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是山西“环保攻坚年”。一年来,全省环保工作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迈开步,五年见成效”的总体思路,通过强化责任推动政府履职,严格执法推进污染治理,重点实施了以污染减排和“蓝天碧水工程”为目标的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工作任务,11个重点城市二级以上天数提前两个月完成,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减排年度计划超额完成,全省环境状况恶化局面得以初步控制并开始出现好的“拐点”。纵观山西省全年环境保护工作,主要凸显以下十大特点:
环境质量改善最为显著
最突出的表现是,11个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明显好转。除运城市外,其他10个重点城市均已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三级标准。
多年来,山西省11个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普遍都很差。除太原、长治能够勉强达到国家三级标准外,其他9个城市都劣于3级,有些城市长期处于四级以上。2006年底,全省11个重点城市二级以上天数总计2707天,比2005年增长8.7%,提前一个月完成省政府下达增长5%的年度目标,临汾市由倒数第一变为倒数第二,甩掉了全国污染倒数第一的“黑帽子”;阳泉市由倒数第二前移了六位。2007年1-11月份,11个重点城市二级以上天数累计达3110天,提前两个月超额完成全年任务。截至11月底,11个重点城市二级以上天数总体已超过“十一五”规划2940天的目标,除太原外,其他10个城市皆已达到了 “十一五”目标。
污染物减排幅度最大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持续 “双降”。“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是国务院下达的硬任务,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和“绿色高压线”必须完成。“十一五”期间,国家下达山西省的指标是: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130.6万吨,减排率为14%,减排量为21万吨;化学需氧量控制在33.6万吨,减排率为13%,减排量为5万吨。2006年全省二氧化硫减排5.4万吨,减排率为3.56%,减排量位居全国第三,化学 需 氧 量 减 排 1.07万 吨 , 减 排 率 为2.77%。2007年1-10月份,全省二氧化硫削减约7.75万吨,化学需氧量削减约1.03万吨。预计到年底可以完成今年削减二氧化硫9万吨、削减化学需氧量1.26万吨的年度减排任务,分别完成“十一五”目标的59.3%和24.7%。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将达26.55千克和7.16千克,分别完成 “十一五”目标的63.9%和51.9%。
“蓝天碧水工程”取得明显成效
2006年,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了“蓝天碧水工程”,要求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彻底改善11个市(建成区)和大运路及汾河流域的32个县(市、区)等重点区域流域的环境质量。
2007年,全省各级各部门把 “蓝天碧水工程”贯穿到了环保工作的全过程,全面加强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工作。
完善和强化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是 “蓝天碧水工程”的重要内容。省环保局与省建设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城市集中供热供气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通知》,加快了这方面工作的监督力度。截至目前,“蓝天碧水工程”范围内32个市县,有15个县完成了污水处理厂建设任务、5个在建、其余12个县完成初步设计。山西省各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已达到 63.7%,比2006年提高了6.1个百分点;城市燃气普及率已达到79.9%,比2006年提高了1.12个百分点;11个重点城市市区生活垃圾、医疗垃圾的平均无害化处理率已达到35.3%,比2006年提高了8.7个百分点。全省5个市的医疗废物处理设施已争取到国家投资,正在筹备建设。全省唯一的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也已确定了项目业主,正在开展前期准备工作。
