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纳帕海自然保护区位于滇西北香格里拉县,是湿地候鸟迁徙途中停留觅食的“驿站”和越冬地。云南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处提供经费支持,我们于2006年冬~2007年春对保护区内的越冬水禽进行了种类和数量的监测。采用定点观察法,对纳帕海越冬水鸟的种类和数量以及活动生境进行直接观察统计。本越冬季节共记录鸟类6目11科39种。其中冬候鸟31种。越冬期内,水鸟的种类和数量随着湿地水量变化存在显著变动。水量变化引起的生境和食物资源的变化对水鸟的顺利越冬和维持足够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加强水源补给,保持湿地水域面积,有效控制减少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对湿地造成的负面影响,对维持纳帕海自然保护区越冬水鸟种群规模将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湿地;越冬水鸟;种群结构;保护管理
纳帕海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西部横断山系候鸟迁飞通道,是候鸟南迁北徙时休息觅食的“驿站”,也是湿地候鸟的越冬地。香格里拉县林业局野保办和纳帕海自然保护区管理所与西南林学院合作,2003年结合当时香格里拉县3个湿地保护区打捆申报国家级保护区进行综合考察,对保护区越冬水鸟的的种类和数量进行了观察统计。2005年西南林学院和保护区管理所合作,在实施WWF小物种保护基金支持的“纳帕海重要水鸟生境利用与生境改善管理”项目期间,对保护区的越冬水鸟进行了系统的监测,对监测方法进行了完善和改进。所获监测数据对掌握本地区越冬水鸟的种群及生态情况,并结合相关作用因素,进一步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2006年冬至2007年春继续采用这套监测方法,对纳帕海保护区越冬水鸟进行了整个越冬期的监测,现将监测结果整理报告如下。
1监测方法、时间、地点
1.1监测方法
采用定点观察法,于越冬早期、中期和末期对纳帕海越冬水鸟的种类和数量以及活动生境进行直接观察统计。调查使用徕卡20~60单筒观察望远镜和熊猫60倍观察望远镜,观察统计调查区域内水鸟种类和个体数量。
用观察望远镜分区扫视观察区域内的鸟群,鸟种识别配合使用《中国野鸟图鉴》和《中国鸟类野外手册》。记录水鸟种群数量,对于较大的群体采取“集团统计法”,同种鸟的数次统计数据,采取最大数据值保留法保留统计数量的最大值作为该种鸟的数量。根据常规鸟类群落优势度的划分方法,将种群数量超过全部鸟类群落个体数量10%的种群定为优势种。
1.2监测时间
分别于2006年10月21日-11月20日,2007年1月14日-2月12日,2007年3月20日-4月28日,分3个阶段对纳帕海越冬水鸟种类和数量进行观察记录。并将上述3阶段作为越冬早期、越冬中期和越冬末期来进行描述。
越冬早期调查时间共计30天;中期为29天;末期为39天。香格里拉县林业局赵建林、刘学先,西南林学院保护生物学学院韩联宪、冯理,纳帕海保护区管理所余红忠、闽龙共6人参与监测工作。
1.3监测地点
在保护区纳帕站观鸟台、吓学站观鸟台各设1个固定观察点,在哈木谷村监测点、腊浪村落水洞各设1个补充观察点,共计4个观察点。
以3天为1个工作周期。第1天在纳帕站观鸟台定点监测;第2天在吓学站观鸟台定点监测;第3天上午在哈木谷村监测点补充监测,下午在腊浪村落水洞补充监测。依次循环。每天的工作时间为:上午8:30-11:40;下午14:00-17:40。
2水位变化测量
在纳帕海湖盆西北部腊浪湖区落水洞口设立直木条标记,观察水位变化。在首日进行第一次水位标记后,每隔3日进行一次标记,并测量水面裸露直木条至记号处的高度,获得水位落差数据。2006年10月22日、25日、28日、31日、11月3日、6日、9日;2007年1月15日、18日、21日、24日、27日、30日、2月2日;2006年3月21日、24日、27日、30日、4月2日、5日、8日、11日、14日、17日、20日。共完成25次标记。
