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在中国东部迁徙候鸟保护网络研讨会上,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天厚教授给大家作了《长江口滨海湿地迁徙水禽特征群落特征及生境修复策略》的报告。
摄影:王和平
王教授在报告中指出:
长江口位于整个迁徙路线的中点位置,春季北迁期一些将飞往繁殖地的长途迁徙涉禽(细嘴滨鹬、红腹滨鹬、斑尾塍鹬)在经过长达5000甚至更远距离的不间断飞行以后,需要修整和补充体能,所以会选择长江口为停歇的第一站,这些鸟类将大量聚集在崇明东滩或更偏北一些的滨海区域。秋季南迁期完成繁殖的成鸟第一批中途停歇站可能是太平洋西北部、俄罗斯或中国东北部地区,以后直接飞往中国黄海地区或澳大利亚越冬地,或许沿不同路线迁回。刚出生的幼鸟在第一次南迁路线上可能选择多次停歇补充能量的迁飞策略,从而在首次南迁过程中,长江口成为幼鸟中途停息站。
上海东部郊县地区拥有较丰富的海岸带湿地,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承受着围垦造地的压力,原有涉禽栖息地性质随之发生改变。从上海浦东、南汇、奉贤和金山等郊县滨海滩涂中选择了10个25ha样方,研究湿地生境演变对迁徙涉禽的影响。
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
①、堤外滩宽(TW)和光滩宽(MW)对丰富鸟类种类和密度的增加起关键作用。海三棱藨草盖度(PB)对鸟类密度影响较大,潮上坪宽度(SMW)对鸟类种类数的增加有一定作用;堤内浅水塘比例(PMSW)和光滩比例(PM)对丰富鸟类种类和密度的增加起关键性作用。海三棱藨草覆盖比例(PB)对鸟类密度影响较大。芦苇/互花米草覆盖比例(PRS)、滩上人数(HN)和深水塘比例(PMDW)不利于鸟类栖息。
②、2004/05年涉禽数量与1984/85年相同季节的数量差异不显著。而样点间的鸟类分布变化很大,1984/85鸟类分布较均匀,2004/05 年鸟类在相同样点的分布显著变化(t=-5.103, p<0.05),鸟类分布极不均匀。
③、1984起至1998年上海郊县滩涂围垦面积大约为170多km2。至2003年,围垦了大约300多km2,零米线以上自然滩涂带已经非常狭窄。
④、有一部分滩涂围垦以后并没有被利用,仍保持着原有地貌和潮水条件,所调查的大多数涉禽都集中在此类生境。
⑤、1984-2004年间所对比调查的样方中,滩宽潮上坪宽度、芦苇带宽度和藨草宽度大多都剧烈变窄,通过方差分析可知,涉禽的分布变化受到滩宽和潮上坪宽度变化影响最大 (F=30.53, r2=0.808, p<0.001; F=30.53, r2=0.682, p<0.01) ,是影响鸟分布的关键因子。
受损湿地迁徙涉禽群落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地点选择在靠近保护区核心区附近的东滩98海堤内次生人工湿地,该区域均为鱼塘-芦苇区。在最邻近核心区的人工湿地内选择4个样方,每个样方面积为1000 m×500 m。
其研究结果表明
①、在过去的20年中,10个断面的滩涂湿地 (零米线以上) 面积损失了95%以上;但鸟类总数 (10个断面的四季总数) 没有明显变化;
②、 相比1984/85年,2004/05年的鸻鹬分布极其不均匀,90%的鸟类集中在5%的未开垦湿地中或扩散在已经围垦但没有被使用的湿地中;
③、样方内滩宽和潮上坪宽的变化是影响涉禽分布变化的关键因子。
通过对湿地鸟类进行调查研究,其结果是:
①、冬季调查共计鸟类8目15科56种,其中斑嘴鸭、绿翅鸭、白鹭、环颈鸻、黑腹滨鹬等为优势种,游禽(雁形目)占总数量的90%。
②、春季调查共计鸟类10目19科55种,涉禽(鸻形目)数量占90.40%,环颈鸻、鹤鹬、泽鹬、白腰草鹬、林鹬数量占优势。
③、冬季鸟类种类数与植被盖度呈显著正相关 (p=0.047),水位、水面积比例和鱼类捕捞显著影响鸟类数量、鸟类多样性与科-属多样性 (p=0.002~0.035)。雁形目鸟类对水位及水面积有一定要求,植被作为人与鸟类的屏障也是比较重要的因子,底栖动物密度在样方内差异不大,但也与鸟类数量和群落均匀度相关。塘内人类干扰不大,故对鸟类影响不明显。
