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 湿地新闻 > 湿地保护 > 正文

崇明东滩鸟类保护区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碳的保汇与增汇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进展

媒体:湿地保护  作者:崇明东滩
专业号:崇明东滩
2012/3/20 11:09:01
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碳的保汇与增汇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是由国家科技部和上海市科委资助的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由复旦大学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和保护区作为子课题承担单位共同参与的研究与示范项目。项目在目前气候变化和全球低碳经济大背景下,探索如何兼顾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育突出地位与碳汇湿地建设的协调,即在保护和恢复湿地原有的生物栖息地功能之余,是否可以加强其吸收二氧化碳的固碳能力,发挥其巨大的碳汇功能。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已对对不同自然水盐条件下芦苇群落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行了监测,并研究了其微生物机制;建立的室内受控条件下鱼类养殖过程温室气体监测模拟实验装置,并开展了初步的模拟工作;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底栖动物12种,初步探明其在碳吸收和排放中的作用;完成了水盐调控试验、植被处理方式调控实验、芦苇基因型多样性与固碳能力实验的样方设置;设计了捕鱼港区植物配置调整及鸟类栖息环境优化示范区设计方案,并初步建设了可调控水位的试验区域1000亩,进行植物配置调整及鸟类栖息环境优化示范;对北八植物调控与生境改造示范区进行了生境改造,人工小岛除草、平整压实22.5亩;12号区增补芦苇约300亩,并开展了碳排放监测。

    已完成的研究发现自然水盐及植被条件下的碳监测结果:从高滩到低滩,土壤总碳及有机碳含量均逐渐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逐渐降低;崇明东滩北部区域湿地的甲烷排放量普遍高于南部区域;与土著种芦苇、海三棱草相比,外来种互花米草显著增加了二氧化碳、甲烷排放量。养殖水体及其周边地区水体氮氧化物对水体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发现饵料输入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可能使养殖水成为重要温室气体氧化亚氮的释放源。

    接下来将继续对不同基因型芦苇的固碳能力以及芦苇在不同水盐条件、不同管理方式下固碳能力等的研究;同时加强示范区的植被配置设计、建设及跟踪研究;最终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湿地碳排放控制提供支持。

阅读 463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