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 湿地新闻 > 湿地保护 > 正文

求证人水和谐

媒体:云南网  作者:内详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09/4/15 8:26:06
发展—— 为水源区寻求致富路企盼—— 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松华坝一泓净水波光粼粼。

    [本报记者  胡江洪  摄]



    图为景色宜人的盘龙江。         [本报记者  孙晓云  摄]

本报记者  胡江洪 

    水,孕育生命,浸润文明,滋养历史,点化自然。它所承载的内容丰富而绵长,它赐予人类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恩泽,水乃万物之母,水为发展之本。

    昆明松华坝水源区内有居民8万人,在松华坝下游生活着250多万人,松华坝水源区的保护与发展,一定意义上,也就是水源区与昆明城区之间的平衡问题。

    固然,当保护与发展矛盾凸显的时候,对松华坝水源区而言,保护必然是第一位的。

    同时,处理好城区“喝水”与水源地“吃饭”的关系,又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执政难题。

    在松华坝水库核心保护区,居住着盘龙区松华乡11500多村民,双龙乡、龙泉街道办事处部分区域亦在保护区范围内。多年来,按照昆明市委、市政府对松华坝水源区保护与发展工作的总体要求,盘龙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大力保护,并积极探求水源区群众可持续发展之路。

    暮春时节,我们溯盘龙江北上采访。

    保护—— 为昆明永葆一泓净水

    盘龙江自松华坝水库流出,纵贯昆明城区,最终注入滇池,是春城数百万人的母亲河,它孕育了内涵丰富的盘龙江文化。从小菜园至北河埂一段,旧时叫八大河,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河水清澈见底,曾是昆明学生们的天然游泳池。

    然而,几年前的盘龙江曾是河水泛黑、河道脏乱的景象。如今,我们看到,盘龙江两岸,昔日漂浮物众多的河道内已经变得干净透亮,河中的水草清晰可见,沿岸整齐的垂柳、白杨在春风中绽放出绿枝,筑成一道靓丽的生态屏障。

    进入水源保护区,我们路遇“关卡”。

    过去,每逢双休日或节假日,进入松华坝农家乐的车辆,高峰时每天超过3000辆,上万昆明市民涌入水源区,严重影响环境。为加大保护力度,自2005年开始设立松华坝水库水源保护区车辆劝返点数个,凡属游玩车辆,一律劝说让其返回,不准进入水源区。据统计,从2005年在进入水源区的马家庵、庄房、大哨长期设置3个劝返点以来,至今,累计劝阻返回车辆近5万辆、人员14万多人,大幅减少了人、车大量进入水源区带来的污染。

    700多年前,赛典赤·瞻思丁发动军民修建初具规模的松华坝水库,现水库始建于1958年,1988年扩建为大型水库,成为昆明市的优质水源区。水库旁的马家庵是这位先人长眠的地方。今天,在此抚今追昔,一湖碧水保护得这样好,无怪乎当地的村民们都自豪地说:“我们没有愧对先人!”

    伫立松华坝顶,纵目远眺,一湖明镜,气势恢弘,波光粼粼。它静静地躺在群山的怀抱里,宛如一位胸怀博大的母亲,用芳醇甘甜的乳汁哺育着膝下的万千儿女。

    “松华坝是昆明的生命之源!”、“保护水源,我做了什么?”、“水土是养育你的母亲!”、“净水惠民,功在千秋!”在盘龙区松华乡,随处可见这些醒目的宣传广告语,乡干部告诉我们,这些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乡村干部和群众的自觉行动。

    从每一个村的保护措施,我们都可窥见盘龙区水源地保护的全貌。

    在团结村,我们看到,一项全国防治面源污染水土保持试点工程在这里全面实施。几年来,这个村采取清污分流方法,对全村125户人口产生的污水进行处理后,中水用于生产灌溉,清水流入堰塘内初步沉淀去泥沙后汇入松华坝水库;完成了堰塘整治,清除淤泥,砌毛石挡墙,改善了团结小流域的人居环境;建设垃圾收集池,积极推动垃圾定点堆放,定时清理,减少生活垃圾污染水源。