3监测结果
3.1水鸟种类和数量
本次越冬调查期间,共观察记录到水鸟39种,分属6目11科。种名、数量、活动生境、居留情况、保护级别等数据信息列入表1。
表1 2006-2007年度纳帕海湿地越冬水鸟种类和数量监测表
目、科、种名 |
保护级别 |
活动生境 |
居留情况 |
数量 |
|
|
I.鸊鷉目 |
|
|
|
|
|
1.鸊鷉科 |
|
|
|
|
|
1. 小鸊鷉 |
|
湿地 |
R |
100 |
|
II.鹈形目 |
|
|
|
|
|
2.鸬鹚科 |
|
|
|
|
|
2. 普通鸬鹚 |
|
湿地 |
W |
5 |
|
III.鹳形目 |
|
|
|
|
|
3.鹭科 |
|
|
|
|
|
3. 大白鹭 |
|
湿地 |
W |
8 |
|
4. 白鷺 |
|
湿地 |
W |
1 |
|
5. 苍鹭 |
|
湿地 |
W |
6 |
|
6. 牛背鹭 |
|
湿地、农地 |
O |
4 |
|
7. 池鷺 |
|
湿地 |
W |
2 |
|
4.鹳科 |
|
|
|
|
|
8. 黑鹳 |
I |
湿地 |
W |
117 |
|
IⅤ.雁形目 |
|
|
|
|
|
6.鸭科 |
|
|
|
|
|
9. 灰雁 |
|
湿地 |
W |
2 |
|
10. 斑头雁 |
|
湿地 |
W |
3200 |
|
11. 赤麻鸭 |
|
湿地 |
W、R |
2800 |
|
12. 赤膀鸭 |
|
湿地 |
W |
200 |
|
13. 赤颈鸭 |
|
湿地 |
W |
300 |
|
14. 斑嘴鸭 |
|
湿地 |
W、R |
1500 |
|
15. 绿头鸭 |
|
湿地 |
W、R |
2000 |
|
16. 绿翅鸭 |
|
湿地 |
W |
1200 |
|
17. 针尾鸭 |
|
湿地 |
W |
20 |
|
18. 花脸鸭 |
|
湿地 |
W |
3 |
|
19. 罗纹鸭 |
|
湿地 |
W |
50 |
|
20. 琵嘴鸭 |
|
湿地 |
W |
4 |
|
21. 白眉鸭 |
|
湿地 |
W |
20 |
|
22. 普通秋沙鸭 |
|
湿地 |
W |
25 |
|
23. 白眼潜鸭 |
|
湿地 |
W |
50 |
|
24. 红头潜鸭 |
|
湿地 |
W |
30 |
|
V.鹤形目 |
|
|
|
|
|
7.鹤科 |
|
|
|
|
|
25. 灰鹤 |
II |
湿地、农地 |
W |
31 |
|
26. 黑颈鹤 |
I |
湿地、农地 |
W |
312 |
|
8.秧鸡科 |
|
|
|
|
|
27. 白胸苦恶鸟 |
|
湿地 |
W |
3 |
|
28. 黑水鸡 |
|
湿地 |
W |
100 |
|
29. 白骨顶 |
|
湿地 |
W |
50 |
|
VI.鸻形目 |
|
|
|
|
|
9.鹬科 |
|
|
|
|
|
30. 扇尾沙锥 |
|
湿地 |
O |
3 |
|
31. 白腰杓鹬 |
|
湿地 |
O |
1 |
|
32. 红脚鹬 |
|
湿地 |
M |
5 |
|
33. 青脚鹬 |
|
湿地 |
M |
4 |
|
10.鸻科 |
|
|
|
|
|
34. 灰头麦鸡 |
|
湿地 |
W |
2 |
|
35. 凤头麦鸡 |
|
湿地 |
W |
600 |
|
11.鸥科 |
|
|
|
|
|
36. 红嘴鸥 |
|
湿地 |
W |
9 |
|
37. 渔鸥 |
|
湿地 |
W |
7 |
|
38. 银鸥 |
|
湿地 |
W |
1 |
|
39. 棕头鸥 |
|
湿地 |
W |
2 |
|
表注说明
1.生境类型
1.1湖泊、河流、沼泽地,表中用“湿地”表示。
1.2农地在表中用“农地”表示。
2.居留情况
2.1留鸟:表中用“R”表示。
2.2冬候鸟:表中用“W”表示。
2.3旅鸟:表中用“M”表示。
2.4偶见或罕见鸟:表中用“O”表示。
3.各水鸟数量为整个越冬季节监测最大值
3.2越冬各期水鸟种群和数量变化
图1 越冬期水鸟种群变化
图2 越冬期水鸟数量变化
3.3重点鸟类监测状况
在纳帕海保护区越冬的水鸟中,受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的I级重点保护鸟类有黑颈鹤、黑鹳,II级重点保护鸟类有灰鹤。加上中日候鸟协定保护的赤麻鸭、斑头雁等,受保护鸟类共33种,占所有水鸟种类的84.62%。
