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里的角落(2013,12,10)

媒体:湿地保护  作者:老黑
专业号:老黑
2013/12/10 16:58:31

围城里的角落(2013,12,10)

我是在黄河边儿长大的,我们那个地方属于黄土高塬的内陆。没听说过“黄土高塬的内陆”这个词吧,我也是才这样说的,意思就是粘点儿黄土高塬的气儿,但没有电影里黄土高塬那么典型,有干旱、风沙伴生活,雨和水都缺的要命,男人出门也要头上包着羊肚子那样的毛巾。可是黄土崖,老树枝,河边儿漂浮的枯枝却是经常伴你走天涯的。最近我在老三样那里发现了少见多怪,觉得有必要读一读,就留了几张图片,想说道说道。

我想读的那些东西,可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或着说为黄河文化的形成创造了不少条件。再有,我发现它们那天水蓝蓝天蓝蓝的,气象新的就如回归到了改革开放前似的,感觉给意识说,你今天可以轻装应对生活了,所以我高兴的也好象有点儿回归自然似的,本能反应让我想蹦想跳,看见啥都觉得很亲切。

每天清晨我都是被广场上炮竹一样的声音叫醒,实际上那声音是早起的老者在锻练身体时,舞动手中长鞭发出的声音,天天如此,所以我根本用不着听闹钟,听到声音一睁眼,就能看见东边儿天际的鱼肚白,很准时。不知道是谁最先发掘出的这种锻练法,很管用,我试过,舞动长鞭甩出声,只需三四下便会浑身发热。这种锻练法要想出效果必须得全神贯注,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要全力配合才行,你想,要舞,谁不想舞好,可你要舞好,一得模仿熟练人的姿势,二得掌握好那股巧劲儿,如果三心二意,甩不响丢点儿人倒也没什么,关键的是弄不好会伤住自己的。这样也好,身体发热能起到强身的作用,全神贯注当然是治疗神经衰弱的良方了。所以这种强身方法推广的很快,不多长时间整个城市的休闲广场几乎都普及了。这种长鞭应该是清朝皇宫里的东西吧,好象登基大典会用,有三声响,秋猎呀避暑的出宫不知甩不甩这长鞭,估计皇上亲征时肯定会有这种甩鞭仪式吧。蒙胧中似有宫内殿前,太监舞鞭响彻皇宫的震撼,也许民间这一成果开发利用,是来自太监弹指一挥间启发也说不来。总归是老袓宗的东西,即便已被风尘掩埋这么多年,我们想起来用时,自然就如复读一般,还是那么应心顺手。

虽然是老袓宗的东西招呼我起床的,可是近年来户外的景象实在让人不敢恭维,看不远不说,雾中的那些味儿总让人喉咙发痒,加上媒体上一直警告减少户外活动,心里总觉着美丽的梦醒来时,嘴里给吃了个苍蝇差不多,但你还不能往实里说,第一眼看见相濡以沫的老伴时,嘴里总是对念叨,今天不错。出外看见熟人也是多云见晴,大家都做着美丽的中国梦呢,你不能往大家火热的情绪上泼凉水吧,所以出心而论,我不是一个诚实的人。

这一天真的不一样,窗户里透进来的光亮就让人心里一亮,没顾得上穿好衣服就爬到窗上看,天蓝得真和刚洗过差不多,用的还是最先进最能去污的洗涤剂,窗外远处楼顶上那鱼肚白鲜亮的比豆蔻还好看,上面是蓝,然后是黄白,逐渐向红过渡,最后那红藏进了黛色的山岚中。

人逢喜事儿精神爽,我用最快的速度穿好衣服,匆忙的用木梳理了一下乱发,没顾上洗脸就开门往电梯走去,我想到户外去做深呼吸,我要把最近被压拟的呼吸全部补回来,被拘束的心情全部释放出来,当我出到楼外再观天时,就控制不了自己啦,可以用手舞足蹈来形容举止,可以用忘乎所以来刻画心情。那时我想叫出声,中国,你太美了。

