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绿源”——保护区工作宣传材料

媒体:原创  作者:绿源
专业号:2009“绿源”湿地使者
2009/11/15 10:02:31
保护区工作宣传材料
 
 
第一章            西洞庭湖保护区发展历程
第二章            西洞庭保护区日常工作
第三章            世界自然基金会与西洞庭保护区的渊源
第四章            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事录
 
 
第一章   西洞庭湖保护区发展历程
 
西洞庭湖湿地由沅、澧汇聚而成,1998年,建立了省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西洞庭湖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05年,被国家建设部命名为“西洞庭湖青山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2006年,汉寿县委、政府着力从改革管理体制入手,在省、市机构编制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将原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与原湖洲管理局进行了机构合并,成立了湖南省汉寿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该局成立后,以“资源持续利用,生态良性发展”为目标,积极开展西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使西洞庭湖湿地保护与管理迈上了“全面保护,合理利用”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改革前的困扰
 
1、保护职能弱化。原汉寿县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为正科级事业单位,由于职能不强、人员少、经费短缺,没有足够力量进行常规日常监测巡护,不能及时查处和打击破坏湿地生态环境的不法行为,导致管理职能弱化。
 
2、管理体制不顺。原保护区管理处负责对湿地实行生态保护,原湖洲局负责对湖洲资源实行经营开发,渔政、水利等部门负责对外滩水域实施行政管理。有利争权、无利绕道的管理模式使湿地保护工作无法到位。
 
    3、资源过度开发。为追求当前经济利益,人们在湖洲开发芦苇、杨树的势头有增无减,湿地植被,生物多样性、鸟类栖息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迷魂阵”、“电击鱼”等非法捕捞方式屡禁不止,工业废水、废气排放治理缓慢;杨树造林成片成块、成千上万;芦苇开发稳步发展、开沟沥水成风;致使西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危机。
 
    二、改革中的选择
 
    为缓解日益加剧的湿地生态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矛盾,着手从健全机构、理顺体制、强化职能等体制和机制上进行改革和调整,把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1、健全组织机构。2006年,保护区管理处与汉寿县湖洲管理局合并后,成立了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同时将原有的经营职能分离出来,成立了湖南天马湖洲资源有限公司,实行在全面保护的前提下对西洞庭湖实施经营开发。通过健全组织机构,真正使西洞庭湖的行政管理机构和经营管理机构实行了分离。
 
    2、理顺管理体制。汉寿县人民政府将原湖洲局直接经营的芦苇和洲滩发包给湖南天马湖洲资源有限公司实行经营开发,其发包收益直接上交县财政,该公司直接对县人民政府负责。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综合行使对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建立健全了部门协调管理机制,改变“政出多门”、“政企不分”的局面。
 
    3、强化职能配置。一是科学设置了内部机构和派出机构。新的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明确为副处级事业单位,保护区管理局下设蒋家嘴和岩汪湖2个正科级分局,保护区管理局机关设置了办公室、财务科、资源保护科、宣传教育科、旅游管理科等5个副科级科(室)。二是科学核定了人员编制。全局核定事业编制39名,其中机关23名。三是落实了工作经费.县政府将保护区管理局列入财政全额拨款单位,将保护区工作人员的工资、津贴和保护经费了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市财政每年给予一定的工作经费,因而人员经费与工作经费都得到了保障。
 
    三、改革后的变化
 
        保护区管理局成立以来,围绕湿地保护建设和对外交流与合作开展了大量工作,具体表现在四个“明显加强”:
 
    1、对外交流与合作明显加强
        保护区管理局先后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共同签署青山垸退田还湖、恢复湿地示范项目之后,又与WWF对退田还湖后青山垸生态环境的管理进行了探讨,引入“社区共管”理念,对青山垸进行共管,并签署了《青山垸社区共管协议》,青山垸实行“社区共管”后,有效地保护了青山垸的生态环境,湿地恢复迅速,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其成功经验已向全国推广。
 
        自2006年以来,保护区管理局和WWF合作指导社区居民在青山垸发展有机渔业生产,并组织渔民到浙江省千岛湖进行了有机鱼生产培训,渔民借鉴千岛湖有机鱼生产经验,积极清除青山垸的污染源,严格按照有机渔生产标准养殖,目前青山垸鱼类产品已达到了国际生产标准,连续三年顺利通过了南京国环有机认证中心(OFDC)的有机鱼类产品认证,涉及鲤、鲫、鳊、鲢、鳙、青、草、鲶等20个鱼类品种。
 
    2、湿地资源保护明显加强
 
        加大保护区范围内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力度,关闭了洋淘湖纸厂、坡头纸厂,部分企业已实现达标排放。同时,对青山垸实行封闭式管理,拆除了垸内“迷魂阵”和废堤上的建筑物,为青山垸内的湿地生物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繁衍生息环境。加大了对破坏湿地资源和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先后查处危害野生动物案件16起,收缴猎枪、鸟铳22支,处理当事人65人,对其中7人给予了刑事拘留,3人依法判刑。
 
        加强了湿地资源监测巡护工作。2007年组织部分监测人员到江西鄱阳湖、湖北洪湖、东洞庭湖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学习、考察与培训,提高监测巡护技能,2008年,投入资金48万元,进行监测点硬件建设,并落实了监测点的工作岗位责任制,在区域范围内设3个固定监测点,即龙王湖监测点、朱家山监测点和淤洲四组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配备了交通船只、风力发电机组,同时,每个监测点安排4人轮流驻守,对湿地资源实行逐日监测巡护,详细记录鸟类(疫源、疫病候鸟监测工作)等资源的动态变化情况,建立和完善湿地资源数据库。
 
        由于保护得力,2006、2007年连续2年,前来青山垸越冬的候鸟超过并稳定在13000只左右,白琵鹭、小天鹅、红头潜鸭、灰鹤、骨顶鸡等珍稀鸟类,每年都要前来青山垸栖息觅食。如今,青山湖垸已经成了东亚越冬候鸟在西洞庭湖的主要栖息地之一。青山垸内现有湿地植物(包括沉水、浮水、挺水植物)143种,新增13种;鸟类134种,新增37种(以越冬水鸟为主); 野生鱼类有13科58种,新增50多种(注:以前青山湖垸为围垦的内陆垸,全部为农田或旱土,野生鱼类无法进入垸内,垸内池塘内的养殖品种只有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形成了湖泊定居型和半洄游型二种生态类型。
 
