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内陆河流域湿地保护与恢复 促进绿洲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张掖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副局长 周元圣
为了较系统地了解掌握内陆河流域湿地特征,探讨湿地保护与恢复的措施,更进一步推进中国黑河流域(张掖)湿地保护工程向纵深推进,经过深入部分县区、单位,采取实地检查、走访调查、查阅档案资料等多种方式,对黑河湿地保护与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同时,结合去年多次对几大内陆河流域湿地的考察学习情况,查阅了相关的文献资料,经过认真思考,就内陆河流域湿地保护与恢复,促进绿洲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各地人民都把当地的主要河流称为他们的母亲河,这是因为:人类不仅依河流而生,傍湿地而存,而且利用和开发河流、湿地,谋求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河流湿地开发力度越来越大,对河流资源的索取越来越多。但是,在河流湿地对人类贡献越来越大的同时,也引发了其自身和周边生态环境的一系列问题,甚至影响到河流的基本功能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西北内陆河流域的生态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温家宝总理先后三次就敦煌的生态环境保护作了重要批示。今年召开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又对河西的生态问题进行了明确批示。解决内陆河流域的生态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统筹湿地与绿洲的保护,努力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西北内陆河流域湿地的特殊性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腹地而远离海洋,加之高山峻岭的阻隔,气候十分干旱,千百年来,自然演替规律形成了西北地区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等内陆河水系,造就了干旱荒漠区弥足珍贵的各类湿地,支撑着西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兴盛与繁荣。
1、内陆河流居于湿地网络的核心地位。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等内陆河流,从横断面看,组成上有主槽、河底、漫滩、沼泽、河岸、湖泊、洪泛区等,从纵向看,连接着河源溪流、沼泽和河口滩涂、沙洲、或作为内陆河尾闾的湖泊、沼泽等,这些都是湿地生态的不同表现形式。作为河流的调蓄体系,沼泽、湖泊通过水量吞吐,既保持河流稳定,也使沼泽、湖泊本身处于水位不断涨落变化的生态过程中。所以就河流和湿地二者的关系来看,实际上是一些类型的湿地参与了河流湿地的形成和径流变化,河流又为其它一些类型湿地的发生、发育创造条件并不断补充水源和营养物质,在湿地生物的迁移、扩散上起到桥梁作用。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等内陆河流本身不仅是湿地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类型,而且养育着其它众多非河流湿地,居于湿地网络的核心地位。
2、西北内陆河流域湿地的基本特点。由于西北干旱区生态系统空间结构的存在,以及内陆河流域特有的水分运移规律,决定了内陆河流域湿地的特殊性。
(1)降水极少,蒸发量却大。西北地区地风大沙多,干旱少雨,降水少而蒸发大,使得该区域水分稀缺程度远高于国内其他地区,是全国降水最低值地区,也是唯一降雨量少于农田作物需水量的地区,一旦水环境条件发生改变,自然植被便不可避免的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区域生态环境。
(2)生态脆弱性。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本底条件差,湿地网络系统形成和发展的速度都十分缓慢,时空分布不均衡,抗干扰能力弱,加上生态对水分依存度高,生态需水刚性大、水资源国民经济可利用量相对较少,调节代价高,一旦破坏,很难恢复。
(3)水分转化频繁。西北内陆河流域地处干旱荒漠区,太阳辐射强,植被稀少,水份无效损耗大,主要包括水面蒸发、裸土裸岩蒸发、盐碱地蒸发、荒漠戈壁蒸发等;受典型沙质荒漠化地质地貌影响,地表水地下水转化频繁,同时,下游对上游开发利用方式极为敏感。
(4)湿地纳污能力差。由于西北地区内陆河流域水系注定不能奔腾入海,处于封闭状态,无外泄区,水环境容量较小,纳污能力相对较差。
3、湿地与绿洲互相依存。内陆河流是水陆交错,或以山傍水,或河湖相连的湿地生态系统,有着独特的生境和丰富的物种与生物群落,它既是水生生态,也通过补充地下水,哺育两岸土地,极大地影响到陆地生态。湿地和绿洲主要是由内陆河水滋养形成的,浩瀚严酷的西部内陆地区,从帕米尔冰川到罗布泊苇荡,从祁连山雪线到居延海红柳,河流所到之处,沙漠披上了绿装, 蛮荒书写着文明。作为中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地处欧亚大陆的腹地,曾经创造了“丝绸之路”、“ 楼兰古城”、“龟兹文化” 等令后世叹为观止的古代绿洲文明。在绵延1000 多公里的塔里木河两岸,这条无与伦比的西部“母亲河” 为新疆各族人民开拓了奇迹般的大漠“绿色长廊”,为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拓展了一个广阔的存活空间;由祁连山雨雪冰川融汇而成的黑河、石羊河、疏勒河三大水系纵横其间,使这里成为西部旱区中得天独厚的绿洲群,成功阻挡着几大沙漠东进的势头。内陆河不仅滋养了绿洲,而且通过渗入地下和直接流入沙漠,在沙海中形成了一块一块的沼泽湿地,有效地分隔和阻挡了沙漠的前移,形成了绿洲的天然屏障。当绿洲内过多地耗水,使湿地的水源补给不足时,湿地势必就会萎缩甚至消失。而湿地一旦消失,则引起地表植被破坏,导致风沙活动加剧和沙丘的形成,沙漠化景观开始出现和发展,进而肆无忌惮地侵入绿洲,最终绿洲将难以保住。众所周知,石羊河流域下游民勤的现实就是有力见证。所以,湿地和绿洲是以内陆河为纽带形成的有机统一体,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依赖,河流在、湿地存,湿地旺、绿洲盛,湿地消失,绿洲则亡。要保护绿洲,就必须要保护好湿地生态系统。
