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本月最低水位跌破8米,创60年来最低,面积只剩下丰水期的1/20。当地水利部门称鄱阳湖今后缺水将变为常态。位于核心区域的九江都昌县12万居民面临饮水紧张。当地官员表示将建大坝来解决鄱阳湖水危机,目前已上报发改委,并通过环评。
择水而居,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客观规律,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有人的地方就有社会与文明,水,创造了人类历史;水,筑牢了中华古代农业文明的强大物质基础;水,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灵魂,流进了中华文化的血脉。水,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承载着历史,也决定着未来。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不再仅仅是对当今社会的警示,更是对人类的警戒。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伴随着人口的激增、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表现出了对自然资源疯狂的掠夺和破坏,森林植被锐减、土地荒漠化加剧等,直接导致水土保持能力的严重削弱。据资料显示,我国四大淡水湖水系面积较解放前缩小了一半以上,更重要的是,无序的工业生产和过度养殖,我国70%以上的水资源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过去一度以水乡著称的湖北、湖南、江西等湖区的一些农村,也不得不以打井汲取地下水生活。被誉为“长江之肾”的鄱阳湖濒临衰竭,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濒临衰竭的不仅是“长江之肾”鄱阳湖,还有子孙后代的生存之根。据联合国数据,全球目前有11亿人生活缺水,在严重缺水地区,因争夺水资源而导致的械斗、部落乃至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屡见不鲜。我国本身就是人均水资源匮乏,加之区域分布不平衡以及水体污染造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威胁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与进步。
濒临衰竭的不仅是“长江之肾”鄱阳湖,还有中华文化的发展之脉。没有自然的水,人类将失去诸多快乐的源泉与艺术的灵感。国人中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大多都有与水相关的快乐记忆,但那记忆中的水也许早已干涸,或者早已污浊不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部分的河流、湖泊、水库都变成了养殖厂,阡陌纵横的塘堰、层峦叠嶂式的网箱、成千上万吨的颗粒饲料、化肥、鱼药,使得那湖泊、河流不再弯曲有致,水不再平淌清澈。于是,也不再引起人们流水、戏水、嬉水的兴趣,不能享受水能带来的快乐与赋予的灵感,水成为了每个人的心头之痛。
濒临衰竭的不仅是“长江之肾”鄱阳湖,还有水本身的灵性与亲和。水呈现出不可承载之痛,破坏容易恢复难,涉及的社会层面广,治理技术要求高,恢复周期长,经费投入大。如,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已实施多年,但水环境恶化的趋势还在扩大。
可见,不从环境治理和水资源保护上下苦功,仅企望于建大坝来解决鄱阳湖水危机,显然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加强环境保护,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和社会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指导原则。“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全社会都要加大对水资源的治理和保护力度,遏制住水体污染、枯竭的恶化趋势,逐步恢复水资源应有面目,切莫让我们的子孙淹没在无尽的沙漠和悔恨的泪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