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 湿地新闻 > 湿地保护 > 正文

辽河生机初现

媒体:中国环境报  作者:内详
专业号:重庆湿地
2009/8/13 16:34:15

通过实施生态化治理工程,辽河流域许多城市的沿河地带已经变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新景点。图为经过治理后的沈阳市浑河沿岸,吸引了许多游客。 石间 摄

中国环境报记者 黄勇
  盛夏时节,从东北大地传来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监测数据显示,从2008年开始,辽河流域水质全面持续好转。2009年1月~7月,辽河流域26个干流断面COD全部符合Ⅴ类水质标准。
  作为一名为实现“尽快恢复辽河生机”目标而殚精竭力的环保工作者,令辽宁省环保厅厅长王秉杰感到欣慰的是,辽河流域的很多河流里现在又能看到鱼了。
  曾经污染严重的辽河流域,是如何取得这些可喜成绩的?污染数据发生可喜变化的背后,是什么样的流域治理措施和管理机制体制在支撑?它们能给我国的重点流域治理带来哪些启示和借鉴?
  带着这些问题,今年六七月间,本报记者随“全国生态文明记者行”辽河采访团分阶段从辽河发源地开始,分赴河北省和辽河流域所涉及的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和辽宁省,顺流而下,全程探访了辽河流域的辽河、浑河、太子河和大辽河四大干流及部分支流,力图真实展现辽河治理的现状及其未来趋势。
  一路走来,采访团实地查看了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质变化情况,广泛采访了当地政府部门和沿河百姓;一路走来,采访团看到了辽河流域人民齐心协力治辽的信心、决心及其采取的有力措施,看到了辽河水质实实在在的变化。
  辽河流域何以遭受重污染?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工业污染源污染治理水平低、城市污水处理效率低以及环境监管能力不足等,是导致辽河流域遭受重度污染的诸多原因。
  作为我国七大水系之一,辽河流域由辽河和大辽河两个水系组成,共涉及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吉林省西部和辽宁省大部分地区,包括15个地市、56个县(市、旗),流域面积约21.96万平方公里,2005年流域人口约3500万。
  辽河流域区域是我国的农牧业生产基地,也是我国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之一。几十年来,在这一带河边、湖畔形成了国内罕见的,以石化、冶金等重化工产业为主的开发性工业城市群——辽宁中部城市群。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加之辽河属于季节性河流,长期以来水资源又被过度开发利用,导致生态水量急剧减少,有的河段甚至不时出现断流现象,河水无法稀释如此大量工业企业和城市生活排放的污染物。正是由于环境保护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留下了沉重的环境欠账。
  环境监测数据显示,在“九五”以前,辽河流域辽宁省境内部分河段实际上就已经成为排污沟,个别监测断面化学需氧量(C O D )严重超标,变成污水河,成为辽河流域污染的重灾区。从2001年开始,污染恶化的趋势开始有所遏制,但干流仍属重度污染,污染程度位居全国七大流域前列。2007年,按化学需氧量考核,辽河流域4条河流的26个干流断面中,8个为劣Ⅴ类水质。
  回顾起辽河流域的这段污染史,面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辽宁省环保厅厅长王秉杰语气沉重地说:“在‘九五’以前,辽河流域辽宁省段实际上就已经成为一条排污沟,个别点位化学需氧量(COD)严重超标,变成污水河,成为辽河流域污染的重灾区。”
  比较而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和吉林省境内的西辽河和东辽河水污染状况相对较轻。
  应从何着手破解辽河流域污染难题?