    3、湿地宣传教育明显加强
 
        保护区管理局始终把自然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作为湿地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来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国家有关自然保护的法律法规,湿地保护的重大意义,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法律观念和湿地保护意识。两年多来,先后有大中专和中小学生、社会各界人士5多万人次接受了湿地知识的宣传教育,保护区周边群众关注生态,关爱生灵、保护鸟类的意识明显增强。湿地保护宣传教育的成果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湖南经视等新闻媒体予以报导。保护区宣教中心2006年被湖南省科委定为湖南省科普教育基地。保护区管理局每年在“世界湿地日”、“世界环境日”等特殊纪念日,在汉寿县城、保护区周边社区主办大型的湿地保护摄影图片展,累计发放湿地保护法律、法规、宣传资料、宣传传单等15万余份,制作了专题宣教片《走进国际重要湿地——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并组织策划出版了《湿地飞歌》、《西洞庭湖湿地风光》等湿地生态保护宣传书籍(专著),为宣传湿地、保护湿地,提高社会公众对湿地保护工作创造了精神和文化产品。大多数原居渔民从当初的生态环境破坏者变成了维护者,并自觉参与到青山垸的生态环境保护中来,大力发展有机渔业和以观鸟为主的生态旅游业。
 
    4、湿地项目建设明显加强
 
        保护区管理局成立后,以项目为抓手,积极做好保护区的各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申报工作,多方争取国家和国际环保组织对西洞庭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2007年《湖南省西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建设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实施,为保护区管理局争取项目资金250万元,2008年该项目已经在保护区范围内全面开始启动;自2006年以来,先后组织实施了《西洞庭湖鸟类动态监测》、《西洞庭湖鱼类动态监测》、《洞庭湖湿地植被调查》、《西洞庭湖黑鹳栖息保护与宣传》等项目,已经连续几年得到WWF的大力支持与资助,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建立健全了西洞庭湖湿地资源数据库,保护区工作人员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为西洞庭湖的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 西洞庭保护区工作(内设机构及工作任务)
一、内设机构
 
单位名称:湖南省汉寿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单位级别:副处级
    办公地址:汉寿县岩汪湖镇
    联系电话:0736-2466054
职能职责:
    1、宣传贯彻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2、制定和实施保护区的各项管理制度,行使自然保护区的各项管理职能;综合协调管理范围内水利、渔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和社会治安工作;
    3、组织编制保护区发展计划、规划,实施保护区的功能建设;
    4、组织实施保护区内自然资源的调查查、监测和保护工作,救护和处理送交的野生动植物及其产;
    5、组织开展湿地保护科学研究工作,参与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
    6、组织开展湿地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
    7、规范湿地保护区旅游秩序,组织开展观光旅游;
    8、调查、处理违反湿地保护法规的行政案件;
    9、完成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内设机构名称及职能职责:
    1、办公室
        组织、协调单位日常工作,承办文秘、公文处理、信息、会议等工作;统筹对外接待工作;负责基建,总务及后勤保障工作;负责单位的计划生育工作;承办党务、党建工作;承办组织人事、机构编制、劳动工资工作;负责教育培训、文明创建、制度考核、社会治安等工作。
    2、财务科
        负责单位财务、统计工作;编制预决算,负责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督管理,规范财经管理,防止资产流失,合理调度使用资金;负责单位财产,物资和材料的监管工作。
    3、资源保护科
        负责组织湿地资源的调查,监测巡护及保护管理;负责编制保护区发展计划;承担湿地保护工程项目申报和管理;承担湿地保护科学研究工作。
    4、旅游管理科
        负责规范区内旅游经营秩序,承担旅游日常管理,组织并提供相关旅游服务。
 
    5、宣传教育科(对外称宣传教育中心)
负责保护区的内外宣传工作,提高社会的湿地保护意识,扩大保护区的知明度和影响力,参与国内外事业交流;承担保护区各项业务技能培训。
以上机构级别均为副科级
 派出机构名称及职能职责:
    1、蒋家咀分局
        负责宣传、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自然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组织开展本辖区内的湿地资源保护和监测工作,定期报告资源变化动态;调查处理本辖区内违反湿地保护法规的行政案件;承办管理局交办的其他工作。
    2、岩汪湖分局
        负责宣传,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自然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组织开展本辖区内的湿地资源保护的监测工作,定期报告资源变化动态;调查处理本辖区内违反湿地保护法规的行政案件;承办管理局交办的其他工作。
机构级别均为正科级。
 
二、工作宗旨
    1、建立和完善湿地保护机构。1998年元月,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后,同年底经市政府批准成立湖南省汉寿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为正科级事业单位,归口县林业局管理。2000年3月,成立了以县委、人大、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保护区建设领导小组,加强了对保护区建设的具体领导和组织协调。
2、狠抓宣传教育工作。几年来,始终把自然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作为湿地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来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国家有关自然保护的法律法规,湿地保护的重大意义,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法律观念和湿地保护意识。2001年6月,多方筹集资金150万元,建成了西洞庭湖湿地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已有10多万人次接受了湿地知识宣传教育,保护湿地生态环境,认真保护鸟类的氛围正在形成。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湖南经视等新闻媒体多次予以报导,扩大了影响。
    3、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保护区成立以来,多次接待中外环保组织及专家对西洞庭湖湿地的考察。1999年7月,湖南省林业厅、常德市林业局、汉寿县人民政府及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共同签署青山垸退田还湖、恢复湿地示范项目,县政府搬迁安置了垸内的5800多名群众,将青山湖垸11000多亩农耕地和精养渔池还湖,划归保护区管理,建成我国长江流域第一个退田还湖示范点。
    4、强化了湿地资源保护举措。县人民政府于1998年2月颁布了《关于加强目平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通告》,为西洞庭湖湿地保护管理奠定了法规基础。加大保护区范围内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力度,关闭了洋淘湖纸厂、坡头纸厂,部分企业已实现达标排放。同时,对青山垸实行封闭式管理,拆除了垸内“迷魂阵”和废堤上的建筑物,为青山垸内的湿地生物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繁衍生息环境。几年来,共查处危害野生动物案件13起,收缴猎枪、鸟铳22支,处理当事人63人,对其中7人给予了刑事拘留,3人依法判刑。
    5、尝试了湿地资源的保护性利用。为促进保护与利用有机结合,良性互动,在保护性利用上进行了大胆尝试。一是着手制定西洞庭湖生态旅游整体规划,启动了洞庭风光游项目,建立了2个旅游服务中心。二是发展社区农民的替代产业,实施网箱养鱼、养牛及栽植杨树等恢复湿地生态多样性的项目。目前已发展网箱450多口,养殖名贵鱼种20多万尾,发展水牛、黄牛500多头。三是在退田还湖示范区,保护区与社区实行共管,在共同保护的前提下开展合理利用,收到了明显成效。青山湖垸内,冬夏候鸟迅速增多,又重现了久违的万鸟同栖,万鸟齐飞的壮观景象,迎来了多家媒体的争相报导。
 
