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俊德
2008年最后一天的上午,张掖主城区西北侧,彩旗飘扬,龙腾狮跃,鼓乐喧天,上千名干部群众云集于此,庆祝滨河新区建设拉开了序幕。这是中国黑河流域(张掖)湿地保护工程的开篇之作,标志着湿地保护工程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也标志着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以湿地保护引领城市建设,以生态魅力聚集生产要素,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正在由蓝图转化为现实。
更加值得人们关注的是,它同时还标志着,张掖的发展方式呈现了一个亮点,成为真正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开端。
2008年7月10日,市委二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召开。在这次会议上,市委站在河西走廊乃至甘肃的全局,用全新的视角、全新的视野看待张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提出,要顺应自然,做好水文章,彰显张掖金色;要顺应经济规律,围绕资源开发,实现科学发展;要顺应时代潮流,坚持与时俱进,建设生态张掖。高瞻远瞩的谋划,超前深入的论证,使张掖的发展方式从此掀开了新的篇章。
水的礼赞
世界各民族人民自古以来就逐水草而居,张掖人民也不例外,明代诗人郭登的《甘州即事》写道:
黑河如带向西来,河上边城自汉开。
山近四时常见雪,地寒终岁不闻雷。
牦牛互市番氓出,宛马临关汉使回。
东望玉京将万里,云霄何处是蓬莱。
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千百年来挟祁连森林涵养的琼浆,慈母般润泽着张掖的沃野田畴。
其实,当今的许多张掖人对张掖古城的了解已经淡漠和概念化到了“苇溪连片、塔影重重”等几句诗句上,对“金张掖”的“金色”含义困惑到了尴尬的地步。那么,历史上的张掖城究竟是个什么样?
张掖古称甘州。千百年来,河西走廊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谚:“甘州不干水池塘”,古老的张掖城区是水乡泽国,有“六水三庙一居处”、“四面芦苇三面水”之说。据志书记载,举步见塘,抬头见苇,家家泉水,户户垂柳。明清时期,仅城内就有北大池、南大池、甘泉池、西水塘、水晶宫等多处池塘,真是溪流穿堂过,水依街巷流,庭院流水淙淙,处处碧波芦影。东南角的甘泉清洌而甘甜,流淌声如琴瑟,十分美妙。“芳菲两岸依流水,杨柳千山绕镇城”,荡漾着文人墨客的锦绣华章。城内池塘又与城外河水相通,从甘州城穿城墙而出的涓涓细流,汇集城外,东西南北的护城河里也芦苇森森。特别是城北城东,水波潋滟,蒹葭丛生。每遇夕阳返照,“远水见天浮日落”,气象万千。湖岸翠积花随,湖中野鸭成群,浆动竿沉,也就成了人们的游乐之所。每值清明时节,游人争先出城,泛舟湖上,谓之“探春”,成为甘州百姓约定俗成的一个游乐活动。一时水面上轻舸画舫,欢歌芦笛,声闻远近。从明代诗人魏谦吉《北湖》一诗中,我们仿佛还能感受到当年北湖的良辰逸兴、游湖之乐:
出郭相期入近林,良辰逸兴洗尘衿。
花随细细风中落,鱼向涓涓水底沉。
积翠拥舟迷鹢路,急流转磨出鲸音。
霞觞倒尽山衔日,仍写瑶篇坐上吟。
到了端午节,苇湖一带人流络绎不绝,孩子们取苇茎做芦笛,大人们采摘芦苇叶包粽子,一幅美丽的田园牧歌图景。
上了四十岁的张掖市民都有记忆,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城区自流泉形成的池塘仍散布多处,由南向北总长8.2公里的八大明渠(排水沟)里流水清澈,鱼翔浅底,周末居民洗涤、休闲,其乐融融。 城区的泉水又与黑河相依相存、相通相连、相荣相枯。大自然赋予了张掖南国秀丽与北方雄奇,西部冰雪和东方水泽的形胜。
因为有了水,便有了简狄沐浴、禹导弱水、穆王乘巡、聃子出关、仙姑板桥、胭脂失色、天马神迹、沙河收僧……这些数不清的传说。关于张掖芦苇,就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张掖本无芦苇,一年春天,有个仙女看到张掖青山如画,碧水似玉,如人间仙境。于是就悄悄来到城里游玩。当她看到满湖绿水,晶莹可爱;湖岸茂林修竹,繁花似锦,便采集花瓣,抖落秀发,在湖中洗起来。突然,天鼓一声,才想起归时已到,便急忙收起长发,飘飞而去。不料,匆忙中却将一枚玉簪掉落到了湖中,霎那间,湖中长满了芦苇,恰如一支支碧绿的玉簪,空荡荡的湖面变得美丽妖娆。动人的传说,给张掖芦苇增添了无限的浪漫色彩。