  党中央、国务院对辽河流域治理高度重视。2008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辽宁省考察工作时明确提出了“要继续加大治理力度,使这条辽宁的母亲河早日恢复生机”的要求。
  早在1996年,国务院就把辽河流域列为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使其成为我国跨世纪的“33211”环保重点工程之一。1999年和2003年,国务院先后批复了《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和《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这些都为辽河流域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统计数字表明,“九五”、“十五”期间,国家制定的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项目只完成了1/3,国家确定的流域治理目标没有完成。尽管通过“九五”、“十五”长达10年、投入数百亿元的治理,虽然辽河流域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一定进展,基本遏制了辽河水质继续恶化的趋势,但辽河水质仍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辽河不治,辽宁不宁;辽河不清,辽宁难兴。作为辽河流域污染的重灾区,辽宁省承担了辽河流域污染治理80%以上的任务,对水污染也有着无比深刻的切肤之痛。
  因此,辽宁省在辽河流域治理中采取的行动和举措可以作为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集中缩影和代表。
  针对导致辽河重度污染的痼疾,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辽宁全省上下形成了共识,一定要出重拳、下猛药,对症治疗。具体而言,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着力解决:
  一是必须控制点源污染,要找到辽河流域的主要污染源,从源头上遏制其对辽河的污染,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是必须控制面源污染,为彻底根治辽河流域污染创造基础条件;
  三是必须恢复辽河流域自净能力,这是长期治本之策,把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结合起来;
  四是必须建立整个流域的综合管理和控制体系,绝不能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老路。
  辽河流域治理应遵循何种思路?
  2008年4月14日,在国务院批复的《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年)》(下称《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辽河流域“十一五”水污染防治水质目标,并明确要求,辽河流域污染控制目标是到2010年,全流域COD排放量要比2005年减少14.2%。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辽河流域两省一区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而经过10多年的艰难治理,辽河流域两省一区各级党委政府已经认识到,尽管任务艰巨,但完全有能力完成,就看能不能采取坚决、果断、恰当的措施去治理辽河流域污染。
  而找到了辽河流域污染的症结和最大矛盾,也就找到了根治辽河流域污染痼疾的“钥匙”。
  自2008年春天以来,辽河流域治理迎来重大转机,尤其是在承担了辽河流域治理80%以上任务的辽宁省,再次吹响了辽河治理的新号角。
  在2008年初召开的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辽宁省政府郑重承诺,要“举全省之力,集中整治辽河流域,三年内实现辽河流域干流全部消灭超Ⅴ类水体(按COD考核),五年内实现辽河流域干流城市段景观化”。新目标的提出,使辽河流域治理成为辽宁全省人民的重大战略任务。
  为实现这一目标,辽宁省确定了“打三个攻坚战,建立一个体系”的治辽思路。而且,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应按照污染治理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污染治理与节约用水相结合、点源治理与面源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的治理原则。
  遵循这一思路,辽宁省决心用“铁石心肠、铁的手腕、铁的决心”这种“三铁精神”,打一场治理辽河流域污染的人民战争,让饱经沧桑的母亲河重现勃勃生机。
  “对于这一目标,人大代表们是捏着一把汗,悬着一颗心呀!”辽宁省盘锦市副市长刘家升回忆当时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因为他深深知道,污染沉疴积重难返,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一治理目标,任务该有多艰巨。
  三大“攻坚战”取得什么成效?
  6月30日,辽宁省污水处理厂集中进水试运行视频会议在沈阳市召开。随着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文岳宣布:“全省37座污水处理厂集中进水试运行开始”,标志着辽宁省辽河流域治理第二场“攻坚战”——99座污水处理厂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至此,辽宁全省日污水处理能力达547.8万吨,污水处理率提高到67%。
