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前夕,参加了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在南沙区召开的一个专项工作会议。期间,主办单位组织我们到南沙新垦万顷沙参观新近建成并未正式向公众开放的南沙湿地公园。
这是一次难忘的与飞鸟和红树林的美丽相遇,在常年红尘滚滚阴霾天色的广州最后一块净土。
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目前在国内外,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大多称为“湿地公园”。近几年,我国开发和建设湿地公园的项目逐渐增多,“湿地”似乎也成了时髦的名词。
据南沙区有关人员介绍,万顷沙湿地是广州最后一片大面积湿地,有不可多得的生湿地的命运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经过两年多的反复论证,市政府决定在南沙十八涌以南地区的十九涌万顷沙湿地建设一个“广州湿地森林公园”,规划面积为20平方公里,首期建成面积3400亩,保护对象是鸟类、红树林及湿地生态系统,是广东乃至中国首个以湿地为主题的公园。
最为可喜的是,这里是珠三角难得一见的飞鸟天堂,常驻鸟类超过4000只。据称被联合国列为环境保护项目,并被全球环境机构确认为最具生态价值的区域之一。这也是目前广州保存较好的天然生态库,被喻为“广州之肾”。
我们来得正巧,冬天是湿地公园最佳的观鸟季节。每年冬季,成千上万鸟儿飞来越冬。经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鉴定,此处至少有24种鸟类在此栖息觅食,包括非常珍稀的黑面琵鹭、白琵鹭、黑翅长脚鹬等。其中,黑脸琵鹭全球不足千只。新栽的红树林、飘絮的芦苇荡、碧绿的常青植被,令我们心旷神怡。
原来,红树林并不是我们想像中的红色树林,而是一种常绿的稀有的木本胎生植物。作为它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上,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作为当今海岸湿地生态系统惟一的木本植物,红树林起到了海岸森林的脊梁作用。红树林是海洋生物食物链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食物链转换,它可以为海洋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同时,由于红树林区内潮沟发达,能吸引大量鱼、虾、蟹、贝等生物来此觅食栖息,繁衍后代。此外红树林区还是候鸟的越冬场和迁徙中转站,更是各种海鸟生产繁殖的场所。
南沙人说,参照国际湿地公园的做法,湿地公园暂时并不会像一般的公园那样向公众售票开放,而需要进行预约、排期。目前接待量非常有限。
回来之后,我在网上查询了一下,据称,有关管理部门今后拟对游客实行分类管理,深度访客如生物、环保学的学者、研究人员等;中度访客则为环保公益组织、机构;浅度访客则为一般游客,限时限量并指定进出口进入游览。据专家分析,惟有实行如此的生态平衡管理,方可实现人与鸟类的“和平共处”。
祈望广州能真的守护好这片最后一块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