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 湿地新闻 > 湿地保护 > 正文

李清中:寻访主城沿江古迹 悬崖上“文化险旅”

媒体:重庆晚报   作者:内详
专业号:重庆涪陵林业
2009/8/13 8:21:35
 

     

李清中在考察路边的一块石碑

    李清中考察过的“大江东去”摩崖石刻

      余秋雨有“文化苦旅”,江北区望江厂一名退休工人,则用近乎“亡命”的攀崖方式,进行着自己的“文化险旅”。

     他叫李清中,“亡命”为了寻访主城沿江古迹。

    “亡命老头”出了本书

    “老头子,你累不累嘛,一天到晚都在折腾那些东西……”上周末,记者前往李清中家拜访时,他正坐在病妻贾玉蓉床边,翻阅一本本“大部头”资料。

    “重庆主城文脉在沿江一带,而古文化又集中在以两江汇合为核心的三角区域……”60岁的李清中,说起沿江一带的人文历史就滔滔不绝。

    从2003年开始,李清中就制订了自己的未来十年规划蓝图,“沿江人文历史考”就是其中一项。然而,今年妻子突患脑溢血,打乱了他的步骤。

    令他庆幸的是,耗费数年心血的《人文历史三千年》于几个月前出版。这本书,记载了他6年来沿江考察的串串足迹,图文并茂地将江北的人文历史展现在市民眼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一位专家说,“此书出版,是江北人文历史研究基础性的宝贵资料,是传承江北人文精神的宝贵财富”。据悉,这本书还将江北区人文历史的年限提前了1000年。

    这些年,他是怎样考察那些历史古迹的呢?

    攀崖考察“铁索锁江”

    说起“铁索锁江”,老重庆人都不陌生。铜锣峡铁索锁江是一个浩大的江防工程,由石洞、铁索、飞桥、火炮等组合而成。如今,铁索、飞桥、火炮早已消失在历史烟云中,唯有残存的遗址石洞,还在向世人诉说着曾经的刀光剑影、血雨腥风。

    可这个拦江铁索的旧眼遗址在铜锣峡中的准确位置,历代史料都未进行清楚地阐述,成为一个谜。李清中一直关注这个问题,并搜集了很多资料,“一定要将这个谜底解开。”

    根据清《乾隆旧志》记载:“铜锣峡在县东北四十里。昔人曾于此设官税榷,锁江御险。江心石上旧镌‘水榷’二字,峡口石壁间有拦江铁锁旧眼。”李清中初步断定,遗址应该在铜锣峡悬崖上。

    要实地考察,不得不攀登高达三四百米的悬崖。从未有过攀爬经验的李清中,还真有些发怵。他邀请同单位的登山爱好者、市探险队成员王修明、李详豪一同前行。

    2006年考察那天,老李吃尽苦头。粗重的绳索捆在腰间,他踏着同事们攀爬的足迹一步一步艰难往上爬。没爬几步,双胳膊就酸痛无比,手掌更是火辣辣地疼,不一会儿双腿也开始颤抖。虽然队友一再叮嘱他,攀爬过程中不要往下看,可他还是忍不住看了一眼。望着身下波涛汹涌的江水不断拍击着峭壁的岩石,冷汗瞬间就浸湿了他的衣衫,心跳加速。“很怕,当时真的很想返回。”好不容易爬上悬崖,老李就瘫软在地,半天才缓过劲来。而悬崖上的铁索锁江遗址石洞,又给老李打了一针强心剂,他激动地把石洞里里外外抚摸了一遍。

    2007年1月19日,他们三人又攀登了更为险峻的铜锣峡南岸悬岩,寻找到锁江遗址的另一个锁眼。至此,老李梦寐以求的“拦江铁索旧眼”均已找到。
考证“大江东去”石刻

    如果说考察锁江遗址最险,那么考察“大江东去”摩崖石刻,则是最困难的。

    这四个大字,位于铜锣峡北岸锁江遗址山洞正上方峭壁上,每字占地一米多见方,框幅竖高2.2米,横宽5米,离洞口地面6米。该石刻是望江厂职工晁华源在登山活动中偶然发现的,并于1998年和2001年两次攀崖至顶,自费将已与山色浑然一体的“大江东去”四个大字涂刷上亮黄色油漆,引起了人们关注。但这四个大字的“生平年月”,大家却不得而知。

    “该摩崖石刻到底是何人为何事而题?”李清中带着疑惑,踏上了为“大江东去”查找“生辰八字”的旅程。

    因“大江东去”石刻左边,刻有“民国二年秋”的落款,老李遂以此为线索查找资料,多次攀爬、上下悬崖考察,寻找蛛丝马迹。同时,他还托亲拜友,并在江北各街道借阅相关资料,查找相关线索。最后结合《江北军事志》里的只言片语,“大江东去”有了两个题解:一解为重庆二次革命策划酝酿期的一副宣传性标语;另一解为重庆拥袁者弹压二次革命成功,借此抒怀畅志。

    “这个考察是最磨人,最困难的一次。”虽说该摩崖石刻的来龙去脉未得到定论,但老李一年多的艰苦努力,还是将其推进了一大步。

    温柔妻子陪他“玩命”

    2003年,在望江厂厂报担任主编的李清中,在给郭家沱街道撰写《重庆市乡镇名录》时,无意中发现该街道保存着很多手抄本的、关于辖区沿江一带部分历史古迹的资料。细细阅读后,他很感兴趣,遂连载在厂报上。

    2005年退休后,老李几乎将所有时间花在考察上。一大早,他就背个包出发,从江北嘴往五宝镇方向徒步前行。几年下来,老李考察了上百座(块)石刻碑记以及古桥古道,江北区的9个街道和3个镇,遍布他的足迹。

    这趟文化之旅背后,还有老李妻子贾玉蓉的功劳。老李说,两年前,妻子无意中得知他常爬悬崖峭壁考察时,当即吓得脸都变了。半晌后,她说了一句:“下次考察时,跟我说一声,我跟你一起去。”贾玉蓉深知丈夫的倔脾气,选择陪同前往。

    后来,沿江考察途中,不再是老李一个人踽踽前行,身边多了人不时提醒他:“坡坡太陡了,不要去爬啊”、“先把饭吃了再工作”……

    “很感谢她,这几年为我担惊受怕。”看着病榻上的妻子,老李感激地说。

    考察取得丰硕成果

    出版《人文历史三千年》这本书,并不是老李考察沿江人文历史古迹的最终目的。他希望让更多市民关心重庆的本土文化,了解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挖掘其文化内涵。

    在考察沿江一带人文历史过程中,老李将一直模糊的巴子三峡区段进行了具体划分;用翔实的资料还原了四个巴子遗址的历史风貌;沿江的古镇古桥古寨、旧居遗址、寺庙残碑等,老李都逐一进行实地考察。

    令老李感动是的,他在自费整修位于野骡子(原名野猪岩)一块在“文革”中被铲毁的石碑时,听附近年长的村民们讲述了该石碑的传奇故事后,还原了石碑碑文《野猪岩修路记》。重修过程中,侯远亮、江春葆、刘洪军等几位朋友得知后也掏钱加入;负责刻字的工匠工做了十几天也分文不取,只说“大家共同为保存文化古迹尽点力”。

    郭家沱街道办蒋红兵书记对李清中相当敬佩,“这些年来,他一直在为沿江一带的历史文化古迹忙碌,吃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苦”。江北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江春葆提到老李直竖大拇指:“像李清中这样为本土人文历史孜孜不倦的‘民间高手’,已经是凤毛麟角了。”

阅读 286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