  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锦州、营口、辽阳、盘锦、铁岭等市各分会场的视频画面被实时传输到了视频会议中心。
  辽宁省从1995年起开始建设污水处理厂,到2007年底,全省已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48座,但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50.2%,而县级污水处理率仅为8.6%。在已建成的48座污水处理厂中,位于辽河流域的有30座,日处理能力为320.6万吨。由于与辽河流域的实际污水排放量相差甚远,导致很大一部分入辽污水未能得到有效治理,直接影响辽河流域水质。
  为解决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严重滞后的问题,辽宁省政府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两年时间,在今年底前新建99座污水处理厂。
  这99座污水处理厂一旦全部建成,辽宁省的城市污水处理率将由50.2%提高到86.1%;而随着县县都有污水处理厂目标的实现,辽宁省县城的污水处理率将由8.6%一举跃升至82%。而随着污水处理管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处理率还将进一步提高。
  此外,为保障建成后的运行,在这些新建的污水处理厂中,有66座设计开展了中水回用,有10余座还利用了天然湿地净化处理,成为当地景观。
  污水处理标准,城市全部按照Ⅰ级A标准,县级大部分也须达到这一标准。这明显高于国家规定的标准。
  “不过正则不能矫枉!”对此,盘锦市副市长刘家升评价道。
  “于去年启动的99座污水处理厂建设,无论从数量还是处理能力来说,都是过去12年的1倍。这对于改善辽河水质将发挥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谈及这场超常规建设城镇环境基础设施的“攻坚战”时,辽宁省环保厅厅长王秉杰难掩兴奋之情。
  除此之外,2008年以来,辽宁省还集中力量开展了其它两场“攻坚战”:
  第一场“攻坚战”是以造纸企业为重点的重污染企业整治。
  据统计,辽宁省COD排放量40%来自工业,而工业行业中造纸企业污染负荷又占比高达41%,但其对GDP的贡献率却仅为0.44%。因此,“治污先治厂,治厂先治造纸厂”成为辽宁省重污染企业整治的工作重点,确定了“上大、压小、提标、进园”整治思路。
  从2008年4月至今,辽宁省417家造纸企业全部实行停产治理,并彻底关闭了269家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造纸企业;今年3月末4月初,对全省剩余的148家企业进行了全面检查,并计划对进入造纸工业园区及污水可以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的造纸企业,启动专家审查程序,对符合要求的,批准其试生产;对治理后仍然达不到环保要求的,坚决予以关闭;已有6个市规划了造纸产业园区,支持大型、现代化的造纸企业向工业园区和造纸产业园区集中。
  业内人士评价,以如此大的力度针对一个行业开展彻底整治行动,不仅在辽宁省历史上前所未有,就是在全国也属罕见。
  造纸企业的整治关停,对辽河流域干流及其支流水质的改善效果十分明显。例如辽河朱尔山断面COD浓度由267mg/L下降到20mg/L,大凌河西八千断面COD浓度由219mg/L下降到18mg/L;造纸废水污染较重的铁岭清河、盘锦绕阳河、锦州大凌河等水质明显改善,多年绝迹的鱼群和水鸟相继出现。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场“攻坚战”:实施辽河流域生态化治理,全面启动城市段景观绿化工程。
  作为治本之策,通过湿地恢复、河道种草、河滩种树等生态手段治理水污染,提高辽河流域水体自净和治污能力,这是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具体体现,也是辽宁省在辽河流域治理上的理念突破。
  2007年以来,辽宁省投资12亿元,启动了60多条河流(河段)的整治,实行大规模的污水截污、取缔排污口、河道拓宽和清淤、建设橡胶坝形成大面积的水面、两岸绿化美化等工程,整治总长度已达到了120多公里;
  同时,投资约5亿元,在辽河流域干流和主要支流全面启动了“乔、灌、草、水面”相结合的流域生态治理工程,已经完成生态恢复的河流面积达到了64.7多万亩,而整个工程的完成需要10年。
  目前,辽宁省沈阳、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盘锦等市已建成的沿河景观带初具规模,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新景点;铁岭的清河、汎河,沈阳的细河、蒲河,盘锦的螃蟹沟,朝阳的大凌河,辽阳的汤河,鞍山的海城河等20多条支流的生态化治理也已取得了明显成效。
  “曾经的脏水河变成了景观河,而且很多河流水质的变化就是在短短一年之间。”辽宁省环保厅厅长王秉杰说。
  由于切实对症下药,辽宁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开展的这三大“攻坚战”所取得效果之好、显效之快超出了预期,较好地落实了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并取得明显成效,辽河流域水质持续好转。这也大大增强了人们彻底消除辽河流域污染的信心和决心。