 
第三章   世界自然基金会与西洞庭保护区的渊源
一、青山垸社区共管
青山湖垸是“围湖造田”运动的产物, 1975年从洞庭湖里围垦而成,总面积11800亩。自湖垸围垦以来,每年用于防洪抢险和湖堤加固的资金约150万元,农民义务投工20万个。1997年、1998年连续两年溃垸,决口4处,受灾损失约3000万元,水灾过后不久,“退田还湖”政策开始执行,青山湖垸内居住的1700多户、5800多人全部迁出。
1999年,青山湖垸划归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同时也成为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江项目首个示范点。2002年,青山湖垸随西洞庭湖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头几年,保护区对青山湖垸采取的是全封闭式管理方式,禁止一切生产活动,垸内湿地生态环境虽然逐渐得到了恢复,可渔民的生存却还是问题。当地居民采用游击方式,仍然在垸内捕鱼、捞螺、放牧,破坏候鸟栖息环境。
为了保护鸟类生存环境,汉寿县政府曾多次组织渔政、公安和自然保护区等多个部门采取严厉的扫围清障行动,但湖面生态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相反退田还湖失去生存之本的原住渔民和相关政府部门关系日益紧张。
2003年起,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指导下,保护区引进“社区共管”的理念,开始酝酿在青山湖垸由原住渔民和保护区开展社区共管,即原住渔民在保护西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获得青山湖垸水面经营权。
2004年3月8日,当地180多户渔民和自然保护区正式签订了《青山湖垸社区共管协议》,将青山湖垸划成5个功能区,严格禁止在候鸟栖息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严格禁止在越冬候鸟到来的冬春季节干扰鸟类活动。
获得水面经营权后,社区渔民感到心里踏实了。他们按照共管规定放弃了电击、迷魂阵、麻布网和毒鱼等违禁捕捞方式,并迅速自觉地铲除了全部违禁围网,自发组成经营实体,募集股本90万元用于鱼苗投放,此外还自发组织人员维护湖面生产安全,防止破坏性捕鱼事故发生。自从青山湖垸实施“社区共管”后,这些渔民从湖区生态的破坏者变成了维护者。
青山湖垸实施社区共管不到一年的时间便见到了成效,垸内水位稳定,草丰鱼肥,越冬的候鸟迅速增多。据观察记录,青山湖通过社区共管后,在青山湖栖息的候鸟种类增加了,数量增多了,停留的时间增长了。往年,西洞庭湖只有须浮鸥、绿头鸭等10来种鸟类,几乎看不到鸟类成群的景象,去冬今春,已经记录的鸟类达50多种,新增了白琵鹭、草鹭、红颈瓣蹼鹬、灰斑行鸟、水雉、斑嘴鸭、骨顶鸡、凤头潜鸭等多种鸟类,数量增加到一万多只,青山湖里第一次出现了30多年来未曾见过的万鸟齐飞的壮观景象。
 
二、围网养殖
   "洞庭天下水,鱼美稻粱肥"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眼里,八百里洞庭美如画,画中碧水荡漾,渔舟唱晚,这也许是中国最美丽的一个湖泊了。
    然而自上个世纪初以来,洞庭湖开始经历一场痛苦嬗变,大规模的围湖造田等种种人为的破坏使得洞庭湖面积急剧萎缩。少数人对洞庭湖掠夺性的开发,有意或无意的破坏,让洞庭湖的生物数量递减,生态环境退化。
    大规模的围网就像切蛋糕一样把湖面分割,被分割的湖道仿佛那薄薄的刀片。很多围网里养着的就是螃蟹,螃蟹,自古以来以横行霸道著称,它们在洞庭湖里也不改本性。若它们再这样横行下去,洞庭湖的生态系统将严重退化。因此,汉寿县委县政府提出,"一定要排除一切干扰,高度统一思想认识,严格执法,加快开展整治工作",围网养蟹就是整治重点之一。
在乘船往汉寿县西洞庭湖湿地公园里行进时,一排排栅栏不时映入眼帘,尼龙围网就固定在栅栏上。栅栏或由木头做成,或由楠竹做成。一些养殖户甚至"因地制宜",直接将围网固定在河道边的高大杨树上。这些围网里,相当一部分养着的就是螃蟹。在西洞庭自然保护区里,围栏养殖面积有近4万亩,不少养殖户已深入到保护区核心区。
    别看这些小小的螃蟹,它严重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它对水生植物的破坏性非常大,养蟹的地方可以说是寸草不生,鱼类的产卵场也被破坏。而且为了养蟹,养殖户还会向湖中投放饵料,这些饵料严重影响水质,导致湖水富营养化,水中的氮、磷等元素含量就会过高,含氧量就会降低,这样的水会产生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等致癌物质。
养蟹风越来越猖狂的原因:
责和权的不统一
"养蟹风越来越猛,与中国湿地的相关法律滞后也有关系。"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张纪祥介绍,西洞庭自然保护区也是湿地公园,但目前在中国的国土资源法里,并没有"湿地"这个词,而有些河湖洲滩的开发,只要不影响行洪,且有相关部门颁发的开发许可证,就能进行,这在某种程度上与湿地保护存在矛盾。
    张局长还将养蟹风潮兴起与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不顺联系在一起。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有管理自然保护区的责任,却没有执法权,遇到破坏自然保护区的行为,管理局只能告诉相关有执法权的部门,如水利、国土、林业,这样就存在着一个多头管理的问题。
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责和权不统一的问题,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同意以县人民政府的名义向上级政府呈报,在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内,授予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同意恢复汉寿县公安局水上派出所,采取与岩汪湖派出所合署办公的形式开展工作,人员由县公安局内部调剂。
 
三、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有机农业与目前农业相比较,有以下特点:
 
  (一)可向社会提供无污染、好口味、食用安全的环保食品,有利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
  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在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农产品造成污染,给人类生存和生活留下陷患。目前人类疾病的大幅度增加,尤以各类癌症的大幅度上升,无不与化肥农药的污染密切相关。以往有些地方出现“谈食色变”的现象。有机农业不使用化肥、化学农药,以及其他可能会造成污染的工业废弃物、城市垃圾等,因此其产品食用就非常安全,且品质好,有利保障人体健康。
 