二、内陆河流域面临的生态问题
由于内陆河水资源生态产品功能的多样性、用途的广泛性,长期以来我们形成了对河流湿地的依赖,重索取少涵养,干预多,施加的影响大,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河流自然模式和水量分配,使源流来水减少,河流湿地水环境变迁,干旱、缺水形势日趋严峻,生物多样性衰减,生态恶化,后果始料不及。具体表现为两大三小:两大——人工绿洲扩大,沙漠化扩大;三小——天然河湖水面缩小,天然草场缩小,天然林地缩小。
内陆干旱区土地资源十分丰富,有水便有绿洲,这是西北地区发展的特有规律。由于该区域人口不断增长,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扩展人工绿洲面积。人工绿洲的形成,不仅为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而且由于有人工灌溉系统的保障,也成为更稳定的绿洲。但是,在人们不断拓展发展空间的进程中,忽略了人工绿洲周围过渡带及天然绿洲,受以水土资源开发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经济发展人类活动的影响,绿洲内相应的用水量与耗水量增加,导致涵养湿地的生态用水被挤占,其结果是包括水土流失、植被衰败和土地沙化、土地盐碱化等的土地荒漠化也同时扩大,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总体呈恶化趋势。据资料,新疆的人工绿洲面积已由1950年的1.7万km2、扩大到目前的6.2万km2,扩大了近4倍,构成了新疆发展基础的绿洲经济。但是,沙漠也同时扩大,扩大的速率全新疆平均在0.2%左右,每年扩大约300km2。
河湖水域缩小,主要是河道的断流与尾闾湖泊的干涸或水面的缩小,湖区及周围地区的地下水位逐渐下降,原有的湿地、沼泽及自然植被不断地萎缩或消失。黑河全长813公里,在内蒙古和甘肃的荒漠地区形成了大面积的湖泊湿地和沼泽湿地,其尾闾湖泊——东、西居延海,20世纪50年代仍有302平方公里的水面,70年代至92年后,东、西居延海相继干涸。直到近年连续实施黑河向下游分水后,下游天然绿洲萎缩和生态退化趋势得到了绶解。
草场缩小主要是草场面积的减少与质量(载畜量)的下降。林地缩小是指山地森林数量的减少和质量下降,平原胡杨林、河谷林由于可用水量的减少与人工砍伐其面积不断缩小。多年来虽然国家十分重视生态建设,随着“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重点林业工程的实施,人工林的数量与质量在提高,但远远不能弥补大面积天然林、特别是荒漠区免灌植被的减少和衰败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石羊河流域在人工绿洲发展的同时,原有自然生态系统受到巨大的的干扰和破坏,尤以下游民勤地区为甚。下游民勤地区50年代初保存下来的天然林还有28万亩左右、现以荡然无存;胡杨已经在该地区灭绝,35万亩天然灌木白茨已经枯萎;北部维护沙区的12万亩沙生植物、90万亩柴茨灌草枯死,300万亩天然草场退化。民勤县周边的腾格里沙漠已连成一片,流沙逐步向南部绿洲推进。特别是民勤湖区(西渠镇、东湖镇)一些刚刚脱贫的农民因生态环境的恶化又返贫困。“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许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成为“生态难民”。
以上种种,已经直接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并将危及
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保护和恢复内陆河流域湿地资源,对遏制腾格里、巴丹吉林和库姆塔格三大沙漠会合,确保生物多样性,优化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和谐社会建设,维护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三、加强内陆河流域湿地保护与恢复的几点建议
1、内陆河湿地系统的恢复与保护应做为国家重点生态工程长期治理维护。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等内陆河流,是维系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命脉”,事关国家生态安全,而该区域又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无力承担大规模的生态建设费用。尽管国家近年来分流域陆续下达了治理项目,但没有系统性、连续性,治理力度远远跟不上恶化的局面。因此,国家要以治理“三江源”一样,启动实施内陆河流重点生态工程,统筹协调,全流域治理,改变生态环境退化的局面,维护国土安全。同时,通过经济手段,对生态公共产品进行补偿,尽快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项目,发行“生态彩票”等类似的方式对内陆河流域生态建设进行补偿。特别是黑河流域实施的分水方案,已经起到了巨大的效果,建议国家将黑河流域列为内陆河水资源全流域分配的试点建设区域,探索基于流域水资源总量控制的合理配置方案,包括全流域生态用水的实现和维系模式,为内陆河湿地系统的保护与恢复提供依据。