  与此同时,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也进一步加大对境内辽河流域污染的治理力度。
  辽河流域生机初现。记者在流经沈阳市的浑河岸边看到,曾经以黑臭闻名的浑河,经过大力整治,如今已经恢复为Ⅲ类水质,城市段变为景色宜人的景观河,泛舟钓鱼重现,沿河房地产价格明显飙升,成为沈阳人新的休闲目的地。
  如何创新管理机制体制确保长效治理成果?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开展三大“攻坚战”的同时,辽宁省还按照环境保护要实现“三个历史性转变”的要求,创造性地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流域综合管理机制体制,以此建立整个流域的综合管理和控制体系,不断推进辽河流域水质持续快速改善,确保长效治理成果,也为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做出了有益探索。
  如果把三大“攻坚战”比喻成“打针吃药”,那么,流域综合控制管理体系才是高明的“医生”。为此,辽宁省通过一系列机制体制创新,形成了一整套针对辽河流域污染治理的监测、管理、考核体系。
  这些在实践中探索出的创新的环境管理机制体制包括:
  ——实行水质月分析制度。
  从2008年5月开始,辽宁省开始对辽河流域水质实行月分析制度,每月定期召开有相关部门参加的辽河流域水质月分析会议。由环境监测部门出具水质监测报告,从水质状况到河流流量对辽河流域进行全面分析,将辽河流域干流的26个断面及其主要支流水质情况,与去年同期、与前一个月情况分别进行纵向对比,分析水质变化趋势,查找水质变化原因。这项制度的实施,将以往各个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有机联系到一起,使污染问题在第一时间得以发现,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建立出市断面超标补偿制度。
  2008年下半年,辽宁省颁布的《辽宁省跨行政区域河流出市断面水质目标考核暂行办法》规定,以地级市为单位,对主要河流出市断面水质进行考核,水质超过目标值的,上游地区将给予下游地区补偿资金。今年上半年,全省共有21个断面受到了经济处罚,并由省财政厅扣缴总计925万元的生态补偿金。这笔补偿资金将作为辽宁省水污染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用于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和污染减排工程。
  ——实行河(段)长负责制。
  从2008年开始,辽宁省对全省的河流全部实行了河长制,各市(县)的市长、县长是本辖区内河流的河长或段长,对河流治理和河流水质实行河(段)长负责制。对治理不力、水质不达标的河流和断面,河长或段长将受到警告、通报批评直至行政处分。
  ——推行红色警戒线制度。
  去年以来,辽河流域干流水质持续好转,但支流污染依然较重。针对这种情况,辽宁省推行了红色警戒制度,把河流化学需氧量浓度超过100mg/L定为红色警戒线。首次超过警戒线的,通报所在地市政府;连续两个月超过警戒线的,进行媒体曝光;连续3个月超过警戒线的,实施流域限批。红色警戒线通报制度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辽河支流与干流的同步治理,使所辖支流污染强度明显下降。
  ——实行严于国标的排放标准。
  为全面改善辽河流域水质,辽宁省出台了严于国家的地方排放标准,规定允许往地表直接排放的水污染物COD最高浓度由100mg/L提高到50mg/L,整整提高了1倍,此举将严格控制企业污水直排地表河流,大大减轻了辽河流域的纳污压力。
  此外,辽宁省还建立了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从2007年起,省、市财政每年拿出1亿元,专门用于流域污染治理、饮用水源保护等重点项目的资金补助。
  另据了解,国家科技重大水专项辽河水污染综合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已经在辽宁省实施,将为我国流域污染治理提供示范和借鉴。
  通过这一系列创新的机制体制,辽宁省建立了县、市、省三级监控体系,对辽河流域每个断面的水质都能做到每天掌握,对水质变化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一旦出现问题,就能各负其责,第一时间迅速反应。
  “我们现在好比‘手中有了听诊器,哪里有病上哪治’。”辽宁省环保厅厅长王秉杰自信地说。
  辽河流域未来走向何方?
  今明两年是完成辽河流域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之年、冲刺之年。通过采取有力的治理措施和创新的管理体制机制,辽河流域水质截至目前实现了干流水质消灭COD浓度劣Ⅴ类的目标,其变化之快、效果之好超出了预期。
  尽管这一数据还需要得到枯水期水质指标的进一步确认,而且目前的变化只能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离全面恢复辽河生机的远大目标尚任重道远,但这些变化无疑大大坚定了人们彻底还清辽河的信心和决心。
  辽宁省环保厅厅长王秉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下一步辽河流域要做好保护与治理结合、开发与保护并重,恢复河流健康生命。现在只是以COD为指标的单项考核,未来要完全按照地表水水质进行全指标考核,能否完全达标,能否恢复为Ⅳ类水、甚至Ⅲ类水,这才是真正考验。
  辽河流域治理的长远目标是全面恢复生态功能,让辽河流域休养生息,从根本上改善辽河流域水质。
  前路漫漫,但充满希望。



阅读 3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