(二) 可以减轻环境污染,有利恢复生态平衡
  目前化肥农药的利用率很低,一般氮肥只有20-40%,农药在作物上附着率不超过10-30%,其余大量流入环境造成污染。如化肥大量进入江湖中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影响鱼类生存。农药在杀病菌害虫的同时,也增加了病虫的抗性,杀死了有益生物及一些中性生物,结果引起病虫再猖獗,使农药用量愈来愈大,施用的次数愈来愈多,进入恶性循环。改用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可以减轻污染,有利于恢复生态平衡。
 
  (三)有利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增加外汇收入。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农产品进行国际贸易受关税调控的作用愈来愈小,但对农产品的生产环境、种植方式和内在质量控制愈来愈大(即所谓非关税贸易壁垒),只有高质量的产品才可能打破壁垒。有机农业产品是一种国际公认的高品质、无污染环保产品,因此发展有机农业,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增加外汇收入。
 
  (四)有利于增加农村就业、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有机农业是种劳动知识密集型产业,是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也需要大量的知识技术投入,不然尤其是病虫问题难以解决,还需要有全新的观念。有机农业食品在国际市场止的价格通常比普遍产品高出20-50%,有的高出一倍以上。因此发展有机农业可以增加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为此,有机农业是大有希望的产业,我们新昌有待积极而稳妥地发展。
有机农业要求其使用的土地完全不用化学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畜禽饲料添加剂等合成物质;要求其使用的种子不含各种基因和转基因;要求其使用的肥料是作物秸杆、畜禽粪肥、豆科作物、绿肥和有机废弃物等,有机农业采用作物轮作以及各种物理、生物和生态措施防治病虫害。有机农业要求其加工的原料必需是来自已获有机颁证的产品或野生天然产品;并且在其加工过程中不添加其他人工的或者化学的添加剂。
 
(一)、青山垸有机渔业
青山垸是洞庭湖中退田还湖的一个典型代表,总积雨面积778.7公顷。1998年,汉寿县人民政府将退田还湖后青山垸,行政划拨给汉寿西洞庭湖区自然保护区管理。
青山垸退田还湖后,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与国际环保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合作,在青山垸开展了“退田还湖、恢复湿地”的示范项目。自2000年3月开始,保护区对青山垸实行封闭式管理,依法取缔了青山垸内及周边地区的“迷魂阵”、拦江网等不良捕鱼方式,并严禁在湖中毒鱼、电击鱼。2004年,保护区又与原青山湖垸的渔民对青山垸的渔业资源进行了共管,渔民在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和WWF的指导下,开始按有机渔业生产方式,在青山垸进行有机渔业生产,并由WWF组织社区渔民和保护区工作人员到浙江省千岛湖进行了有机鱼生产培训,渔民借鉴千岛湖有机鱼生产经验,积极清除青山垸的污染源。为了保证优良的有机渔业生产用水,渔民不在青山垸投放任何饵料,不施任何化肥肥水,不施任何渔药,完全让青山垸的鱼在自然状态下生长繁育,且不投放任何转基因鱼苗。经过3年的努力,青山垸的渔业生产水平,已达到了国际有机鱼的生产标准,并于2006年11月,顺利通过了南京国环有机认中心的检查验收,现已有鲤、鲫、鳊、鲢、鳙、青、草、鲶等20个鱼类品种获得了南京国环有机认中心的有机认证。
目前,社区渔民已成立了青山垸有机渔业养殖场,已有长沙湘村公司、家乐福超市介入,销售青山垸的有机鱼。青山垸的渔业生产按有机渔业生产方式生产后,野生鱼类资源迅速恢复,据调查青山垸目前有野生鱼类有13科58种,以理科鱼类为主,分为湖泊定居型和半洄游型二种生态类型。青山垸必将成为整个洞庭湖区重要的有机鱼生产基地。
 
(二)桃花岛有机蔬菜
有机蔬菜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的生产技术标准生产出来的,经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允许使用有机食品标志的蔬菜。
 有机蔬菜在整个的生产过程中都必须按照有机农业的生产方式进行,也就是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标准,即生产过程中完全不使用农药、化肥、生 长调节剂等化学物质,不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同时还必须经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审查。所以有机蔬菜的生产必须按照有机食品的生产环境 质量要求和生产技术规范来生产,以保证它的无污染、富营养和高质量的特点。
 
生产基地要求
  1、基地的完整性基地的土地应是完整的地块,其间不能夹有进行常规生产的地块,但允许存在有机转换地块;有机蔬菜生产基地与常规地块交界处必须有明显标记,如河流、山丘、人为设置的隔离带等。
  2、必须有转换期由常规生产系统向有机生产转换通常需要2年时间,其后播种的蔬菜收获后,才可作为有机产品;多年生蔬菜在收获之前需要经过3年转换时间才能成为有机作物。转换期的开始时间从向认证机构申请认证之日起计算,生产者在转换期间必须完全按有机生产要求操作。经1年有机转换后的田块中生长的蔬菜,可以作为有机转换作物销售。
3、建立缓冲带如果有机蔬菜生产基地中有的地块有可能受到邻近常规地块污染的影响,则必须在有机和常规地块之间设置缓冲带或物理障碍物,保证有机地块不受污染。不同认证机构对隔离带长度的要求不同,如我国OFDC认证机构要求8米,德国BCS认证机构要求10米。
桃花岛是长沙湘村公司在西洞庭湖滨汉寿县月明潭乡桔园村的有机蔬菜生产基地。该岛位于退田还湖的浏家河中,其三面环水,面积500多亩,自退田还湖后,长沙湘村公司吸收了月桔园村100多名剩余和妇女劳动力在该岛种植蔬菜。
自2005以来,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指导下,引导当地农民种植有机蔬菜,聘请深圳有机农场的专家指导有机蔬菜的生产。2007年该岛有黄瓜、豆角、白菜苔、苦瓜、红薯、大蒜、上海青、包菜等80多个蔬菜品种通过了南京国环人机认证中心(OFDC)的有机认证,为汉寿县农产品创下了知名品牌。目前,该岛成为了汉寿县唯一一家获得国家权威认证的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同时,该岛也是WWF在整个洞庭湖区除沅江西畔山洲外的第2个有机农业生产项目示范点。
为了更好的保护桃花岛及周边水域的生态环境,推动西洞庭湖滨生态旅游业的逢勃发展,2009年初,汉寿县人民政府与WWF携手,倾力打造生态桃花岛。提倡桔园村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产,逐步取消使用农药、化肥;鼓励桔园村居民每户在自家房前屋后种植桃树10-15棵;湘村公司今年2月份已经在500亩蔬菜生产基地的四周种桃树1000多株、布朗李100多株,并计划在蔬菜生产基地种植1公里的葡萄架走廊。2008年,配合县政府新农村建设工作,桔园村现已完成了10公里的水泥路面硬化,交通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今年4月份将投资完成蔬菜生产基地2公里的道路改造,修建养猪场1个,高标准的蔬菜大棚3个,200多亩蔬菜的喷灌设施。月明乡政府鼓励并支持桔园村居民开展“乡村漫步,赏桃花、吃有机蔬菜;亲水休闲,垂钓、坐竹排”形式的农家乐。
不久的将来,桔园村的村民将在桃花园里捕鱼、生产,生活。
 