    在小河村,村民们告诉我们,村里实施的“净水惠民”工程已见成效。小河村地处松华坝水库水尾,已建成松华乡小河村污水生物净化和循环利用惠民实验项目,通过生物湿地净水模式、无动力桶式湿地净水模式、桶式湿地循环利用净水模式将收集后的污水进行净化,日处理污水为480立方米,减少了牧羊河及松华坝水库水体的污染负荷,有效改善了水质。在牧羊河上段修建拦污栅,防止垃圾直接进入松华坝水库。

    在三家村,我们了解到,一项联合国人居署捐赠项目在这里实施,对水源区人居环境进行改造,由区水务局牵头,环保、财政、农业等多个部门配合对三家村等开展村民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生活垃圾收集及清运、生活污水收集、人饮解困等工程,目前已完成前石洞人畜饮水工程、宣传牌制作等相关工作。该项目在联合国人居署亚洲水环境项目昆明项目办的指导下,将分3年实施完毕。

    按市、区政府要求,松华乡对牧羊河、冷水河两侧河道100米范围内920亩土地进行租用,并拆除了小河村大桥以下100米内的苗木大棚50余亩,移交区林业局种植永久性生态林。配合区政府实施团结、小河小流域治理工程,改善了生态环境。

    “有水则清,无水则绿”的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如今已在松华乡形成。多年来,盘龙区在水源保护、规划、措施上不断因地制宜,全力建林治污、涵养水源,生态水源区环境不断改善,森林覆盖率已经由建立初期的27%提高到目前的62.97%。

    发展—— 为水源区寻求致富路

    松华坝水库水源保护区位于山区,而库区群众人口多,山地面积大,耕地比例低,且受制于水源地保护的种种限制,不能发展工业,因此经济结构单一,农业的产值较低,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市、区两级政府投资改善水源区的基础水利设施,提高生产效率。区、乡两级党委政府在为水源区群众寻找生存发展之路上想尽了各种办法,广大村民也在积极探求新的致富路径。

    余存文,小河村村民。这位当年村里的农家乐大户向记者讲述了他的“三次带头”——昆明世博会前后,在村里带头办起颇有规模的农家乐;2005年,响应党和政府保护水源区的号召带头关闭了农家乐;如今,又一次带头,不等不靠,在当年承包的荒山上改种核桃、绿化苗、红梨等,他还带人外出务工增加些收入。虽然很艰辛,但总还是要走出一条新的路子。

    近年来,盘龙区对村民的生产生活加大了投入。投资278万元对水箐水库除险加固,增加蓄水改善农业灌溉;投资309万元对黑龙水库除险加固及清淤,增加蓄水改善农业灌溉;通过协调,政府规划由企业投资120万元在松华乡实施烟水配套改造;通过招商引资,种植名茶,同时投资35万元对茶叶基地进行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对中草药基地进行水利配套建设;在对面坡、前石洞实施人畜饮水工程,解决群众饮水困难。

    2008年底,水源区争取到中央启动内需资金100万元,开展了“松华乡高减曹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工程。同时,市、区两级政府还列出专项资金对水源区群众给予燃料、学生、合作医疗等补贴,2008年补贴总额达462.33万元。

    去年,松华乡产业结构调整成果得到进一步推广。以科技示范工程为契机,经过3年努力,至去年2月分别在小河、三家、双玉、大摆4个村委会累计推广种植核桃1193亩,参与农户632户。为培育出适合我乡气候的核桃,进一步优化了品种,作为科技示范工程项目延伸,建设了80亩核桃采穗圃,可形成每年3.5万至15万枝接穗生产能力。在新街还推广了224亩“合作88加工型”马铃薯示范种植。

    为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推进科普示范工程建设,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得到加强。

    依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去年大春测土配方施肥达4100亩;完成了大哨、小河科普示范村及大哨、回流、新街“一站一栏一员”建设工作;成立了“盘龙区松华乡大哨蔬菜协会”。这些项目的推广不仅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还让老百姓增加了一些收入。

    去年,松华乡落实水库移民搬迁直补专项补贴200多万元、粮食直补专项补贴24万多元。继续实施能源补贴政策,鼓励群众使用液化气,加快沼气池建设。全乡液化气用户达3244户,节柴灶改造150眼,新建沼气池73口。

    松华乡还加大了对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的投入。结合水源保护政策及产业结构调整出台了统筹安排、加强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的实施方案。在松华乡,对考取高中以上在外就读学生一次性补助提高了一倍,对困难学生实现了一对一帮扶全覆盖,2008年投入64800元,惠及62人。帮助未考取高中的初中生进入区级职高免费就读,2005年至今已累计达到120人。