为加强扬尘和汽车尾气专项治理,省环保局、省建设厅、公安厅、交通厅下发了《关于有效控制扬尘污染的通知》,彻底清理各城市市区、城市周边和城乡结合部的料堆、煤堆、渣堆和垃圾场,关闭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煤焦发运站。太原市一举取缔了城市周边20多个共720万吨的非法堆煤场,消灭了影响太原市大气环境质量的一大污染源。全省加大了对11个重点城市汽车尾气治理,重点加强了对尾气检测线的基础建设,已建设了15家23条汽车尾气检测线。
在开展饮用水源地整治方面,山西省在全国率先完成了所有城镇饮用水源地的划定工作,并着手对饮用水源地周边的污染企业集中进行清理整顿。山西省现有集中式饮用水源地229个,已划定的饮用水源保护区146个,占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总数的64%。目前已取缔关闭一级保护区排污口23个;取缔关闭二级保护区内2000年以来新建、扩建建设项目23个;对二级保护区内60家未达标排放的企业进行了停产治理。通过实施“绿色环保走廊”,取缔大运高速公路两侧2公里范围内、汾河沿岸3公里范围内污染水体的重污染项目1357个,停产治理397个,对137家环境违法企业实施立案处罚,执行行政处罚230余万元。
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进度最快
认真落实省政府189号令,污染防治设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全省9200家重点工业污染源,目前已有66%建成环保设施,实现达标排放,其中,80%省控重点工业污染源实现全面达标。2006年,累计申请竣工验收的项目85个,验收40个项目。2007年1-10月,累计申请竣工验收的项目就达234个,是2006年的近三倍。为加快全省燃煤电厂烟气脱硫设施建设,省环保局向10家电力企业及主管电力公司发出警示,督促其加快治理进度。全省现有的307台(16631MW)燃煤机组中已有246台(6854MW)机组完成了烟气脱硫设施建设或关停,占到机组数的80%。强制实施“末位淘汰”,对煤炭、电力、冶金、焦化、化工、建材等重污染行业中的“十五小”和对当地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191家企业,按照其污染物排放量大小,实施了末位淘汰。
环保法治效能最明显
2006年,山西省出台了以省政府189号令为主的一系列环保新政,今年,又出台了全国第一部监督重点工业污染的地方性法规——《山西省重点工业污染监督条例》,为污染治理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法律支持。
如果说2006年山西省环保执法是初试锋芒的话,那么,2007年,山西省的环保法治效能就可以称得上是发挥到极致了。2006年,山西省在对焦化、冶金、化工、建材、电力、造纸等六大行业进行集中清理整顿中,在全国率先对环境违法问题严重的企业实施“企业限批”措施,并分别对吕梁市、孝义市、河津市、襄汾县实行了“区域限批”和“流域限批”,先后关停各类违法企业和设施1200多个,依法查处环境违法案件6700余件。2007年,环保执法再次强势出击,10个月时间,共关停污染企业4287家,拆除废气排放筒4962根,关闭废水排污口568个,减排二氧化硫9万吨,减排化学需氧量1.26万吨,涉及投资1042亿元、GDP为494亿元,财政收入92亿元。吕梁市关停553家高污染、高耗能企业,集中解决了一批长期积累的突出环境问题,极大地改善了环境质量,由污染典型转变成为全国的治理典型。临汾市以襄汾县为重点推进环境整治工作,关停企业367家。运城市以河津市、平陆县为重点,关停企业613家。晋城市限期解决小冶炼污染问题,关停企业282家。长治市关停企业362家,目前又围绕工业园区“黑三角”污染问题开展集中整治。忻州市以整治河保偏 “黑三角”污染问题为重点,组织开展全市环保百日攻坚行动,关停企业596家,取得了明显成效,与紧邻的内蒙古、陕西的有关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环保法治效能明显提高还体现在“环保问责”和奖优罚劣上。一年内,先后有57名环保不作为的领导干部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河津市、孝义市两个名列前茅的经济强县因环境污染问题被否决评优资格。与此同时,阳泉市因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退出了全国倒数的行列,省政府给予了100万元的奖励。这些举措在山西政坛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全国引起了极大反响。
用经济手段遏制违法排污成效大
