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溱潼镇镇区面积很小,只有半个平方公里多一点。上世纪初,异常繁荣的商品经济,将镇区建设推向了鼎盛时期。在这极为有限的地盘上,竟然容纳了那么多的商行、店面和住宅,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在这里以水为邻街河并列的水乡风格,以长巷为主经纬分明的镇区布局,以院落为特色紧凑小巧的民居,无不凝聚着当时建设者们的聪明才智。
溱潼是一座与水为邻的岛镇,镇周围全是水,水包围着镇,镇依靠着水,无数的码头和粮行就建在镇四周的水边上。现在我们走进溱潼,所见到的水泥路面大街和仿古商业大楼处,原本也是一条东西流向横贯全镇的夹河,河上曾架设过3座造型各异的拱桥。过去大大小小装满稻麦的运货船就来往穿梭于夹河之中,夹河南岸是一条名为竹河街的东西大路,沿河是一家接连一家的竹行。水乡船篙、农具、渔具多用竹子,需要的毛竹多。从宜兴和江西等地购进的毛竹,像一片又一片竹林依靠在河岸边,河面上一个接一个竹排,有时甚至阻塞运货的河道。
夹河北岸是一条叫作口街的沿河小街,街南为傍河而居的店铺和民居,街北就是与夹河平行镇中大街店铺的后门。这条长约1华里的镇中大街,是溱潼经济的中心。街上条石铺地,街面不宽,两边店铺的员工可相互交谈,街两侧是各色各样的店面,南货、北货齐全,吃的、穿的、用的应有尽有。溱潼附近农夫撑船来到镇上,船停在夹河里,全都在这条街上买商品,满街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一年四季天天如此,以至于有人将溱潼称为“小上海”。
遗憾的是建国后,这条镇上重要的最具水乡韵味的夹河逐渐被填埋,而与河并列的大街,又在前几年被拆除,建造了宽阔的水泥大路,路两旁盖起了名为仿古,实与溱潼当地古建筑风格相去甚远、体量偏大、高度超群、色彩过于鲜亮的商业楼。如果还是以前的河与街,稍作整理,与现存镇内的大量古民居一起,就能与江南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名镇相媲美。所幸的是拆建比例就全镇来说极小,而且并非没有恢复的可能。
溱潼的巷子布局合理,有纵有横有弯曲,经纬分明。全镇以纵向小巷为主,从东向西一条又一条有规律地间隔排列。这些纵向巷子的巷口都开在大街上和大街相接,大致以大街为界,街南的巷子向南延伸,街北的巷子向北走去。又因地块而异,长短不一,最长的庆雨巷约有500米。在大街两侧与大街平行的是东西向横巷,其数量虽然较少,但起着联系纵向巷子沟通全镇交通的作用。此外在靠近镇边缘的地方,还有一些曲曲弯弯大小不等的小巷沿河而建,俗称十八弯的建设巷就是典型实例。
溱潼面积较小,而溱潼的巷子特多,以前有人粗略统计过,加起来总共有百十来条。溱潼巷子多数小而窄。位于绿树院巷西头最窄的一条巷子宽不足1米,对面来人无法交会,只好有一人退让才能通过。可因为巷子的数量多,人行其间能很快得到分散,这就很自然地解决了巷小人挤的困难。
在纵、横相交的巷子转角处,住户人家都自觉地将自家的墙角抹去,为的是让肩挑货物的来往行人顺利通过,既撞不到自家的墙又方便了他人的走,于己方便于人方便,有人将此举称之为“左右逢源”、“和气生财”。
纵向巷子的南北两头,听说都曾设有可以开关的贡(共)门,每到晚间,巷内各户门前都挂起灯笼,家人回来后就将灯笼取下,待巷子里灯笼全都收拾进去,两头巷门关闭,全巷人安然入睡。
住在南北向巷子的人家,为了主体建筑面南,大多为山墙对着巷子,小巷两边山墙接着山墙磨砖驳缝,美观而又防火;而住在东西向巷子内人家,或大门或后墙对着巷子,立面上高低有差,形式上多有变化。这里的巷子多用麻石铺地,石下暗沟排水,雨止巷干。
溱潼人爱清洁,巷子里不管晴天雨日,全都干干净净,步入这深深小巷,整洁而通畅,你来我往,宁静而安详。这里没有现代都市的噪声和尘灰,没有堵塞的交通苦恼和心烦,便利幽静,贴近自然,贴近生活。
位于溱潼大街上的住宅,为前后多进的连家店。前面是迎街的店面,后面就是店主人的住家,两进房屋紧靠一起,中间不设天井,用天沟排水,为的是不浪费地方。而在数以百计小巷内的民居,则更是一户挨着一户,紧密相连。各家各户多以院落为单位,单门独院。院落形式多样,因地制宜。
简单的院落为3间正屋,1间厨房和1简易门楼;稍好院落内在其中再加1间厢房;也有的院落为1间门楼1间厢房和3间厅屋及3间照厅;最好的大户人家则由照厅、厅屋、穿堂、堂屋前后多进,外加厨房、厢房、书房等多个院落组成的大型建筑群。镇上人习惯把在正屋两侧建厢房形成的院落叫四关厢;一侧建厢房,另一侧砌围墙的叫外关厢;而在天井内建厢房连着正屋的则叫做内关厢。
无论是哪种院落,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自我封闭,自成一体互不干扰,但又家家相通,户户相联,往往前面一家的后墙就是后面一家天井前的围墙,左侧人家的西山墙,就是右侧邻居的东山墙。房屋建筑的彼此关联,互相依存,天长日久之后,便形成了邻里间多有照应,和睦相处,相互关心。
