就很有可能会有高原反应。但申请书尚未完成,就搁置不管,每天去跑步,导致后来交申请书已迫在眉睫,直至截至时间前五分钟,才把申请书发过去,所有附件都没来得及粘贴,而且其中人文部分内容实在交申请书的当天,找协会原专务会长临时全部写了一遍。那天我做了一天化学实验,回到宿舍后立马查看已提交的申请书,竟发现了那么多漏洞,有的地方甚至格式不对。当时我觉得既生气又失落。果然,世界自然基金会那边没有审批下来。
“申请书是唯一一个能向基金会展示你们的窗口。所以,不管你们队伍多么优秀,做了多少准备,只要申请书写的不好,就不会得到基金会的认可。”一位学长这样说道。
当时我就反思,为什么申请书写的那么糟糕。表面看来,是许多细节没有注意到,比如格式,附件等,活动的形式也不够新颖,没有多少亮点。深层看来,整体没有规划,什么时间该干什么没有定好,个人分工不明确,大家没有团队观念。队员们都有依赖心理,觉得队长说话就是决策,有“大一的就应该默默服从大二的”“大二的队长懂得多”的潜在心理,彼此间交流很少。而队长偏偏是个表达能力差,喜欢独自行事,不顾及他人感受,有意无意间总能伤害到别人而自己毫无察觉的人。所有队员都一次被队长整郁闷了,有的被深深伤害了。大家刚入队时的那份火热的激情已经被每晚的低效率会议和队长磨平了。中途甚至几次有人想退出,已经退出的人被大伙从新拉了回来。从队长身上,我看到了只会学习,不会社交的弊端,看到了与人交际的重要性,看到了大学生出去作活动的必要性。从整个团队,我看到了理念的重要,我们应该懂得自己是团队的一员,我们也是决策层。对别人不要产生依赖,要保持独立性,保持清醒的头脑,作正确的判断。从整个事件看,整体规划相当重要,如果我们清楚哪个阶段该完成什么,也就不会急着写一遍遍申请。这就又引出了一个思考:一定要有一个好队长,如果队长不称职,就应该立马换掉,不要顾及面子。如果不是顾及队长的面子,我们的队长早就被开除好几次了。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在我们得知没有得到基金会审批下来的当天晚上,大家一致决定采取补救措施。虽然队长又一次私自行动,把补救的邮件发成了发泄气愤的邮件,但大家立即以诚恳的态度,重发了补救邮件。结果,我们申请上了自筹资金的队伍。后来,又申请上学校暑期实践的院队,得到了团委的支持。这些都极大的鼓舞了我们。
紧张的准备工作仍在进行,每晚的跑步也一直持续到了期末考试。那段日子,我们从早忙到晚,一刻也不闲。在考试的压力下,我们一边复习,一边准备,大伙都毫无怨言。
由于团队中有大二的队友要去实习,所以我们的实地活动安排在了八月份。短短的十五天假期里,我们在家还每日忙准备工作。有几次我整理资料到深夜一点钟,爸妈都赞道:“这么投入,将来一定能事业有成。”在家的日子里,我们用QQ交流,开网络会议,安排工作,相互督促。
回到学校后,因制作宣传册,又耽搁了两天。8月6号晚上,大家都到兰州市,准备好了第二天出发,就在这时,突然传来消息:保护区被褥不够,我们只能先去5个人。于是,临时改变了安排。真是计划赶不上变化,要随机应变才行。
终于到了尕海,气温很低,身上衣服一层又一层,还是冷。但一进门,志愿者就送来了一条被子,张站长送来了他的军大衣,他们的关心令人觉得暖暖的。
抵达保护站的当天,我们就跟着张站到尕海湖边观鸟,在那里,我首次认识了普通燕鸥,灰雁等水鸟。张站教我们观鸟,认鸟。他观鸟的水平很高,却一点也不骄傲,他是那么平易近人。闲聊时,张站讲到了一个小故事:有一次为了拍黑颈鹤,他冒死进入沼泽,差点就出不来了……爱鸟竟能如此!令人敬佩。