四、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
    洞庭湖自然湿地风景区是一个大自然迷宫,浩渺无银的水域湖洲,风情万种的湖汊岛屿,这里芦获连天鱼米香有久负胜名的飞机水上打靶场、杨么水寨、龙王庙、水上长城、洞庭烟云、洞庭秋月、远浦归帆、平沙落雁、渔村夕照、江天暮雪等众多的人文景观,演绎着一个个神话故事和美丽传说,早在2000多年以前的战国时代,爱国诗人屈原就在他的诗中,对美丽的西洞庭湖作过反复的吟咏,此后历代文人骚客,各以自己的彩笔,描绘出一幅幅洞庭美景图,南朝诗人阴铿以“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芳香”的诗句,赞美洞庭春色。唐朝杜甫用“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来形容洞庭湖雄伟壮阔;刘禹锡则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来描绘洞庭湖的秀丽姿容。壮美的洞庭,特别富有诗情画意,泛舟其间,使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无不使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秀美,惊异于洞庭历史的悠远和湖乡文化之绚丽。
    我国湿地的旅游开发价值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观光游览。湿地美丽的自然景色,多种多样的生物种群,特别是多种珍稀水禽,对国内外游人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是人们休闲、观光、徒步跋涉、水上游乐、垂钓的好地方。第二,科学考察。湿地作为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吸引着地理科学、生态科学和环境科学的专家学者前来进行科学考察与研究。第三,环境教育。无论从保持生态协调和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还是从保护生物多样性来看,湿地都有着重要的环境意义。开展湿地生态旅游,可以使游人对湿地的独特生态功能、环境意义和资源价值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使游人了解湿地与自然、湿地与社会、湿地与人类的关系,认识到湿地是地球最重要的生命支撑系统之一,从而增强保护湿地、保护自然的意识。
    要想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首先就要明确其价值,确定方向;而后根据方向需求来引导改革,完善制度和设施。
    改革也可以从以上三个方面来进行:首先,旅游的人们是为了寻求轻松自然的生活,我们就要在旅游地完善基础设施,让游客置身其中能感到轻松愉快。我们又可以从吃住行三个方面去考虑,并加以完善;其次,前者的前提是我们要设计生态的发展模式,不能破坏湿地本身具有的各方面价值,为我们的科学考察提供环境和对象。最重要的是要让游客了解湿地与自然、湿地与社会、湿地与人类的关系,认识到湿地是地球最重要的生命支撑系统之一,从而增强保护湿地、保护自然的意识。这就关系到政府的政策和旅游公司的管理,政府的角色就是一位严格的监督者,而旅游公司是执行者,公司上下应该有统一的环境保护意识,生态旅游的含义,湿地的重要性,这其中导游的角色由被凸显出来了,他们必须要有足够的专业素养。
    通过这些改革,生态旅游才能发挥出真正的力量,既保护了湿地的完整性,又给当地的经济带来了发展,从而达到真正的双赢局面。
 
五、西洞庭湖湿地保护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全社会湿地保护的意识明显增强,各级领导对湿地保护的认识不断提高,对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广大公民能自觉参与,保护意识有了很大提高。近几年,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了三件关于湿地保护的建议和提案。群众关于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举报明显增多,仅今年上半年就有10多次。社区群众特别是渔民认识到,过度捕捞使野生鱼类资源锐减将危及到他们的生存,为了保护其宝贵的赖以生存的水域和湿地,他们都加入到了广泛宣传和自觉保护的行列。
 
二、保护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建立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以后,对湿地资源进行全面清查,初步掌握了基本情况,形成了一批有份量的调研材料,西洞庭湖被列入了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同时,加强了湿地环境监测和湿地巡护,为了解湿地变化及开展科研提供了真实准确的数据。保护区不断加大了行政管理和执法打击力度。通过湿地恢复项目,与世界自然基金会进行了成功合作。这都说明我县的湿地保护正在步入正轨。
 
三、野生动物种群有所回升。通过恢复湿地面貌,改善湿地生态环境,加大对乱捕滥猎的打击,我县野生动物种群有所回升。在保护区,已经濒临绝迹的银鱼又回到其水域中,且形成一定的经济捕捞量,白鹤、黑鹳、白鹳等珍稀鸟类数量比以往增多。特别是在冬季,候鸟南迁,西洞庭湖随处可见成千上万只的鸟儿成群嬉戏,几十年不见的鹤舞雁鸣的景象又出现在这里。
 
四、湿地保护促进了社区经济发展。湿地环境的改善促进了我县淡水养殖业的发展,名贵鱼、鳖、蚌等特种水产养殖蓬勃发展,水产养殖总产值得到了快速增长。在“平垸行洪、移民建镇”过程中,我们按照“移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总要求,为移民找到了成功的避灾产业和发展二、三产业的新路子。同时移民建镇、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拉动了区域经济增长,推动了汉寿县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的发展。
 
六、问题与建议
目前,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从领导到普通百姓,还没有真正认识湿地及湿地保护的重要意义。在处理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时片面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保护的现象依然存在。导致西洞庭湖保护区内的排污企业还不能彻底关闭、不能实现完全达标排放。保护区成立以后,许多社区渔民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替代产业,依然自觉或不自觉的依照传统生产生活方式随意入湖滥捕、滥猎。生活废水、工业污染、化肥农药污染依然比较严重,砍柴烧山,盲目扩种杨树,既污染环境,又干扰、影响水禽的栖息和生存,对湿地资源保护构成了比较严重的威胁。
 
二、湿地保护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保护区成立8年,国家及省市财政还没有投入分文基本建设经费。汉寿县财政为湿地保护作出了巨大努力和牺牲,但财力有限,只能保证人员工资,保护区的建设经费和事业经费无从谈起。
 
