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亚马逊的一只蝴蝶煽动一下翅膀,就可能在遥远的北美引发一场风暴,这就是大家熟知的“蝴蝶效应”。而英国《新科学家》杂志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这种环境效应也是可逆的——北美地区日益改善的空气质量已经给亚马逊雨林带来了严重的旱情。
2005年,亚马逊地区遭遇了过去一个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河流流速减缓,无法通航,森林大火频发,数量达到上千起。通常这一结果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但2005年并没有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英国埃克赛特大学的彼得?柯克斯(Peter Cox)于是开始怀疑大气中硫酸盐粒子的改变是否可能是罪魁祸首。
硫酸盐主要来自于煤炭发电厂的排放,它可以反射太阳光,帮助地面和海洋降温,抵消部分由二氧化碳等气体造成的温室效应。
北美地区上空的硫酸盐水平曾一度不断上升。直至1970年代,由于呼吸道疾病病例增多,酸雨频繁,政府采取了更加严格的防治污染措施,大气中硫酸盐含量才开始下降。
柯克斯意识到,这也意味着气候模型低估了气候变化的某些效应,从传统上来说,这些模型没有考虑到硫酸盐变化的影响。
柯克斯和他的同事采用英国气象局哈德利研究中心开发的全球气候模型,对影响亚马逊流域降水量的各项因素重新进行了考察。他们分别测算了在模型中加入和不加入硫酸盐排放的两种结果。研究发现,只有加入了来自人类行为以及火山爆发释放的实际硫酸盐排放,模型才能准确估算出整个20世纪亚马逊地区的降水量。
“我曾以为(硫酸盐)微粒不是什么重要的因素,可结果证明它们的确是。”柯克斯说。
模型显示,硫酸盐微粒的含量减少后,海洋部分区域的温室效应会增加,北大西洋热带海域比南大西洋热带海域更暖,海洋风暴的轨迹由此呈现北移趋势。
柯克斯说,风暴北移使亚马逊地区旱季延长,随着温室气体含量的增加以及硫酸盐微粒水平的降低,这种影响将会越来越严重。
多数科学家都建议,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应限制在450ppm(百万分之450),以避免发生危险的气候变化。这项最新研究表明,这一目标足以保护亚马逊雨林。
“模型显示,(二氧化碳浓度)达到大约500ppm或者550ppm时,(亚马逊雨林)将出现灾难性的顶枯病。”柯克斯说,“我们改善了空气质量,因为我们不得不这样做,而这样一来,减排二氧化碳的任务也将更加紧迫。”
牛津大学的亚德温德?马尔西(Yadvinder Malhi )说,由于悬浮微粒的遮蔽,我们可能低估了地球对于气候变化的敏感程度。“如果这项关于亚马逊的预测是正确的,那么情况相当严重。”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