溱潼民居没有雕梁画栋,没有翘角飞檐,梁架简朴,装饰无多,崇尚朴实,不事奢华。这可能也与水乡人生活习惯和建房的理念有关。溱潼当地出产的砖瓦,土质细腻,色泽相同,规格一致,经久耐用,是建筑房屋的好材料,砌成的砖墙青灰勾缝,看上去特别的舒服。这里的砖,又是用于砖雕的最佳材料。
镇上各家门楼都用磨砖一层一层向外挑出,精工细作,美观大方。多数门上有砖雕“福”字和“喜鹊登梅”、“桂树蝙蝠”的图案。少数院内还有砖雕仪门和正对大厅的砖雕照壁,内容有三国水浒人物故事,渔樵耕读情节,吉祥如意的福、禄、寿等等。铺在室内的地面,是特制大方砖。有的于方砖四角下置陶盆,不但防潮,而且人走在上面能发出空响,名叫响厅。
房屋全是小木作,榫卯结构,抬梁式或穿斗式,无雕刻和彩绘,也不用油漆,只少数梁头刻着花纹,厅屋当心间格扇的裙板上则往往有精雕细刻的“八仙人物”、“四时花卉”、“松竹梅兰”图案。
为了增加房屋的美感,溱潼民居在细砖砌筑的屋脊上,别出心裁地进行了打扮,即在脊的正中及起翘的两头,用青灰堆塑出立体的荷花、莲、藕、螃蟹,松鼠、葡萄,福禄寿三星等图案,生动活泼,惟妙惟肖。抬头望去,屋脊上的一堆一堆的灰塑,成了一道水乡特色颇浓的风景线。
溱潼现存房屋中,除有1座具明末清初风格名为绿树院的庙宇和溱湖街38号、小溱湖巷2号、东桥巷43号等几处清代早、中期建的房屋外,几乎全都是上世纪初商业兴起时建造的瓦房。从高处俯瞰遍布全镇约有2万多平方米的古民居,一色的青砖黛瓦,一样的两披水硬山屋面,整整齐齐,排列有序。溱潼民居开在巷子中的大门,相对两户不允许大门对着大门,这家房屋上屋脊也不允许对着那家已建的大门,实在无法避让,则要砌一面马头山墙挡住对方,正对着巷子的墙,都立有一块“泰山石敢当”的石刻,房间朝北的一面都不设窗等等,所有这些,都体现出这里民居的个性,保留着当地建房的民风民俗。
溱潼镇内古建筑房屋开间一般都小,多数人家的房间仅能安下一张木床,屋脊大多不高,屋檐尤其低矮,一般在2.3米左右,这样的体量和高度,为他处民居所少见,可有效地利用土地,加大建筑密度,在有限的空间内能建造更多的房子,因而民居小巧经济,建筑特别紧凑。由于民居间的房子前后左右连在一起,左邻右舍间相互约束,相互牵制。一家修理房屋时的施工脚手,往往要搭建在另一家之中,邻里间和睦相处,互相关心支持。在这当中,没有人想把建好的房屋扩大一点,增得高一点,因为会影响别人。居住在这里的居民,他们彼此约束,关系极为融洽。基于这样的原因,当一个街巷的房子建成后,也就会从此固定下来,这就使溱潼民居能在一个较长阶段相对稳定,也是我们所说古镇定格在历史时空的重要客观原因。
古代民居是溱潼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就从这些保存着的民居中,相继走出了许许多多的历史名人,也就在这些古民居里,迎来过不少的文人墨客。在溱潼的大街小巷里,至今仍保留往日诸多的信息,流传着不少悲欢离合的故事。保护了这些古街巷和古民居,也就保护了溱潼光辉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三
古镇溱潼从远古走来,饱尝过数千年农耕和捕鱼的艰辛;进入清代以后,经历过制砖窑膛火焰千万次熔炼;上世纪初,创造过商品经济发展阶段特别的辉煌。今天,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溱潼,是一座美丽的水乡小岛,未有多少改变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古镇。
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中前进,世界上任何事物无时无刻不在改变。我们所说的定格和不变,只是相对于大拆大建、全部推翻过去重新建设、从形式到内容的彻底改变。实际上溱潼人家从室内的陈设,到生活设施也都在改变,都在向着人居更舒适的方向变化和发展。但这种变化没有割断历史,而是继承和保留小镇建筑和历史文化。
溱潼镇保护和开发的潜力很大,镇区面积小,又处于四周是水的包围之中,只要适度疏散镇内人口,拆除新建的一些杂乱建筑,增加配套生活设施,逐渐修缮和整理现有的民居,小镇就会恢复到历史的原样,就会重新焕发昔日的荣光。目前溱潼镇的领导和居民已充分认识到古镇的价值,开始整治修复,绿树禅院、民俗风情馆、院士故居、茶花书屋等已作为景点对外开放。伴随改革的春风,彰显中国溱潼会船节盛名,开发古镇溱潼的旅游,发展溱潼经济前程无限。在未来的新一轮的发展中,溱潼充满了无限希望。
我也说两句 |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