这些水鸟是监测工作的重点对象。国家级保护动物当中,黑颈鹤的种群规模在整个越冬期内相对稳定,除在大规模迁入的当年10月上旬和翌年迁离的4月中下旬,其数量维持在270-310只,活动范围可扩散至湿地全境。
黑鹳的种群数量则波动较大,在越冬早、中、末期呈现低-高-低的变化。10月上旬开始迁入保护区,在中期的1月数量达到顶峰的117只,翌年3月下旬即基本迁离。其数量剧烈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过境或短暂停留本地区的其他越冬黑鹳造成。通过监测,相对稳定50-60只黑鹳在纳帕海湿地越冬。从2003年冬季到2006年冬季黑鹳幼体数量分别为为17、23、19、27只,呈上升的趋势。黑鹳主要活动在纳帕村、吓学村、哈木谷村和腊浪村附近的草甸和湿地。
灰鹤在保护区的越冬数量较少,每年仅有一群,今年的数量为31只。故推测本地区不是灰鹤的主要越冬地。
而在其他雁鸭类鸟类中,数量上占有较大优势的主要是斑头雁、赤麻鸭、绿头鸭、斑嘴鸭、绿翅鸭。在整个冬季,它们的数量都维持在千只以上,高峰时其总数更可以达到万余只。近几年的监测发现部分赤麻鸭、绿头鸭不再迁徙,已经成为常年在此定居的留鸟。但在冬季,上述5种水鸟是构成越冬水禽的主体,亦即整个水鸟群落中的优势种。
4讨论
4.1水鸟群落组成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共记录到39种水禽,按郑作新《中国鸟类分布名录》划分标准对各水鸟进行居留状况分析,有留鸟3种,占所录水鸟种类的6.62%;偶见或罕见鸟3种,占6.62%;旅鸟2种,占5.12%;冬候鸟31种,占81.63%。从数量和种类上看,越冬水鸟在整个保护区水禽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同时也凸现出纳帕海自然保护区作为鸟类越冬栖息及过境地位的重要性。
4.2鸟类群落的种群变动
调查结果表明,纳帕海湿地水鸟种类和数量在越冬的不同时期有显著的变化。越冬早期水禽种类和种群数量最多,为30种13240只,优势种为:黑颈鹤、赤麻鸭、绿头鸭、绿翅鸭。此时,湿地的整体水量还较充沛,如赤麻鸭、绿翅鸭、绿头鸭等小型水禽的数量占据主要地位,数量依次为1520只、933只和1038只。
中期水鸟种类和数量最少,为17种3610只,优势种为:黑颈鹤、黑鹳、斑头雁、赤麻鸭、绿头鸭和凤头麦鸡。中期湿地水量急剧减少,大量小型水禽转移到桑那水库等水体丰富的其它地区,或者离开该地。水体急剧减少是导致水鸟总体数量急剧减低的主要原因。而黑鹳、斑头雁等大、中型水禽在此时达到迁徙最高峰,与黑颈鹤一起成为湿地主要的监测物种,也构成整个越冬水鸟的支柱物种。
由于2007年初大量降雪和水位调控的初步实现,使得3月下旬开始,在保护区西北面约200公顷的湿地内水量迅速上升,加强了对整个湿地的水体渗透。越冬末期水鸟种类和数量略有回升,为20种5420只,优势种为:黑颈鹤、斑头雁、绿头鸭、赤麻鸭、绿翅鸭。加之部分越冬候鸟在迁徙时重新过境停留,也适时补充了水鸟种群和数量。
纵观整个越冬期,黑颈鹤、黑鹳、赤麻鸭、绿头鸭、斑头雁、斑嘴鸭、绿翅鸭的种群规模和数量相对最为稳定,这7种水鸟是构成整个越冬期水禽的主体物种。而其他水禽随湿地环境改变,数量变化明显。
夏、秋季节保护区鸟类多以留鸟和夏候鸟为主,水鸟仅有小鸊鷉,斑嘴鸭、绿头鸭、赤麻鸭等种类,且数量不多。冬、春两季,随着大量冬候鸟的到来,保护区水鸟数量在越冬初期可达14000只,随后逐渐减少,在3500-5500只间波动。水鸟种群和数量的变化与湿地水量的充沛与否密切相关。
食物是影响水鸟分布的最重要因子,水鸟的食物取得多依赖于水量丰富的沼泽及湖区中,越冬早期,纳帕海水域和沼泽及湿地面积大,食物获得容易,众多水鸟集中在湿地深水湖区及内缘沼泽觅食和栖息。越冬中、末期由于没有水源补充,湿地面积大幅缩小,水鸟食物的获得变得越来越难,有限的湖区满足不了水鸟栖息的需要,大量水鸟被迫选择在浅水沼泽活动,甚至离开湿地。到了越冬末期,尽管部分过境鸟短暂停留,水鸟种类和数量上升。但持续的干旱和有限的补水仍无法有效的为候鸟们提供可靠的事物来源和栖息环境,仅存的水鸟不得不分散到保护区东北部和东南部的边缘沼泽中活动,分布的范围变动异常开阔,如黑颈鹤在越冬末期常去到周边村庄农田中取食遗落的青稞,但这也增加了鸟类可能遭受其他威胁因素不利影响的几率。