2006年,全省环保行政处罚额为万元,创山西省环保处罚历史最高。今年以来,全省环保执法部门加大了用经济手段遏制违法排污的力度。对环境执法行动中发现的违法问题和群众举报的问题,做好有案必立,立案必查,查处必严,实行高限处罚。截至2007年11月底,查处违法案件7000余起,执行罚款近5000万元(其中省级处罚800万元)。
2006年,山西省排污收费额达到11亿元,在全国拔得头筹,受到国家环保总局的嘉奖。2007年排污收费猛增的势头不减,仅前十个月,全省征收总额就达到20.36亿元,远远超过去年全年的总数。预计到年底将达到25亿元。值得关注的是,在排污费的构成中,焦炭排污费总额为14.27亿元,同比增加309%,二氧化硫排污费为2.3亿元,同比减少49%,这一增一减的趋势表明,解决“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问题的成效已初步显现。
污染治理资金投入最多
采取多渠道筹资的办法,为污染治理提供资金支持。一是加大政府财政投资。2007年,省级财政专项用于工业污染治理的资金达3.5亿元,带动了企业治理资金56.3亿元;二是设立环保专项资金,对重点治理项目进行补助。2007年省政府安排了4.5亿元的专项减排资金,目前已初步落实项目79个,总投资约54亿元。其中,电力、焦化、冶金、化工等重污染行业治理资金达85亿元。三是制订相关政策,鼓励企业投资。今年,山西省通过实施差别电价,激励企业投资11亿元建设脱硫设施。四是搭建平台,吸引国内外资金向山西省污染治理投入。今年10月,成功举办首届国际环保技术设备博览会,共签约99个项目,涉及投资102亿元人民币。
环境监管能力提升最快
2006年,建成了监测范围覆盖全省119个县 (市、区)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成为全国最早全部县级以上城市实现空气质量日报的省份。2007年,20个未单设环保局的县(区)独立设置环保局,全省119个县 (市、区)环保局全部为独立设置。同时,全省投资8亿元,开始在809个重点企业的1112个废气排放口和549个废水排污口安装自动监控装置,年内完成自动监控系统平台建设,实现重点工业污染的全方位监控。省、市分别投资589万元、525万元,年内将完成环境监察、监测设施与装备国家一级标准建设,县达到三级标准;投资400余万元,完成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应急监测标准化建设;投入1796万元,用于省和11个市环境信息和统计能力建设,配备设备454台套;投入200万元,用于省级环境宣传教育能力标准化建设。如此大规模地投入能力建设,在山西省环保史上是第一次。
环境新闻宣传出新出彩
2007年,通过举办“六五”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主题宣传,开展“蓝天碧水工程建设舆论监督”和“三晋环保行”新闻采访活动,拍摄《忧患家园》宣传片,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组织全省“十大环保青年”“巾帼环保十大明星”“山西省环保模范企业”“山西十大杰出环保卫士”的评选,举办“山西环境文化年”等活动,营造了良好的社会参与氛围。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环境质量状况以及重大环境举措的新闻发布会制度、山西环境新闻通稿发稿制度。电视、电台、报纸等新闻媒体对环境保护事业给予了高度关注,加大了对山西省热点、难点环境问题和环保工作进展情况的舆论监督和宣传报道。特别是2007年省级主要媒体宣传山西 环 保 的 各 类 新 闻 报 道 达 2000余 篇(次),中央媒体形成山西报道热,各大网站发布评论信息100余万字,环保已成为全省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国家对山西环保工作予以高度肯定
山西的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山西的环保工作力度也最大。无论是环保法制建设、环境执法力度,还是环境整治成效、环境质量改善速度,山西都走在全国的前列,并为全国提供了经验。2006年9月21日,国家环保总局周生贤局长就山西环保工作作出专门批示,对山西省环保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要求总局上下对山西工作全力支持。2007年,山西省先后在2007年全国环保工作会议、全国节能减排工作会议、全国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周生贤局长两次在全国性环保工作会议上号召全国各省市环保部门学习“铁面无私、敢于碰硬、严格执法”的山西环保精神,并在全国环保会议上指出,山西污染最重,但工作力度最大,治理效果最为明显。这些成绩的取得表明,只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各职能部门监管到位,采取措施得力,各企业守法律己,主动治污,完全可以实现环境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