因为有了水,也才有了张骞凿空、筑塞设障、昭君出塞、炀帝西巡、岑参戍边、玄奘讲经、睡佛入殿、左公植柳……这些道不完的盛事。因为有了水,张掖也才成就为中华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远古时代强大的游牧民族月氏定居在此,播种田禾;西汉庞大的远征队伍屯田戌守在此,扩大种植;唐代始有水稻引种在此,乌江堡一带所产稻米晶莹剔透、米香浓郁,成为了皇家御膳房的“贡米”;到了当代,张掖成为了全省的农业大市,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全国蔬菜产区、啤酒原料集中产区之一,和全省主要的奶肉牛、蛋肉鸡、瘦肉猪、细毛羊等商品生产基地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曾以农作物精耕细作的带状种植技术,创造了“吨粮田”、“千斤田”的辉煌,以全省5%的耕地提供了35%的商品粮,成为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同时创建了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示范市。多次获得全国绿化先进单位等称号。
因为有了水,就有了碧草连天、菜花金黄、暗流潺潺的中国最美的大草原,亚州最大的皇家马场,上古时代的人们也才来此狩猎、游牧。水同样支撑了张掖的工业经济。著名诗人高平赞誉丝路春白酒:“灵秀甘州天下闻,祁连雪水化精魂;丝绸路上东风劲,此酒不尝不知春。”大家精练的28个字,深刻揭示了黑河水与工业产品的深切关系。黑河给张掖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能量,全市水能蕴藏量在220万千瓦,近期可开发量124万千瓦。在黑河干流规划的8座梯级电站,已有5座建成发电。总投资28.6亿元的张掖电厂一期工程于2006年7月投产发电。火电、水电二轮驱动,使张掖跨入了全省电力输出市行列,确立了河西电网重要电源支撑点的基础地位。水同样支撑着化工、农产品加工等工业企业的发展。 因为有了水,张掖城“一湖山光、苇溪连片”的美景,挽留了宗教传人的脚步,汉、藏、蒙各族所传佛教争先宏大,众僧在黑河两岸建寺造塔,凿窟设殿,汲水布礼,又有儒、道渗透,窟、殿、塔各形所显佛法争为禅座,寺、庙、龛造型独特风范各异,建设了世界最大的室内卧佛,和金、木、水、火、土五塔,使张掖成为佛教重地,构成了古刹遍地、半城塔影的迷人景观。南国风韵的婀娜,塞上风情的雄浑,其异彩胜景和独特魅力吸引、熏陶了工匠、艺人、商旅、文士争献奇才,使甘州历史文化如繁花似锦,其精深容千年积淀,其奥妙令世人惊叹。翻阅张掖人文史料,发现流传下来的绝大多数脍炙人口的美文佳句,都与祁连山、黑河水有关,众多的诗辞佳句以或美艳或深邃,或灵秀或厚重的姿态,荟萃着深厚的人文积淀。1985年,张掖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黑河啊,张掖的母亲河,她生成了张掖多姿多彩的美丽风光,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张掖人民,也孕育了张掖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谱写了“金张掖”的传世美誉,铸就了“金张掖”的“金”字招牌。
水的咏叹
张掖是一个半干旱荒漠区,地表水年径流量24.75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1.75亿立方米。实现国务院确定的向黑河下游下泄水量9.5亿立方米的目标后,人均占有水770立方米,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也低于联合国确定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贫水国指标。而农业用水又占了可利用水资源量的94%以上。但全市万元GDP用水比全国平均指标高3.6倍。一方面短缺水,一方面又严重浪费水、污染水,这就是张掖水的现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多,我市水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对湿地的破坏就越来越严重,水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主要的因素。国家环保总局原负责人在视察张掖时就明确指出:“水是张掖环保的核心。”
对张掖“苇溪连片、五塔连环”水乡风光的破坏始自清末,城区北大池、南大池、甘泉池、西水塘、水晶宫等池塘有的逐步掩池造屋,有的湖面逐渐缩小;到民国时期,北湖也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沿环城东路往北,你会被一片不高而森秀,不深而清幽的芦苇荡所吸引,这就是张掖城区目前仅存的一处能够展现过去水乡风韵的大面积的天然苇湖。在逐渐扩展的城市建设中,她也曾经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引起过存废之争,废除者的理由是:城市建设用地日益紧张,留着那么一块风水宝地闲长着芦苇,实在得不偿失。如果不是省环保局专家极力主张保留下来,建议建设张掖独具特色的芦苇长廊,恐怕这片婀娜多姿的芦苇荡早就灰飞烟灭了。
从这一带流出去的,和市区北郊上涌的泉水,是新墩镇的流泉、北关村,三闸镇的二闸、三闸、高寨等村的人畜饮水、农田灌溉用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由于大量城市污水流经这些村社,沉积物堵塞泉眼,减少了泉水的涌出量。水是工业企业的血液。南方工业污染企业大都建在河流边,我们的则建在湿地上,因为取水、排放方便。只不过南方的污染企业早几年就已经关停,被“梯度转移”到了包括张掖的西部,许多工厂投产之日就是污染的开始。今年53岁的甘州区新墩镇流泉村八社村民郝玉财打小就生活在这里。据他介绍,以前,这里水草丰美,天蓝水清,空气宜人,每到傍晚,都可以看到成群的游人散步聊天,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丽。现在,这里满目疮痍,曾经清澈明净的芦苇池,成了一个个腥臭难闻、黑水积聚的“堰塞湖”。他说:“过去水沟里经常可以抓到三、四斤重的鱼,现在连癞蛤蟆都不见了,全给毒死了。那么好的芦苇池被污染,已经面目全非了,真让人心寒!”
