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 经验研究 > 心得体会 > 正文

保护自然不可弃自然而去

媒体:原创  作者:陶思明
专业号:陶思明
2022/6/22 13:39:46

陶思明

54845a57gy1h3gjmhqnkaj20s00fpmze

《生物多样性公约》确立了就地保护的主体地位,“序言”部分即开宗明义说:“注意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要求,是就地保护生态系统和自然生境,维持恢复物种在其自然生境中有生存力的群体。”而迁地保护仅作为“辅助就地保护措施”提出。我国《环境科学大辞典》在“就地保护”词条中也有对“迁地保护”的定位,即“迁地保护可以作为其补充手段。”但从近一个时期的有关文件和宣传看,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已经平起平坐平分秋色了,不知道以后怎么个发展方向。

最近,通过网上搜索试图更多了解迁地保护的概念和定义时,在百度百科上意外看到佐证其“迁地保护”词条内容来源的应用案例:“迁地保护——拯救白鱀豚的唯一选择”(原载于2002年7月1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记者报道,图片和内容附后)。从报道看,20年前长江还栖息白鱀豚近百头,对一个大型物种来说也算可观,但后来都不见了踪影,甚为惋惜。同时感到提炼和反映当时保护观点而来的报道标题,意涵太绝对化了,白鱀豚明明在长江里,保护却不依赖于长江,要其离开现状分布区迁到别处去才能保护,而且还具唯一性。这成什么逻辑,长江里还有那么多物种都需要保护,难道都要一一迁出不可,母亲河是有丰富生命实体的,也不允许掏空呢。由此可知,以此佐证的迁地保护词条,恐怕也难免片面。

很多野生动物都具备生境的选择和决策能力,在哪儿生活是对环境的长期适应,不生活在哪儿意味着那里不具备条件。一些野生动物长期固守既有家园,人们总结其特点是“宁要山,不要命”,说明对适应了的环境条件的刚性需要。而白鱀豚在距今2500万年前进入长江生存进化,能坚持数千万年时间不改初衷,即便随着人类社会发展涉长江经济活动越来越多也不离不弃,演化为人们心目中的“长江女神”,为什么?简单说还不是因为长江在中国江河中水量最大,江水最深,水生生物最丰富,气候也温和等,长江的波澜壮阔对白鱀豚有着风景这边独好的吸引力,白鱀豚对长江的烙印之深也使其无法离开长江了。

那我们不在长江里保护白鱀豚,想迁到哪儿去才算保护?有更好的去处它不是早就去了,还用等到现在。如果连这点灵性都没有,怎么称得上是“女神”级的野生动物呢!而且长江也不是干涸消失没有了或发生其他重大变故,只是对白鱀豚等水生生物有威胁的人类活动比过去多了而已。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本意,就是通过管控减免人类活动威胁解决问题的,现在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说法,是对保护最精准的解释。也就是以问题为导向给白鱀豚等长江水生生物减压减负,尽可能去除人的过多干扰,有效恢复生境的自然性,否则还能怎么保护,又怎么受经济利益掣肘使保护难上加难。不过再难也要保护,就算没有白鱀豚,长江其他众多水生生物多样性也同样要保护,怎么能说迁地保护是拯救白鱀豚的唯一选择,难道它就不能选择就地获得保护,这太不可思议了。

先不说别的,要迁出保护就要找到和捕捉白鱀豚。长江体量多大,白鱀豚何其聪明,怎能不自我坚持而心甘情愿逆来顺受、束手就擒,从过去捕捉工作部署和操作描述看,寻找和捕捉白鱀豚的过程可以说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如电动船、冲锋舟驱赶,白鱀豚冲破三层捕网而逃逸使捕捉失败等,这该是什么劲头,对出水呼吸的哺乳动物又意味着什么?就算捕捉到活体也异地养上了,但其在原生生态系统不是单一个体存在,而是和生命共同体又着千丝万绪的联系,更习惯了独一无二的长江水文特征等,再好的迁地保护也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也就只能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暂行苟且偷生罢了。还有生态系统服务,迁出后就只有个体价值,连带着简化了原生态系统结构和服务产出,影响是深刻的。

有人说科学研究不能预设结论,看来试图以人为力代替自然力的迁地保护,也不能预设结论。否则在没有验证过的路径上朝着心定目标一路高歌猛进,成功了当然很好,但失败了不仅竹篮打水一场空,最怕连自然本体都搞没有了,社会和生态代价太大。这篇被引用验证词条的报道,一开始就说:“中国水生生物学家日前调查提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鱀豚总数已不足100头,如不采取特殊措施加紧抢救,有可能20年之内灭绝,应尽快迁地保护白鱀豚。”实际上白鱀豚就是从迁地保护起步的,一路强化,可也没有保护住。