    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就学就医、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和农经林的循环发展等五位一体的思路,全乡生态环境成果得到巩固,群众生产生活得到改善,水源区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

    企盼—— 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数十年来,松华坝水源区为保护昆明饮用水源地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其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保护水源与发展经济的矛盾比较突出。为修建水库、保护水源,水源地农业特别是规模化养殖、工业、旅游业、资源开发等受到严格限制,经济增长速度慢,农民增收压力大,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远低于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库区群众的日常生活、生产困难重重,急需政府加大帮扶力度。

    毕发富,是小河村一位有着35年党龄的复员军人。他是1958年修建松华坝水库的见证人,改革开放以来,他一直是村里勤劳致富的领路人,当年大力发展农家乐时,他贷了款,至今还没还完。他说,如今靠土地发展是不可能了,农民收入都很低,其实小河人并不比别人差,希望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村民们积极配合,从根本上帮助村民解决生存发展问题。

    一位人大代表在视察了松华坝保护区后认为,水源地的发展不仅仅是自身的责任,也是全省、全昆明市的问题,应从昆明市各区县功能重新定位和配置中加以解决,从昆明市发展的角度,在保障水资源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水源地的可持续发展,处理好城区“喝水”与水源地“吃饭”的关系,实现昆明市总体和个体布局的可持续发展。

    如今,诸多问题仍困扰松华坝水源区,如果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处理不好,保护区内生活的8万居民的发展就会缓慢和后延。有专家建言:昆明城区250万受益者应该对这水源区8万居民作出应有的“反哺”,“反哺”的方式是250万人给予8万水源区居住者保护水源行动的奖励,要让这里的农民感到保护好水源就是他们最好的致富之源。

    2006年5月1日《昆明市松华坝水库保护条例》施行。松华乡的乡村干部们认为,执行《条例》能对水源保护及发展起到保护作用,但从总体规划上来看,还缺乏具体操作的指导性文本。从松华坝水源区的长远发展来看,应重点对水源区的管理和保护进行详细的规划和落实,这样对保护区、新昆明发展十分有利。

    乡干部们提出了水源区保护与发展“五位一体”的思路,即“分区管理、产业优化、生态补偿、教育移民、工程治污”。认为在保护区可以建立生态补偿基金,以教育、就业、产业调整为主要内容进行生态补偿,以城乡一体化为契机,用养老保险等补偿政策换取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申报权,保证现有群众生活水平不降,同时保证人口能自然转移就业。转变水源区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用5至10年时间,减轻水源区人口承载度,实现人口自然有序转移。

    一位水务局干部谈了自己的看法,水源地的发展不应再以GDP为核心目标,应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功能,即保护水资源的功能为主。强化水资源功能并保证其从中获取应有的回报,同时相应的控制甚至削减那些违背水资源保护的功能。为此,要赋予其明确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彻底改变功能错位的局面,使水源地经济社会发展上一个新台阶。

    村民们呼吁,应进一步完善补偿机制,以减轻农民负担。水源地为保护水资源所受到的损失是多方面的,也是显著的,需要考虑产业替代、财政补贴、农民增收、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相关问题,更需对水源地给予相应的财政补偿,建议制定农民利益受损补偿政策,加大昆明市财政对水源地转移支付力度。运用市场经济杠杆的调控作用,将下游饮用水的高额费用与上游产水与保水的“生态补偿”结合起来,从而实现良性循环。

    北京密云水库、湖北丹江口水库等大型水库在保护与发展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这些地方在水权管理方面已有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北京密云水库还在全国首家建立了生态补偿基金。补偿方式也各有特点,有损失补偿法、财政补贴法、水价补偿法、水权交易法等多种尝试。专家认为,他山之石应可作为我省的借鉴。

    松华坝水源区的保护和发展是一场“持久战”,而非“一日之功”。可喜的是,水源区群众的诉求和企盼已经引起有关部门和市民的关注,相信,水源区的保护与发展将步入一条良性循环的轨道。

    人水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构建人水和谐的发展模式,是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昆明解决水问题的关键所在。要引导人们更加关注水资源、水安全和水环境问题,从而自觉树立人水和谐的理念,以科学理念推动治水、保水工作,实现在保护和发展中人与水和谐相处,切实关注民生,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阅读 398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