但是,不要以为湿地的失去仅仅在于工业污染,对湿地的蚕食主要还是农民。有民谚说:“张掖有水就有粮。”农民为了扩大耕种面积、增加产量,近年来挤占排水渠为田的情况很普遍。记者在三闸镇天桥村三社看到,原来十几米宽的渠道在流水减少后,河道旁的农民就开始扩耕造田,现在只有不足2米。城市的排污渠改造为农田后,流量减少、排污不畅,形成一个个臭水滩,对湿地的破坏形成恶性循环。更多的农民围湖造田,大面积湿地逐步改造成了增加收入的农田。到如今,原有的三万亩湿地所剩无几。
在城区,由南向北原有总长8.2公里的八大明渠(排水沟),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地下水位日益下降,池塘干枯了,沟里没水了,井也见底了。干枯的池塘上建起了市场和房屋,排水沟变成了垃圾场,像一个个“腐烂的伤口”,人们只好将其用盖板覆盖或掩埋。2003年11月、特别是2005年9月以来,地下水位停止了10多年来不断下降的局面,开始大幅度反升,给城区部分居民生活带来了不便,对建筑工程及房屋质量产生了一定影响和危害。有人解释说这是地质灾害,记者认为,这不是问题的全部,过去张掖城区百泉相涌,与人和谐相处。人不给水留出路,水必然就会反害于人。问题很明显,是地下水排泄不畅,是一个人为灾害。
水对人的影响如此深重,我们赖以生存的水本身呢?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它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均化洪水、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湿地是水的家乡、水的殿堂,在这里,水保持着最自然的原生态,完成着每一个生命的周期。日本著名医学博士江本胜经过14年与水有关的实验,和一连串对水分子结晶的观察和探索,发现水竟然具有复制、记忆、感受和传达信息的能力,水在受到污染和侵略时,水分子会以颜色和形体的变化来表达惊恐、厌恶的感情,甚至能分辨出词语的含义,比如,在装满水的瓶子上贴上“感恩”的标签,水分子的结晶居然像个“心”字,贴上“宰了你”,又变成了一个孩子被欺负的样子。水原来是这样一个令人心疼的自然精灵。
塞上江南是张掖的自然禀赋和生动表情,而今,却只有了塞上,失去了江南。张掖水乡泽国风光不再,从反面证明了科学发展的必要性:我们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了,我们需要、也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打造一个新型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知易行难,这样做需要更多人理念上的认同和行动上的统一。但人们的表现却千差万别。
越来越严重的水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被广大干部群众、专业技术人员等社会公众所诟病。在2006年底召开的市人代会上,就有张振忠、丁居国、刘振年等代表呼吁:现在黑河水污染很严重。政府要制定阶段性目标,重视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保护,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环保执法监督,把节能减排工作落到实处,加大污染治理力度,保护好黑河水源,确保黑河沿岸人畜饮水安全和高效农业正常健康发展。要保护和恢复东郊芦苇池生态环境。多年来,这样的呼吁层出不穷。但是,造成污染的企业从维护既得利益的立场出发,基本都不承认自己有废水排放;谈起环保问题,他们不是避而不见,就是胡乱搪塞。就在本报记者调查时,他们还是白天停产,夜晚生产,继续制造着新的污染;对环保部门的依法检查,他们或者玩猫捉老鼠的游戏,甚至敢于和政府叫板。有的人认为,发展是第一要务,对上述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科学发展观说在嘴上,落实不到行动上。惯性思维也不是轻易就会改变,有的人仍旧依赖过去已经形成的观念对待新决策,难免做出错误的判断。也有的人说,连生产用水供需都很紧张了,还要放一谭水闲着,有必要吗?就在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湿地保护工程之后,甚至在今天,仍然还有人在说,张掖工业园区每年对地方财政贡献着几千万元的税收,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和同等规模的其它企业相比,一些严重污染企业上缴的税款要少得多。就我市造纸企业而言,大都是初加工成纸浆,出售给东南沿海的纸品生产企业深加工增值,却把污染和损害留给了我们。也有人认为,湿地保护耗资巨大,过程漫长,代价高昂,意义不大。一部分人甚至把湿地恢复、保护与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对立起来,认为,地方官员的主要职责是发展经济,把主要精力放在湿地保护上,是 “主次不分”、“责任不明”的表现。等等。这些问题,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什么是积重难返。