自然是复杂的,生命特别是可以离地活动、有习性养成和丰富情感的野生动物,其栖息地选择和生活史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生物多样性公约》有关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基本要求的共识,是汇聚全人类聪明才智和经验教训而来的。我们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划设生态保护红线,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流化,其实都是在做就地保护的工作。但从现实看,就地保护的地位还需要再提升、再巩固,要从迁地保护白鱀豚是唯一选择以及其他同样的理论和实践中汲取教训,模范践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理念,除非有利用需要,能就地保护的最好不要迁地保护。自然保护中也喜好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甚至弃自然而去保护自然,这在理论上说不通,实践上是有害的。

迁地保护不是不能搞,有高昂进取精神也是可贵的,但最好审慎以待,根据不同目的和物种,且行且看必要性、可能性和实际效果。野外有自然分布、迁地保护也是自野外获取种源的物种,无论如何要以就地保护为优先选择,迁地保护有兴趣试验一下也未尝不可,但看着不行就马上以仁爱之心回到自然中来。按一般说法,即便迁地保护成功了,也还要回到原生分布区,与其如此还不如直接就地保护算了,何必迁出迁入、家野互变不断折磨心爱的保护对象。依托自然保护自然符合自然期待,不会有大错,自然和人一样不到最后一刻绝不会寻死不活放弃自我,以致同样人类活动影响强度下,那些大多行自生自灭的野生生物,反而都活下来了。

  附:
迁地保护——拯救白暨豚的唯一希望

迁地保护——拯救白鳍豚的唯一选择

中国水生生物学家日前调查提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总数已不足100头,如不采取特殊措施加紧抢救,有可能20年之内灭绝,应尽快迁地保护白鳍豚。

白鳍豚是世界鲸类动物中最濒危的一种,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鉴于长江生态环境的恶化,中科院院士刘建康、陈宜瑜等大批专家认为,迁地保护是拯救白鳍豚的惟一选择和最后希望。

据了解,对濒危动物的保护有3种办法:一是原地保护,就是加强动物原来栖息环境的保护和管理;二是迁地保护,就是把动物迁移到合适的半自然环境,让动物在可以控制的半自然环境中繁衍生息(人工饲养也属于迁地保护范畴);三是离体保护,就是把动物的卵子、精子、胚胎或组织细胞等遗传基因保存下来,并在有条件时用克隆等技术繁殖后代。

专家们认为,虽然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环境措施,但原地保护和离体保护(克隆等技术)目前都拯救不了白鳍豚,最好的选择是迁地保护。

专家建议国家拨出专款,组织队伍,把长江里为数不多的白鳍豚捕捉起来,放到湖北石首天鹅洲白鳍豚保护区和中科院水生所白鳍豚馆,进行易地保护和繁殖。

他们认为,1992年建立的石首天鹅洲国家级白鳍豚自然保护区,是白鳍豚迁地保护的最佳场所。这里过去是长江主航道,是白鳍豚的栖息地。1972年,长江自然裁弯取直后形成了现在的长江故道。故道长21公里,水面约3万亩,水质洁净,鱼类资源丰富,不通航,人类活动少,没有工业污染,完全适宜迁进数个白鳍豚群体进行保护和繁殖。国外专家甚至认为,这里是惟一适宜白鳍豚迁地保护的地方。专家建议国家加大投入,采用先进技术寻捕白鳍豚,力争尽快捕获几头白鳍豚放进天鹅洲故道保护区,以达到保护增殖和复壮种群目的。

记者近日在石首天鹅洲白鳍豚保护区了解到,故道内现在虽然没有白鳍豚,但这里试养10多头江豚已获得成功。江豚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生活习性与白鳍豚基本相同。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肖四新介绍说,江豚于1992年迁进故道,它不但能在这里健康生活,还能正常交配繁殖。10年来,陆续迁进故道的10多头江豚现已繁殖发展到20多头。专家认为,江豚的成功为迁地保护白鳍豚提供了范例。

据悉,2002年秋季,国家农业部和中科院将启动捕豚行动,争取捕捉几头白鳍豚,以加大迁地保护和人工繁殖白鳍豚的力度。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2年07月15日第十一版)

阅读 2682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