吃过早饭,稍做准备,我就迫不及待地走出了居住的小区,今天不到野外徙步,绝对对不起自己。路线不用考虑,多少年都没变,跟着黄河的足迹,不管是朔源归纳前人的生活经验,还是顺流畅想未来的美好,都会在对湿地的认知中索求一点儿生活的方向。

冬季的黄河不黄,碧波荡漾,宛延而去,有几朵白云在微风中舞着,被流水写进了长卷中,几片被秋风留下来败叶,悄悄地在岸边儿跑着,看不到泪,只有听不懂的声音,一阵阵传进耳中,不知是在喊叫水,还是对树的无情喋喋不休。所有的一切不知是在欢送,还是在祈祷,我就是爱这空间,并没有想起什么。

你看到崖下那个蜂巢了吗,那是我不经意间发现的。人老了,总是不由自主的一个姿势发呆,所以生理反应就给赏了一个颈椎病,动不动就心慌呕吐,因此走路也形成一种习惯,转头活动脖子,如写“米”字那样的路数。我就是在自我保健时发现并拍下这张照片的。我们可以分析一下,首先蜂选择的位置是在土檐下,肯定是雨淋不到的地方,不然夏雨滂沱时,它就有可能毁于一旦。不知蜂们是怎么考察的,肯定是预先设计好最大直径的,不能让雨淋到或长期淋到,如有不慎,定会殃及儿女,甚至种群甚至民族的兴衰。再有,你看到了吧,那形状是水滴状的,如水将要滴落时的水滴状,采取这种形状源于什么几何原理思想,牢固,还是抗风,还是里面的空间更利于合理利用,还是出于一种什么力学原理的延伸思考。树枝上的也是这种形状,我从正下方才拍到了照片里的形状。这样的建筑,对于身体只有那么小的蜂来说,无疑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选址需要对天文地理进行必要的认知,需要用几十年一遇的极端气候条件分析结论来支撑,其次是力学,材料学,还有生态学等等的充分认知,才可以拍板开工。有多少蜂参与该工程,施工期需要多长时间,当然都不可能没有计划。估计这可能是一个种群的居所,如人类的土围子建筑一样,看上去是一个大房子,里面有许多住家户。它们这样做想来也是一种生存需要,当有外来危胁时,可以相互照应,或共同御敌。如此说来,媒体报道的人遭蜂攻击致死就不足为怪了,它们也有保家为国的概念,即便蜇了人自己也会死也视死如归。

这是水边儿的一幕,初冬的风已是很凉了,这只龟有可能是挌浅到这些枯枝上了,那些枯枝有些是木质的,有些是草本的。木质的说不清,岸边儿黄土坡上的树也很杂,有人工的,也有天然的,人工的有剌槐、杨树、柳树、松柏树,天然的以构桃树种群最茂盛,荆棘都没有它们势力强,原因可能是黄河水汽蒸发的缘故,又是荫坡,又临近市区,几大原因促成吧。草本的枯枝极有可能是苍耳和鬼三针,它们是黄河湿地极具代表性的物种,真没想到它们也有这么可恶的一面。然而龟这东西却是极少见的,初看到它时,以为已没有命了,想走近拍个照发到网上以示关心,当我脚碰到可以牵动龟身的枯枝时,见龟动了一下,我在心里轻唤了一声:阿弥佗佛。于是赶紧将它拿在手里,也许是我的体温让它感到温暖了吧,一会儿它趁我不注意,就用它的前爪在我的手腕上轻挠了一下,那感觉从未有过,害怕的赶紧把它扔到了地上,然后拣来一个塑料袋把它装了进去。后来,我想,它可能是被人放生的宠物,对人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再说,黄河这一段好象不可能有这么大的乌龟。回到家后把它养在水池里,计划开春天暖后,再把它放回河里,怕天寒地冻的它自己找不到栖身处所。可是喂它吃什么它都不理,还整天扒高上低的不安生,后来弄了些沙子将它埋住这才安生了许多,可能这是它冬天的生活习惯吧。

栖息地对谁来说都很重要,不管是人还是动物,谁应对自然规律更合理一些,谁的生活就会更安然一些。

阅读 2080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