2、建立全流域湿地水资源保护体系。根据目前内陆河流域的生态现状,保护与恢复湿地、维持流域湿地基本水循环,必须全流域统筹考虑,形成完善的水资源保护体系。上游产水区以保水为主,加大天然林草保护与恢复力度,严格控制山区垦殖、天然林采伐和山区游牧,实行天然林草封育,启动实施人工增雨工程,开展生态移民,建立以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为中心内容的水资源保护体系,维系“水塔”的水源涵养和调节能力,确保进入到绿洲的径流性水资源保持稳定,使各类湿地的水资源基础不致发生大的变化;中游用水区以节水为主,在积极培育和强化公众节水意识的基础上,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手段调控、加强需水管理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等措施,以“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为模式,建设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生活节水在内的节水型社会,不断提高区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建立起用水和排污总量控制为主体内容的水资源平衡体系,减少绿洲内过多耗水,使绿洲及外围湿地的水源得到补给,恢复和扩大湿地面积,稳定荒漠区过渡带及绿洲;下游耗水区以恢复为主,制定一定标准条件下生态用水保障措施,包括中游一定水量的下泄以及下游生态用水的实现和维系,配置合理的生态景观格局,发展生态型经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立起生态用水保障和高效利用体系,减少水资源的无效损耗,提高单方水的经济产出和生态服务功能,逐步恢复内陆河尾闾已干涸、萎缩的湖泊、沼泽湿地。通过建立完善的水资源保护体系,确保内陆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和谐相处。
3、重视和利用湿地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石羊河、黑河流域的中游地区,新疆天山北坡地带,年降水量达150~200mm。在这一类地区,只要不进行人为的破坏和干扰,对生态用水给予合理的补充,萎缩的湿地就会扩展,自然生态植被就有一定的生长和恢复能力。在目前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现状水平下,国家应将湿地保护区建设向西北地区倾斜,如张掖黑河流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尽快批复实施。通过对草地、林地、湿地和野生动物集散地等实施保护工程,加大封禁保护力度,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使湿地生境得到有效恢复。对部分生态退化比较严重,靠自然难以恢复的地段,辅助人工措施,加速生态恢复,切实保护天然草地、湿地水源和生物多样性集中区等区域的生态功能得到有效发挥,使西北地区生境系统的脆弱性得到有效改观。
4、强化内陆河流域水环境的污染源治理。由于内陆河流域水环境容量较小,纳污能力相对较差,必须把流域水环境治理放到重要位置综合治理,严格将排污总量控制在水环境纳污能力之内。以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推进污染集中治理和提标改造为主要手段,实施工业和生活污染源控制;以推行生态农业和循环型农业为主要措施,削减农业面源的污染;以实施全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生态化整治为重点,提高水环境容量;以完善流域监测体系和加大执法力度为保障,建立健全流域水环境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切实控污减排,从根本上解决影响流域湿地水环境的各种问题。
5、加大内陆河流域湿地保护与恢复的科技支撑力度。开展内陆河流域水、土资源利用现状及环境问题调查评价,进行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研究,科学评价环境承载力,确定中下游灌溉面积和绿洲发展规模,开展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转化规律的研究,查明流域总水资源量,结合国际先进理论,制定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和实施方案,建立内陆河流域环境地质空间(GIS)数据库。重点开发内陆河产水区水源涵养生态恢复技术、绿洲高效节水生态农业技术、绿洲边缘退化湿地系统恢复技术、流域水土资源信息化管理技术等。以流域水、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为依据,确定水、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模式和流域绿洲发展规模,实现水土资源配置优化、退化植被逐步恢复、山区植被盖度增大、水源涵养功能增强、绿洲及外围防护体系修复、流域湿地逐步得到保护与恢复, 推动区域内生态、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6、形成实施湿地与恢复保护工程的合力。湿地保护工程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工作量大面广,工作内容涉及多个领域、多个部门、多个专业,必须要各部门、各单位齐心协力、共同配合。各级人民政府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加强湿地保护工程建设的组织领导,形成政府负总责、湿地管理部门统一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建设格局。涉及工程建设的市政府各责任部门,依据各自的职能职责,各司其职,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同时,要全面引导、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到湿地保护工程建设中来,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和支持湿地保护工程建设的良好氛围,让维持西北内陆河健康生命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促进湿地保护工程快速、有序地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