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说《嫁妹》
媒体:文汇报 作者:内详
专业号:楚鹭伊人
2009/5/28 11:17:17
■王尔龄
逢旧历年,过端午节,一年两次悬挂《钟馗图》,是以前流传很广的民俗。今值端午节,由此想起戏曲中的《钟馗嫁妹》。这个戏,昆曲演得最有情味,技不离艺、艺不离戏,演技、唱腔、身段无不为角色而设,堪称观之不厌,不嫌重复。
钟馗故事始见于《唐逸史》,而钟馗有妹则由宋人笔记中增益。清·顾禄《清嘉录》引前人之语更叙及有关绘画、木刻年画,云:“今俗有钟馗嫁妹图,以此而讹。”所说之“此”,指前代笔记。若谓“讹”,则钟馗本系传说人物,衍出“嫁妹”事,就谈不上“典”与“不典”了。
钟馗的传说互有同异,今转述早期记载,以见一斑。相传唐明皇开元二十三年(736)帝病卧禁中,昼梦一绿衣人,鞟(皮靴)一足、眇一目、腰一笏,蓬发无鬓,左手捉一鬼,右手第三指刳鬼目;上问为谁,对曰:“臣先朝进士钟馗也。受国厚恩,生未有以为报,愿为厉以自见。”续出的笔记指其为唐高祖武德年间人,又有人说他是唐明皇开元年间进士,当然无法断定,也无须论证;流传过程中层层叠叠添加,并且还有人依传说为之作《传》者。元代就有识者谓钟馗事无非“以文为戏”,但不失其“寓言有味”。此言得之。它既然是戏言、寓言,就不必说钟馗小妹之有无,应辨者故事情味也。
舞台上的《嫁妹》很有看头。钟馗赴进士试不第,触殿阶而死,成为鬼雄。所念者家有一妹,必欲为之完婚,于是带了小鬼赶奔回家。一路登山涉水,舞台画面随之变换,众小鬼或腾跃,或环拥,有时跟斗翻起翻下,下翻时灯、伞、担依然不离身。勾鬼脸而无可怖之状,作鬼步而有可爱之态,钟馗更其妩媚,悲喜俱现人情,简直是鬼而人、人而鬼,鬼情竟如人情;尽管谁也没有见过鬼,台下观众大抵都不信有鬼,但看到台上所演,动作幅度大于活人,一颦一笑与人相似而又相异,仿佛觉得可亲之鬼正该如此。
早年先后看过北昆演员侯玉山、侯少奎的《嫁妹》,看过梆子女武生裴艳玲的昆腔《嫁妹》,江南地区的昆曲、京剧所演看得更多。满台鬼魂知其为假,满台鬼情却认其为真。信笔及此,我只有一句最想说的话:这样好的艺术,不要与我们渐离渐远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