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但是,要真正推动张掖走上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确需要坚强有力的思想力量、政治力量和领导力量。
水的祈望
许多地区和企业成功的发展,都是弘扬优势和特色,规避劣势和不足,扬长避短的结果。有专家认为,地方官员的准确决策,一般需要具备:渊博知识所造就的发现能力,丰富经历所开阔的长远目光,研究工作所培养的科学精神,自身性格所修炼的求是作风,地方领导所肩负的执政责任,深入调查所必须的分析研究。
2008年7月10日是一个很平常的日子,但对张掖来说,却是一个标记。这天召开了市委二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会议文件富有浓厚思辨色彩和哲学意蕴,提出了“坚持特色方向,顺应自然,建设生态张掖,塑造城市新形象;开放创新,围绕钨钼、农畜资源,夯实工业强市基础;举节水旗,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科学发展”的崭新思考。人们认为,这是站在历史与未来交汇的高度,以新的视野和角度,对张掖发展所处的方位和阶段、方向和目标,金张掖“金”字招牌的内涵和实质等市情特征进行了深刻而精辟的阐释,表现了不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的创新精神、求实态度和强烈愿望。市委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多方讨论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坚持特色方向,走好三条路子,推动三大战略,实现科学发展”的总体部署,并决定在影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要方面组织实施“十大工程”,其中第一号工程就是——中国黑河流域(张掖)湿地保护工程。
文件说:“顺应自然,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通过治污、疏浚,把这块湿地梳理好,恢复其原生态,建成离城市最近的湿地公园,建成黑河湿地保护区。保护黑河湿地,应该成为我们推进张掖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支点;以湿地保护引领城市建设,这将成为张掖最大的看点。张掖的风格就是生态。从张掖的历史和现实出发,只有把城市建设同湿地保护结合,体现出城市与环境的有机融合,才能彰显出张掖这座城市不同于别人的特色。塑造城市形象,对于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提出建设生态张掖,其意义不仅仅在于生态本身。充分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引黑河水入城,最大限度地将张掖城市特色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华以更加突出的形象展现出来,将深层次的、原生态的‘水’文化底蕴挖掘出来,将在更高层次上塑造城市崭新的形象,提升城市品位,扩充城市承载力,成为创造投资项目,聚集生产要素,配置资源的有效平台,成为推进城镇化,有力带动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支撑点。”
谁说保护湿地就不要发展了?这段话将湿地保护和发展三个产业之间的辩证关系阐述的一清二楚。在这段话里,水被赋予了文化的内涵,湿地成为了传承历史文化、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台,生态张掖建设的落脚点,就是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精彩的发现,崭新的理念,科学的开掘,超前的谋划,务实的选择,让公众的猜想获得了心满意足的圆满答案。
这段话告诉我们,建设生态张掖,其意义不仅仅在于生态本身;它和经济发展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发展是第一要务。张掖不是不发展,而是要科学发展;张掖不但要发展,而且要又好又快全面可持续地发展;而是要顺应时代要求,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待黑河,对待黑河及其生态资源,并以此来统领谋划全市的经济工作。在后来的工作中,市委多次强调,做事要站得高一些,想得远一些,从管长远、管将来的方面考虑问题,用世界的眼光、战略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待我们面临的问题,谋划开放,促进发展。市政府郑重表示,张掖的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决不能降低环保门槛作为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宁可让张掖的发展速度慢一些,也绝不要被污染的GDP!这斩钉截铁的回答,表现了市委、市政府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决心和信心。由此,在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上找到合理的平衡,就成为了公众新的思考和期待。