④、春季鱼塘的水位与鸟类种类和数量呈显著负相关 (t种类=-5.036, t数量=-5.676, p<0.05) ,水面积与鸟类数量呈正相关 (p=0.048) ,鸟类多样性和均匀性明显受水位、水面积和植被盖度影响 (p<0.001) ,鸟类科-属多样性与底栖动物密度显著相关 (p=0.026) 。鸻形目鸟类主要食物不是鱼类,所以捕捞状况对整体鸟类群落影响不大。
据他们的鸟类调查结果,得出了如下结论
①、 湿地围垦后,堤内区域开发成鱼塘、蟹塘和农田等次生湿地,食物资源仍然比较丰富,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与抗干扰性,许多水禽种类已适应于人工湿地。
②、调查发现鱼蟹塘的人为排放水是导致水鸟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所以,不同的季节水位与水面积应进行不同调整。雁鸭类栖息所需水位在100cm以上,所以冬季在示范区内应该保持一定深度的水位,以便雁鸭类栖息和觅食。同时保留一定比例的浅水区域和光滩给部分涉禽,以增加鸟类多样性。而春季在示范区内应设置足够的浅水区 (2~5cm的浅水层),以便涉禽的栖息和觅食。
③、鱼塘周围高大的芦苇阻挡了人类活动的干扰,呈斑块分布的芦苇为水鸟的栖息和觅食提供了隐蔽的环境条件,同时也为一些以芦苇群落为惟一生境的鸟类提供了栖息场所。
九段沙湿地是长江口新生沙洲,由上沙、中沙和下沙三个沙洲组成,总面积145平方公里 (0 m),植被群落主要由芦苇、互花米草、海三棱藨草和藨草构成。
他们根据迁徙季节涉禽的环境容纳量分析:
九段沙湿地春季可容纳约35万只涉禽,秋季17.5万只。而实地调查结果表明其数量远低于岛内的容纳量,这说明食物可能不是限制鸟类栖息的关键因子。由于九段沙湿地海拔较低,高潮位时部分光滩和海三棱藨草/藨草带将被浸没,使得涉禽可栖息面积减少,这可能是限制涉禽对九段沙湿地利用的原因。因此,根据鸟类活动规律,可对现存岛屿生境结构做相应地调整,从而增加鸟类可利用的有效生境面积。
王教授在报告中提出了长江口滨海湿地迁徙水禽生境修复策略,以九段沙湿地为例的生境调整规划示范
①、建议迁徙季节在不危害保护区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在高大植被密植区开辟一些隐蔽性强的裸地滩涂和浅水塘,以提高涉禽对湿地资源的可利用性;
②、可以在九段沙上沙和中沙高程,对芦苇/互花米草密度较高和呈小片破碎化分布的区域进行收割,岛屿与水域交接区保留50-100 m左右的高大植被用于促淤消浪;对于植被丛在内部收割,外围保留20 m左右的缓冲带和自然隔离屏障,以作为其他鸟类栖息地的需要;
③、开辟出的区域可作为鱼蟹生态养殖塘运作,即满足了迁徙涉禽栖息需要,也增加了土地附加值;
④、春秋季控制鱼蟹塘内植被覆盖度 (20%左右),调低水位保留一定底栖生物数量,为迁徙涉禽提供足够栖息面积;
⑤、冬季塘内可调高水位,适当较少浅水区域面积,以便雁鸭类水禽栖息和觅食,以增加鸟类多样性。
最后王教授在报告中总结创新观点,他指出:
①、春季北迁期一些将飞往繁殖地的迁徙涉禽会选择长江口为停歇的第一站 ,而秋季南迁期可能会选择太平洋西北部、俄罗斯或中国东北部地区,以后直接飞往中国黄海地区或澳大利亚越冬地。刚出生的幼鸟在第一次南迁路线上可能选择多次停歇补充能量的迁飞策略,并在长江口中途停息。 (Journal of Field Ornithology, 77(4): 347-356)
②、虽然近二十年长江口滨海滩涂围垦剧烈,鸟类数量没有明显变化,但由于可利用栖息地的减少,90以上的鸟类被压缩在较小面积的已经围垦还没有使用的堤内湿地中,这些生境是比较脆弱的。滩宽和潮上坪宽的变化是影响涉禽分布变化的关键因子。 (Emu, 107(1): 19-27; Acta Ecologica Sinica, 26(1): 40-47)
③、堤内人工实地也是许多水禽的栖息地,鱼蟹塘的人为排放水是导致水鸟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 (动物学研究, 27(2): 144-150)
④、通过环境容纳量分析可知,食源可能不是限制鸟类栖息的关键因子,可利用生境面积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