4.4 越冬水鸟种类和数量变化的原因
调查结果表明,纳帕海湿地水鸟种类和数量在越冬的不同时期有显著的变化。越冬水鸟的种类和数量在越冬早期达到最高,但是在越冬中期却出现了最低,而越冬后期种类和数量又有所回升。造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湿地水量变化引起的水鸟食物资源、栖息环境的改变等因素。
越冬早期和后期是候鸟南迁北徙的高峰期,纳帕海由于地处滇西北,成为众多南迁北徙鸟类的觅食地和中途停靠站,早期经过夏季雨季降水,纳帕海湿地水体较为充沛、食物也丰富,相对良好的环境利于水鸟的觅食和栖息。故在此时期,水鸟对湿地的选择性较高,种群和数量也随之达到一个顶峰。
到了越冬中期,大量水鸟的高频度觅食加上持续干旱造成的湿地面积减少,栖息环境越来越恶化,食物越来越匮乏,生存也变得异常艰难。而同期人类频繁的生产活动更加剧了对湿地环境的破坏。湿地内的生态资源已不能满足水鸟的取食和栖息需要,部分水鸟不得不迁离纳帕海,导致了越冬中期水鸟数量达到最低。
进入越冬后期,自然及人为补水,保护区内水量有所恢复,对湿地的水源补给略有增加,湿地内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得到一定的恢复和补充,适度改善了候鸟们的觅食及生存条件,加上其他候鸟的迁徙过境,故而保护区内水鸟的种群和数量有所回升。
由于上述原因,在保护区内越冬的水鸟的种群和数量呈现出高-低-高的规律。通过监测认为,越冬早期湿地的生态环境、候鸟的生存状况为最优情况。除去鸟类正常的活动规律造成的种群及数量变化,应减少人为干扰,尽量降低不利的自然事件对整个湿地生态和各种资源的破坏,努力维持早期鸟类与环境共辅共生的最优状况。
4.5 生境变化对水禽的影响
研究表明,由水量丰富度引起的湿地生境和环境资源的变化是影响越冬水鸟生存的重要因素。通过对纳帕海保护区湿地水位共25天的标记测量,越冬早、中期水位退化最为严重,平均每天水位下降3~4cm,最大记录下降了9cm。越冬早、中、末对保护区水域面积检测显示,湿地内水域面积占保护区生境总面积的比例依次为40%,25%,5%,呈明显下降趋势,湿地面积在短时间内急剧缩小。而与此同时,湿地水鸟种群和数量也在整体下滑。
与2005-2006年的监测情况比较,今年早、中期水位下降更为明显。到2月下旬整个纳帕海保护区几乎完全干涸,仅剩下西北部落水洞处还维持一块面积约10公顷的水塘。水体的大面积消失,导致水鸟种类和数量的下降更为显著。4月由于降雪和人为补水,水域面积增长了近20倍,但大量水鸟已经迁飞。从水鸟的越冬规律可知,纳帕海湿地水体的恢复与水鸟的越冬时间相比显得滞后。建议对纳帕海湿地的人工补水时间提前至1月。
水域是水鸟赖以生存的重要栖息条件,水域面积变化改变生境类型,造成水鸟的种群和数量的变化,甚至直接威胁到水鸟的顺利越冬。整个越冬期内,水鸟的活动生境和栖息生境从深水转移到浅水、沼泽,并逐渐离开湿地内缘的中央区域,不断伸延到边缘地带甚至是更远的地方。因为这种迁徙带来长距离的飞行觅食在过度消耗其能量的同时,亦增加了被猛禽捕食、人为活动和其它非自然原因带来的危险性,直接威胁到水鸟的生存。
保护水鸟,应从保护其生存环境做起,维持水鸟赖以生存的生境和资源十分重要。因此加强水源补给和调控;维持湿地水域面积;控制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保护好湿地的自然环境;促进整个区域内的生态系统的完善。为鸟类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对维持和扩大纳帕海自然保护区越冬水鸟的种群规模将产生积极影响。
4.6输电线路对越冬水鸟的影响
在纳帕海湿地范围内,有数条输电线路穿越湿地,电线架设的间隔较小,没有考虑鸟类保护问题,容易引起大型鸟类在展翅飞行时触碰到2根电线,造成短路触电身亡,水鸟在夜间受到惊扰,盲目飞行撞到电线杆,在过去的调查中多次在电线下和电线杆下发现鸟类的尸体,该年度监测工作中记录到3只黑颈鹤在飞行中误撞电线杆死亡。由此表明,输电线路对鸟类的安全造成了比较严重威胁,为保护鸟类的安全,应与输电部门协商,对输电线路进行改造或将输电线路移出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