人类历史文明的进程渐次由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到生态文明。新的发展方式不会凭空出现,而要有深厚的时代背景和文明积淀。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负面效应日益凸显、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就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追求。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随着社会的进步,思想观念的转变,人文环境的优化,传统工业的发展方式已经走到了末路,否则,代价是惨重的。发展方式需要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来适应新时代。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只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从我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围绕钨钼、农畜产品资源发展工业,夯实工业强市的基础。建设在湿地的张掖工业园区只有着眼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顺应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时代发展要求,从长计议,破解难题,将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相结合,“腾笼换鸟”,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不论是在电影、电视、图片,还是诗歌、散文、游记,美丽的风光都与水有关。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是人们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追求。新闻报道说,现在,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大城市,很多富人、有车族并不在市区中心地带居住,而选择了空气清新、山清水秀、绿化率高的郊区。我市5县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们,也都在张掖购买了住房。随着西宁至张掖客运铁路、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张掖军地合用机场的等国家重大项目投资建设,张掖将构成立体交通网架,城市建设的格局也将发生重大变化,河西走廊中心城市和重要交通枢纽有望确立,成为东进西出、南来北往,沟通新疆、青海、内蒙古等省区的重要交汇点,和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集区。试想,一个拥有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城市,其品位和形象都会发生质的深刻变化,方便、快捷、四通八达的网络式交通,良好的生态人居环境,人们日益更新的消费观念,正在招标的滨河新区会展中心、高尔夫球练习场、湿地生态休闲娱乐园、儿童乐园、水上运动、赛马等配套设施项目,对旅游业、对三产的促进作用是直接而迅速的,对一、二产业的影响也是重要而深远的。来张掖旅游、定居的人将会越来越多。水是生命的源泉,是农业的命脉,工业的血液。经济发展的总量取决于可利用的水资源量和水的使用方式。要恢复和保护湿地,要发展工业,要发展农业,水在哪里?我们有办法改变缺水的局面吗?水利科技工作者的回答是肯定的。他们说,我市农业用水占可利用水资源量的比例达到了90%以上,科学用水,节约用水的潜力非常大,只要我们把水的利用率在现在的基础上提高10%,我市现有可利用的水资源是能够满足工农业生产和生活需要的。
