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又称於菟、李父、李耳、白额侯,森林之王,百兽之君也。《风俗通》谓虎乃阳物,百兽之长。人们这样描绘虎,状如猫、大如牛,黄质而黑章、锯牙而钩爪,须健而尖,舌长大,倒生芒刺。目光若电,吼声若雷,风从而生,百姓震恐。现存虎类中个体最大、体色最美的是东北虎。东北虎体长一般在1.6米左右,最大可达3米,尾长1米。体重最大可达3210公斤。头部圆而宽、耳短圆、眼大、瞳孔圆形。四肢粗健,强而有力,胫部较短,脚掌宽阔。头部黑纹较密,鼻部棕色,无斑纹。前额上有数条黑色横纹,形似“王”字,确有王者威风。东北多虎,亦到处弥漫着虎崇拜与虎文化研究之风。
畏虎、崇虎,视虎为保护神
山神是老虎的讳称。武松打虎的景阳冈上有座山神庙。在长白山里也随处可见山神庙,且极其简陋。通常用三块砖石、一片木瓦搭就于树丛中(一说被关东放山人崇拜的老把头孙良,亦为山神爷,这种山神庙,也称老爷府)。庙前供有祭品,或点有香烛,确为窘迫时,便搂土为烛,插草为香。传说放山人只有祭拜了这种山神庙,才能顺利下山,并能拿到大货(指采参、狩猎或伐木)。
虎作为十二属相之一,自古就有很多神秘色彩。俗云:龙生云,虎行风。虎是极其刚强、威猛的动物。虎生一子曰虎;二子,一虎一豹;三子,二虎一彪。在“虎生三子,必有一彪”中,彪又是最为凶狠的动物,作为虎子之一,彪通常以同胞弟兄为食,传说,母虎在带众虎子过河时,不管往返多少次,都要将彪带在身旁,以为防范,即所谓“母虎防彪”,恐伤其子。
崇虎畏虎,莫过于对虎行为及虎器官的崇拜。东北虎,又称“西伯利亚虎”,分布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朝鲜和我国东北地区,是全球濒危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我国境内野生东北虎的数量不足20只,在俄罗斯境内约有数百只;我国靠人工饲养的又有2000只。从2009年11月到今年2月,3个多月内,沈阳森林野生动物园的11只东北虎,先后因营养不良、肾脏衰竭等原因“非正常死亡”。善待与保护东北虎已迫在眉睫。
虎崇拜还表现为虎身上器官无一不是宝。东北虎是著名的毛皮和药用动物,东北虎皮毛绒多,张幅大。对于意外死亡的虎,毛皮可制成装饰品和褥垫。作为药用动物,虎骨、虎肉、虎血、虎胎、虎胆等15种虎身上的产物均可入药。特别是虎骨,是著名的中药,有追风镇痛,健骨活筋的功效。骨有香臭之分,三伏天为臭骨,冬腊月为香骨。做胶膏贴患处,治虚劳,前胫为最佳。虎肚能贴无名肿毒,虎肚做膏尤妙。惟头骨不可食,误食之即中摇头疯。虎之饮食,亦有忌讳。虎食狗肉,每食一次,即卧数日夜不能起,如人饮醉相似;如食猪肉,腿即酸软;羊肉皆可,野兽肉尤妙,惟不宜五谷。查百兽之内,气味不同,而虎独于食狗则醉,食猪则瘫,殊属令人莫解。传说一个偶然的机会,一家误把虎骨和酒倒在同一个桶里,产生了虎骨酒,在国内外市场上是久负盛名,一直畅销不衰。
冠以虎名的东北人与虎文化
过去东北多虎,东北人也被冠以虎名,俗称东北虎。东北人以“东北虎”名为骄傲,东北虎是刚健、强悍、侠义、坦直、豪放、进取的象征。东北人经常拿虎说事,虎文化渗透进东北人的血液。如说某某人傻,单用一个“虎”字,某某人缺心眼,为虎车车或虎了巴登(虎了吧叽);小孩长得健壮,为虎头虎脑,又称虎羔子;傻且愣,为虎嘲嘲;做事莽撞,为虎由子;能蒙混,为唬一气;无缘由地为虎拉巴地;虎膝盖骨称虎镜;红瓤白子西瓜为虎口脆;未婚男子享用的生日礼物上画虎头为虎头蛋;将就、对付叫唬弄;冒牌货叫唬牌的;夸大事实叫唬情形;有两下子叫唬一阵;连笔者家乡伊通满族自治县伊丹镇毯子房,何时生产过毛毯之类?毯子,满语塔什哈,老虎之意,毯子房为昔年老虎出没之地。最为常见的是把老虎引入食文化,除了“狼吞虎咽”之类成语外,还有“老虎品牌”,如老虎酱、老虎菜之类。记得十几岁时,到一位老师家做客。老师是个三十几岁的大男人,亲自下厨,说是要大炖“老虎肉”。我天真着呢,心里先自揣摩那老虎肉的滋味,待到上菜时,却是东北名菜猪肉炖粉条子。那大块大块的肉,块块鸡蛋似的。前日不自觉回想当年那顿菜,曾与民俗界同仁切磋,何以取名为“老虎肉?”怕主要取其大气,鸡蛋大小的肉块,并不精心脍炙,怕只有喂老虎了。还有什么老虎酱,乃至油、盐、醋加辣椒烹饪,已不仅仅是辛辣无比,菜本身就有些霸气,不称老虎酱叫什么呢?还有老虎菜,就是人们经常说的杂陈小葱、干豆腐,香菜、白菜、萝卜,等于一大盘的菜,吃时的风格比较粗犷,生猛,一如猛虎吞食,称老虎菜亦名副其实。菜如人,人亦如菜,粗犷、辛辣,拉嚓(东北方言,厉害的意思),符合东北人性格特征。
东北虎崇拜意识源起主要有三:一是源于崇拜哺乳动物,因为哺乳动物的形貌、生理特征和行为与人接近,较容易被人认为是同类。二因虎乃兽中王,我国自古就以虎作为驱邪除害之象征物。三是虎福音近,或在某地同音。四受万物有灵观念影响,虎亦灵物,每行生风,却额上有王字形纹样,乃上天之所赐。
因东北虎而产生的东北人虎崇拜意识与虎文化,是东北文化丰富多彩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