三、社区存在许多不安定因素。由于青山垸、桔林垸等堤垸退田还湖时的遗留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至今仍有许多欠债,群众对立情绪很大。部分群众还没有找到新的生产门路,随意进入保护区捕涝、开垦、放养牲畜、寻衅恣事的现象时有发生,给保护区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请求各位领导为西洞庭湖湿地保护工作给予更多的关心与支持:
1、要进一步加大湿地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湿地保护意识。特别要提高各级领导的认识,要使湿地保护工作列入到各级政府领导的议事日程。
 
2、加大对湿地保护的投入。我县湿地保护面宽、线长,任务大,保护条件落后,区域经济基础较差,要搞好湿地保护,必须要加大投入。一是要理顺资金渠道,把人员经费、办公室经费列入省级财政预算,把湿地保护及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全省社会发展计划。二是要加大中央财政和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在项目安排上给予西洞庭湖更多的倾斜,以加强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湿地保护的各项工作正常运转。
 
3、建立健全有效的湿地保护管理协调机制和法律体系。通过制定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各部门以及各级政府在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等方面的管理责任,规范部门间的协调机制,依法对湿地进行保护。
 
4、加强湿地保护专业队伍建设。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一批湿地和野生动物植物保护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同时,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了解国际湿地和野生动物保护的动态,借鉴国际国内好的管理经验和做法,使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
 
5、整合资源,统一管理。洞庭湖是一个整体,应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尽快把洞庭湖申报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争取更多的国际援助和国家项目支持。
 
 
 
 
 
 
第四章       汉寿湿地保护事录
1997年6月,县林业局抽调张纪祥、邓树德、高飞,配合中南林业勘察设计院,规划设计汉寿目平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工作。
1997年8月,国际生物多样性专家D.Scott先生一行五位中外专家,来汉寿对目平湖湿地资源进行实地考察,展示了这里丰富的湿地资源。
1999年3月4日,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首席代表郝克明、长江项目办主任雷光春、长江项目长沙办公室主任梁海棠等中外专家来目平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考察,表示资助修建保护区宣教中心。
1999年6月14日,县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将青山湖垸划归目平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7月8日,由县国土局颁发土地使用证。
1999年11月3日,县长办公会议决定将蒋家咀水闸原精麻厂9.6亩土地,划拨给湖南省汉寿目平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修建宣教中心。
1999年11月24日,世界自然基金会向湖南省汉寿目平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捐赠湿地监测船一艘。
2000年4月21日,中央电视台一频道对湖南省汉寿目平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青山垸退田还湖进行报导。
2000年5月3日,世界环境与发展协调委员会中外专家11人考察青山湖退田还湖。
2000年12月,作家唐浩明、田树德、彭见明、陶少鸿、杨远新游览西洞庭湖,并为保护区题词。
2001年9日15日,参加“恢复湿地聚集亚洲国家研讨会”的13个国家的45名湿地保护专家、学者来汉寿,实地考察青山湖退田还湖项目和保护区宣教中心。
2001年9月22日,湖南省汉寿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挂牌,暨宣教中心剪彩交付使用。
2002年2月2日,湖南省汉寿西洞庭湖省自然保护区被国际《湿地公约》组织批准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为当时我国的21块国际重要湿地之一。
2002年3月,保护区宣教中心主任高飞受国家林业局选派,赴香港参加湿地管理培训。
2002年4月,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祝光耀考察汉寿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2年5月19日,《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项目首席技术顾问罗瑞安(中文名)先生(英国人),国家林业局GEF湿地项目区中央协调员袁军博士,省林业厅徐永新博士一行,来汉寿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考察。
2002年6月,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张纪祥受国家林业局选派,赴香港参加培训。
2003年3月25日,汉寿县森林公安派出所干警,协助保护区管理处工作人员在青山垸扫障,清除乱捕滥猎拦鱼网5000米、捕鱼“迷魂阵”156个。
2003年6月15 ~19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王洪铸博士一行7人,来汉寿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底栖动植物和浮游生物考察。
2003年6月2日,作家王跃文、国画家匡国泰游览西洞庭湖,并为保护区题词。
2003年9月,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张纪祥接受世界自然基金会邀请赴泰国考察。
2003年9月9日,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化群(汉寿鸭子港镇人),来汉寿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考察,并向保护区管理处赠送由王化群研究员主编的《中国沼泽图》。
2003年12月16日,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代表团一行,来汉寿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参观。
2004年3月8日,青山湖垸实行“社区共管”,有关各方签订为期4年的相关协议。
2004年6月6日,国家环保总局生态保护司司长彭进新,来汉寿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考察。县委书记杨先平、县长刘定青陪同。
2004年9月21日,在安乐湖举办首届西洞庭湖湿地龙舟赛。
2004年11月21日,省、市、县三级人大代表一行80多人,来汉寿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视察,对青山垸退田还湖给予肯定。
2004年11月27日,国际地理学联合会副主席、俄罗斯地理学会主席、俄科学院院士科特列柯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谢自楚一行,来汉寿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考察。
2005年3月6日,省人大常委会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沈国凡、副主任委员孔庆玲(女)一行,来县进行湿地保护立法调研。副县长解以刚陪同。
2005年3月15~16日,省人大常委会环境与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孙在田,来汉寿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考察环境保护工作。副县长杨超坤陪同。
2005年4月13日,参加中德湿地功能区划研讨会的中国德国湿地专家一行20人来县进行湿地考察。
   2005年9月14日,在安乐湖举办“第二届西洞庭湖湿地龙舟赛”,是夜在汉寿一中体育场举办《湿地之夜》文艺晚会。
2006年11月,青山垸的渔业生产获国家环保总局南京有机认证中心(OFDC)的有机认证.
2006年,保护区和中南林学院喻勋林、曹铁如等查清了西洞庭湖湿地植被资源。
 
西洞庭湖湿地告别化工污染
       西洞庭湖湿地地处洞庭湖的源头,沅、澧二水在此汇聚后流入南洞庭湖。
        由于西洞庭湖湿地盛产芦苇,周边农村主要经济作物为苎麻,依湖而建的小型造纸业、纺织业等工业企业众多,曾对西洞庭湖的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狠抓排污企业的治理整顿工作,铁腕治污,治理整顿率达100%,取得了良好效果。
        日前,笔者从县环境保护局了解到西洞庭湖周边污染企业整治情况:
 
排污企业验收达标的有:天耀纸业(2006年达标验收)。
 
排污企业整治合格的有:广源麻业(2008年整治)、紫阳纺织(2008年整治)、德乐纺织(2008年整治)、逐鹿纺织(2008年整治)、鑫源纺织(2008年整治)、汉寿县氮肥厂(2008年整治)。
 