要发展就必须节水。 我市节水农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有了很好的基础,但在节水的深度、广度、层次上还需要做很多努力。只要我们高举节水旗,切实按照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要求,积极顺应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的要求,进一步配套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设施农业,千方百计提高单方水的效益,同时通过大规模持久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广泛深入地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推动农业结构和耕作技术等农业生产方式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变革创新,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外延上实现新突破,努力发展循环农业,延长农业产出增值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会走出北方干旱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路子。
树立流域家园的观念也是建设生态张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市区西北17公里处,绿洲之中静卧着一片古城废墟,这就是黑水国遗址。这里地势低洼,水草丰茂,涛涛黑河绕城而过,遍地的汉砖古瓷碎片诉说着这里兴盛与沧桑的历史。考古资料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是原始先民的聚集之地;西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都是繁华的都城,但在隋朝,一夜之间,她被狂风席卷的黄沙掩埋,今日只剩残垣断壁。黑水国的不幸,令前来凭吊它的人们慨然而叹。甘州区北部就是巴丹吉林沙漠,现在仍在向东南方向缓慢移动,在没有高山作屏障的情况下,会不会侵入我们的领地,成为一个悬念。向下游分水是个两难的抉择。但额济纳的生态保护好了,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在保护我们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绿洲和家园。所以市委多次强调:建立流域家园的理念,来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亲河。”上游涵养水源、中游高效节水、下游恢复生态,就成为了黑河流域必然的选择。热爱黑河、呵护黑河,也会成为流域人民的自觉行动,黑河就会一如既往地润泽两岸人民。经过多次反复论证、修改,中国黑河(张掖)湿地保护工程(大纲)已经确定,规划湿地保护区面积60万亩,规划国家湿地公园面积2.6万亩,规划滨河新区面积1.2万亩,通过采取湿地保护工程,全面恢复湿地原生态,以湿地保护引领城市建设,以生态魅力聚集生产要素,以此打造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生态张掖;打造集佛教文化、西域文化、汉唐文化于一体的人文张掖;打造集湿地特色、丹霞地貌、草原风光、红色旅游于一体的休闲张掖,打造集商务会展、高档商住、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宜居张掖,发挥张掖在河西乃至西北地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与之配套的实施方案、措施办法也已相继出台,工作责任已经落实,工程建设正在有序运行。到目前,已退耕1621亩,收归开荒地、林地、鱼池5300亩,整体移交给湿地保护管理部门平整成形了。开春后,就会形成大面积的湖面和芦苇。滨河新区的滨河路、滨湖路、水韵街3条大道路基建设已完成,框架已经形成。相关建设项目吸引了中国电力集团、甘肃四建、江西、安徽等地的客商前来考察。
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省委副书记刘伟平,以及刘永富、罗笑虎、张世珍等省上领导,清华大学、中科院兰州分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对我市实施的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工程给予了亲切关怀、热诚关注、大力支持,先后来我市视察、考察湿地,认为张掖市自然条件差,但林业建设成就显著,实属不易;市区近郊有大片湿地,更是难能可贵。建设中国黑河(张掖)湿地保护工程,以湿地保护和生态建设传承张掖历史文化,具有突出的时代意义;引领城市发展,营造优美人居环境,站得高、看得远、理念新,有发掘、有继承、有创新,既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符合张掖实际。以黑河、黑河湿地保护引领生态建设和城市建设,打造建设生态张掖牌,进一步强化张掖在黑河流域中的生态地位,促进建设生态张掖思想理念已经深入广大干部群众的心中,并化作了积极的行动。
号角已经吹响,战鼓轰然擂动,蓝图灿然绘就。张掖水乡泽国、芦苇连片的生动表情一定会越来越灿烂,一个富有南国风韵和塞上风情的新型生态文明城市正在从时光隧道的深处一点点闪亮浮现,一步步化为美好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