随后的日子里,我们一有机会便去湖边观鸟,在大自然中观鸟的感觉真好。
虽然这次去尕海,我的主要任务是观鸟,但实际上,我参与了所有活动。
到尕海的第二天,我们就在张站和艾绕大叔的带领下,到牧民家访谈。我们了解到藏族的文化,宗教信仰,藏民的生活,体会到藏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同时,我们发现了当地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垃圾问题。当地没有固定的垃圾投放点。牧民们已经意识到乱扔垃圾会影响他们的生活环境,污染他们的水源,牛羊吃了塑料垃圾,还会生病死亡,这会直接影响他们的经济收入。但他们觉得这是政府应该解决的问题,而政府却迟迟没有采取行动。后来,我们走访了他们的大队书记,反映了垃圾问题,最后,书记表示,会建一个垃圾处理场。我们这才松了一口气,为自己干了一件有利于百姓的事而高兴。
随后,我们与张站一起捡了一天垃圾。这些垃圾几乎全是游客仍的。听站长说,有些大巴车甚至专门停下来扔垃圾。还有的是游客野餐完后随手扔的。有很多塑料袋与泥土混在一起,很难被拔出来。看着随地的垃圾,我心头一阵悲凉。不能随地乱扔垃圾,这个道理谁不知道,但还是有那么多人做不到。国民的素质有待提高!
我们还进行了三天的长征,平均一天步行几十公里。第一天到湖对岸的沼泽走了一遭,第二天跟着田站爬山认植物,第三天步行到郭茂滩。
去沼泽的那天,我们历尽艰辛,踏过了公路,石子路,草地,水泥相和的沼泽,翻越了无数围栏,整整走了一天,晚上天黑后才回到保护站。我们为了更好地观察鸟,走过了水没过膝盖的沼泽,度过了不知脚下为何物的沼泽和草地。还记得谢中灌满了水,膝盖以下的裤子全部湿透;还记得在沼泽中,一脚踩下去,忽的一下,陷入了半条腿时的恐慌;还记得在草地上,踏在小土堆的斜坡上时身子猛地一歪,踩到鼠兔洞上的时候,鞋子陷入了松土中……这种湿地的体验,怕是一生也难遇到第二次。累并快乐着。
对保护站的整体感觉是保护站的人都很朴素。长征第二天,我们曾和田站长一起爬山认了一天植物,好几次闲聊到深夜两点,觉得田站长是一个很博学的人,懂得很多,却毫不张扬。两位站长衣着朴实,给人亲切的感觉。
接着,我们去郭茂滩考察了两次,拜访了西合道大叔,拍到了乌鸦和猛禽,见到了狼,藏狐狸和旱獭,欣赏了奇景——日晕、泉眼、蘑菇圈,翻越了高山,经历了乌云压顶的紧张,做了毛虫样方,采了标本,几个人手拉手坐了货车与拉牛的车,感受到藏民的淳朴与善良。
在尕海的最后一天,我们去小学环教。虽然语言不通,但有老师当翻译,效果还不错。我们讲了课,做了湿地图片展,组织了贴图游戏,我们已准备好画有“尕海家乡”的大画纸,剪好牛、鸟、汽车、房子等各种形状的小纸片,然后让孩子们自己选择小纸片并涂上颜色,并把它们贴在大画纸上。孩子们在欢笑中收受了湿地及环保的知识,在快乐中学习。
离开的日子到了,为期十二天的实践很快就结束了。我们最后一次跑到湖边观鸟,望着蓝得发紫的尕海湖,周围绿色的山,湖面成群的水鸟,蓝天白云,柔和的夕阳,脚下青青的草地,恍如仙境,想起这几天的非凡经历,忽然留恋起来。尕海景美,人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