排污企业彻底关闭的有:湖南泰亿德纸业(2007年底关闭)、百禄桥精麻厂(2008年底关闭)、供销精麻厂(2008年底关闭)、金鑫精麻厂(2008年7月关闭)、福金精麻厂(2008年7月关闭)、洞庭精麻厂(2008年7月关闭)、宇龙精麻厂(2008年7月关闭)。
 
         从此,西洞庭湖湿地将告别化工污染,重现蓝天碧水。
 
开展西洞庭湖河湖洲滩专项整治行动
目前,由于水利水电、畜牧水产、周边乡镇、公司、保护区等许多单位和部门对西洞湖都有相应的管理权,多年来,使得在西洞庭湖湿地进行植树造林、种植芦苇、围网养殖开发的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去冬今春以来,在湖中围养螃蟹的情况日益泛滥,湖中竹篙林立,不仅破坏了西洞湖优美的湿地景观,而且对湿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据保护区管理局和县渔政站联合调查,在西洞庭湖中进行开发的涉及11个乡镇、2个水利会和1个公司。湖中栽植杨树8.26万亩,
其中乡镇4.56万亩,水利会0.7万亩,天马公司3万亩;芦苇7.93万亩,其中乡镇2.42万亩,两个水利会0.51万亩,天马公司5万亩;围栏养殖3.72万亩,其中乡镇3.38万亩,天马公司0.34万亩。
 
(保护区和县渔政站深入湖中调查围网情况)
       针对这一情况,汉寿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4月28日,召开了第7次常委会议,为打击在西洞庭湖湿地乱围、乱垦、无序生产的违法行为,决定全面开展西洞庭湖河湖洲滩的专项整治行动。
        会议决定,成立由县委常委、县委副书张克武为组长,副县长余习琼、县公安局长李力、县人民法院院长何本凡为副组长的汉寿县河湖洲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保护区管理局、县公安局、县法院、县法制办、县司法局、县财政局、县水利局、县畜牧水产局、县林业局、县广电局及周边乡镇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保护区管理局,其主要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
 
        本次专项整治行动按照“谁的主权、谁负主责”,“整合力量、联合执法”,“立足长远、规范管理”的原则,分“宣传发动(5月5——16日)”、“清理确权(5月17——31日)”、“自查自纠(6月1——30日)”、“集中整治(7月1日——10月30日)”四个阶段进行,通过这次河湖洲滩的专项整治,达到三个目的,一是规范河湖洲滩的经营与管理;二是清理整顿河湖洲滩开发、经营和管理行为,依法取缔一批无证开发经营河湖洲滩的单位和个人;三是重点打击、处罚一批非法强占、围垦、圈围河湖洲滩进行种植和养殖的单位和个人。最终达到撤除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所有围栏、围网,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社会治安稳定的目的。
 
        为了加大西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规范河湖洲滩的经营管理,预防破坏湿地行为的再次发生,在第7次常委会上,自然保护管理局杨业荣书记作专题汇报时,还向县人民政府提出了四点建议。
 
 1、请县人民政府向市、省人民政府呈报,在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授予保护区管理局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
 
2、建议恢复汉寿县水上派出所,确保湖洲社会治安的稳定。
 
3、今后,在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许可新开发种植杨树和芦苇,不许可从事围栏、围网养殖和捕捞活动,如原承包期内的经营面积重新发包或经营项目转型,需报保护区管理局审批。
 
4、整治期间,各职能部门具体负责人要集中办公,确保整治效果。
 
 
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前五年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总结及未来展望
一、所作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
 
        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近5年来,湿地保护与管理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现总结如下:
 
1、对西洞庭湖湿地所采取的保护措施
①、健全了保护区的管理机构。2006年经上级批准原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与原湖洲管理局合并组建了新的汉寿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核定事业编制39人,下设2个分局5个科室,为财政全额拨款的副处级行政事业单位。

②、在保护区内建立了长久、高效的社区共管机制。2004年保护区与蒋家嘴、洋淘湖镇的社区成立了社区共管委员会,对退田还湖的青山垸湿地资源进行社区共管,并发展有机渔业生产,2008年又将半边湖纳入社区共管范畴。通过社区共管,既增加了社区渔民的收入,又使青山垸和半边湖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水生植被得到了恢复,珍稀鸟类开始回归,社区渔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每年在青山垸栖息的鸟类(水禽)稳定在15000只左右,栖息在半边湖的黑鹳曾多达60只,并首次在半边湖记录到 白枕鹤5只。

③、实施了《西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2008年完成了打靶台、游巡塘2个监测站点的建设;完成了保护区的界碑、界桩和指示牌建设。在整个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的区域范围内共建设界碑10块、界桩100根、指示牌30块。这些界碑、界桩、指示牌分布在西洞湖的西湖垸大堤和沅南垸大堤上,北起柳林嘴,南至月明潭乡,东起沅江县县界西抵常德县贺家山农场,在保护区的核心区:中尾洲、打靶台、淤洲、东洼等地都设了立界桩加以界定,在区内树立了标示牌;并建立了西洞庭湖监测巡护制度。

④、在保护区建设了一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2005年5月,经国家建设部批准,成立了湖南常德市西洞庭湖青山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2006年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设立了旅游管理科,下设民营公司,采取股份制形式,负责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通过对湿地景观和旅游景点的改造,使西洞湖湿地的生态旅游业逢勃发展。目前,共有从业人员159人,有游船25艘,游艇2艘,有旅游购物中心一个,渔家乐形式的餐馆或农家乐形式的餐馆5家,定点宾馆4个,日接待能力达300人以上。

⑤、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对西洞湖国际重要湿地的保护管理,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障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生态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2009年元月,汉寿县人民政府出台了《西洞庭湖湿地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汉政办发[2009]5号)。本办法根据当地的湿地资源和保护情况,建立了西洞庭湖湿地保护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确定湖南省汉寿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牵头部门,组织林业、水利、渔政、旅游、环保、农业、国土资源、交通、卫生、发改物价、财政、公安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依法做好西洞庭湿地的保护工作;并对自然保护区内的保护措施、资源利用等方面作了相应的规定。《西洞庭湖湿地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增加了湖南省汉寿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依法进行湿地保护的法律保障。本办法自2009年2月1日施行。 

⑥、严格行政执法,加强了对西洞湖湿地的治理整顿工作。自2004年以来,保护区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和《湖南省湿地保护条例》的要求,对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实施保护,限制湿地的开发、利用,禁止打猎、非法捕捞、禁止上对湿地有影响的工程项目和建工厂以及减少人为活动等等;自并从2004年起,建立了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科研监测制度,每年春、夏、冬季分别对鸟类进行同步监测,在水鸟越冬期间坚持日监测制度,为湿地资源的管理提供了有效依据。
 
2、科研现状及设施
2005年,在保护区建立了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候鸟监测站,并配套了部分监测经费和设备。2005-2008年,保护区管理局先后购置了3艘湿地监测船,并陆续配备了电脑、摄影机、双筒望远镜、单筒望远镜、GPS等监测设备、设施。2004年以来,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资助下,进行了鸟类、鱼类和植被方面的动态监测,现已查清了西洞庭湖的鸟类、鱼类、植被的资源情况,并在《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湿地科学与管理》等学术期刊上发表有关西洞湖湿地鸟类和鱼类的科研论文2篇,为进一步保护西洞庭湖湿地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3、与湿地相关的交流、教育和公众意识活动(CEPA)现状
自2004年以来,保护区一直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全球环境基金会(GEF)进行交流与合作,并在保护区范围内,实施环境保护项目。
2004年以来,围绕湿地文化印刷出版了《湿地飞歌》、《西洞湿地风光》宣传书籍5000册;2005年,制作了《走进国际重要湿地——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梦里水乡》等宣教片2部。自2004年以来,在县城和社区中间,举办湿地摄影作品展5次,2004年以来,建立了环境教育基地,与多个学校联手连续开展了环境教育和培训活动,并将汉寿县三中、陈军堤小学作为环境教育试点学校。自2004年起,在保护区范围内的主要通道、码头建立了28块宣传牌,宣传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政策、法律和法规,还利用电视、报刊等传媒手段开展宣传教育,每年开展1-2次爱鸟护鸟宣传。

        保护区以蒋家嘴的宣传教育中心为平台,加强对外的宣传。自2004年以来,宣传教育中心累接等社会界来宾5万人次,并发放宣传资料30000余份,极大地提高了保护区的知名度。
 
二、存在的问题
 
1、影响湿地生态特征的不利因素
(a) 湿地内:① 泥沙淤积:该区是整个洞庭湖区中淤积最严重的一个湖区。② 围垦:自明代起,人们就开始在西洞庭湖围湖造田。③ 工业污染,周边工厂向湖中排放工业废水。④ 乱捕乱措:渔民在湖内过度捕捞,对鱼类资源破坏较大。⑤ 芦苇业生产:区域内有芦苇面积10.5万亩,人为活动频繁。⑥杨树栽植:洲滩上大量栽植杨树,对鱼类、鸟类的栖息地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导致原始湖泊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鸟类的栖息地和部分鱼类产卵场所丧失。

(b) 周边地区:长江三峡截流和葛州坝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对保护区湿地的正常水位保持构成了一定的威胁,自2002年以来,连续4年,沅江和澧水的来水量明显减少,对鸟类、鱼类等湿地动物的生存不利。

 2、定位缺衡、资金缺乏
        西洞庭湖作为洞庭湖的一部分,且同属国际重要湿地,但定位上西洞庭湖只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而东洞庭湖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项目工程中央财政投入大,省级自然保护区投入少,大量配套资金靠地方财政解决,加上县域财力不足,在湿地保护的资金安排仅仅只能保证人员的基本工资和补贴,巡护监测经费短缺,湿地保护工程建设配套建设资金基本无着落,项目实施进展缓慢,严重影响后期项目申报和争取。

3、体制不顺
        湿地管理部门多,共管的合力小,湿地保护管理机构责权分离,协调管理的机制尚未形成,保护管理水平不高。
 
三、未来展望
 
1、提升保护区级别
        西洞庭湖与东洞庭湖同为国际重要湿地,是洞庭湖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江中下游湿地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将整个洞庭湖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根据国家关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精神,将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定为国家级禁止开发区,以此界定其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位置。
 
2、是加大保护资金投入
        国家增加湿地保护的工程建设项目,扩大中央预算内资金投入额度。将国际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家级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范围,同等对待。地方各级财政都要增加湿地保护的经费投入,共同承担起湿地保护的工作责任经费,确保湿地保护机构的正常运转。
 
3、健全保护管理机制
        湿地保护是一个牵涉面广的系统工程,它涵盖了林业、国土、环保、农业、水利、血防等部门的职能工作,又与当地政府及群众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因此,国家要尽快制定湿地保护法规,要从国家法律层面,确立湿地保护机构的法律地位,理顺与各职能部门的关系,建立反应快捷,保护有力的湿地保护管理协调机制。
 
4、完成湿地保护规划,科学实施保护利用。
①、以宣教场馆建设为重点,提高湿地保护宣教水平。为加大社区宣传教育能力建设,提高公众湿地生态保护意识。计划筹资200万元,在岩汪湖镇新建一个800平方米的宣教中心,建成开展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鸟类等动植物知识普及等宣传教育的重要场所,建成人们学习自然知识、接受自然保护教育的课堂,宣传教育的窗口、对外交流合作的平台,建成西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的第一景点。全面提升湿地宣教能力和水平。
②、以争取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快湿地生态环境改善。为加强对西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及生物多样性保护,逐步恢复已经或正在遭受破坏的重要湿地生境和水禽栖息地,采取全局总动员,上下齐努力,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历经千辛万苦赴省进京找国家、省、市主管部门争取湿地保护项目建设资金,加快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步伐。
③以科学规划、稳步推进为重点,着力打造湿地生态旅游产业。按照常德市西洞庭湖青山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总体规划,科学规划旅游发展布局,搞好湖青山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从而更好地带动地方经济持续发展。
④、以社区共管、共建共享为重点,帮助原居渔民发展替代产业。首先巩固青山湖垸社区共管成果,做大做强有机鱼产业,实现农民收入增长与鸟类栖息环境改善的双赢;其次科学引导,有序组织在保护区内以捕捞为生的专业渔民在湿地保护与恢复的项目示范区内发展有机渔业生产,参与湿地生态旅游服务,提高社区居民收入,推进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和谐共赢。
 
5、增加保护区湿地面积,建设撇洪河自然保护小区
        为改善退化湿地、人工河流湿地的生态系统,同时为常德市中小河道整治和景观建设积累基础工程经验,2009-2015年,计划在汉寿县撇洪河流域建设一个自然保护小区,并建立健全湿地监测系统,加强候鸟栖息地的改造,使保护区湿地面积由原来的35680公顷增加到50680公顷,从而更好地保护西洞庭湖的湿地资源。
 
 
 
阅读 2160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