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安澜 兰州铁桥沧桑百年(1)

媒体:甘肃日报  作者:张铁梁
专业号:陕西湿地
2009/8/24 15:34:36

  资料照片

    从公元1909年竣工至2009年,兰州黄河铁桥已经走过了整整一百年的岁月。

    百年风雨,百年沧桑。

    从开工建桥时黄河岸边矗立的第一座锅炉房冒出的第一缕煤烟开始,它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近代甘肃乃至中国走向对外开放的一个先声和见证;从建成的那一天开始,它就享有了“天下黄河第一桥”的美誉,而百年的历史,无疑让它承载和见证了这个城市诸多的世事沧桑……

    释放,从一场展览开始

    属于这个城市的一种集体记忆,在这个八月,仿佛被整体唤醒了……

    烈日下,省博展览大楼门前,几十个人排成的队伍蜿蜒着,站在队伍最后的67岁的柏敬堂老先生用门票在脸上不停地扇着。短短一周里,他已经是第三次来这里了。“主要是看看铁桥档案,(展览的)都是当年修建铁桥的原始档案,像‘1907年12月19日,陕甘总督升允为修建兰州黄河铁桥上光绪皇帝奏折抄件及致甘肃布政司等的札文’这些都是第一次公开展(览)。”

    近些天来,在省博举办的由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主办,甘肃省档案局承办的“中国档案珍品展”一下子让这个城市“躁动”了,仅仅开展的第一天,参观者就超过2000人。

    “可以说,在我们这个城市,无论男女老少,对于(黄河)铁桥都不同程度地心存一份‘铁桥情结’,而这个展览无疑只是一个契合点,它让纠结于人们心底的那份情结瞬间释放了。”兰州市文物局副局长陈世忠表示,今年是铁桥建成整整一百周年,由政府、媒体以及相关部门进行的各种纪念活动,对市民“铁桥情结”的情感释放也起到推动的作用。

    而对于甘肃省档案馆的陈乐道研究员而言,他的“铁桥情结”是在更早一些时候被撩拨起来的。今年“兰洽会”期间,他接受了香港凤凰卫视的专访,在这个十几分钟的专访节目中,陈乐道讲述了兰州黄河铁桥修建的始末。“凤凰台的记者也是第一次了解铁桥历史,他们认为铁桥作为名胜的意义具有独特性,为此,我们甘肃完全可以借助铁桥向外进行更为广泛的宣传,甚至直接可以和德国之间因为这座铁桥而产生更广泛而全面的经济文化合作。”

    据了解,“兰州黄河铁桥”档案全宗收藏于甘肃省档案馆,是省档案馆档案中的精华。这些档案文献都是清末“甘肃全省洋务总局”为筹建兰州黄河铁桥而形成的公务文书。原本分为“筹备案”、“运输案”、“经费案”三大案,共568份文献,经整理为45个案卷,排架长度0.45米,其形成时间上自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五月,下迄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纵跨整整5年时间,是连续不断地记载兰州黄河铁桥从筹备、材料运转到工程建设、竣工、经费报销、铁桥使用维护全过程的比较完整而系统的原始档案文献。据介绍,兰州黄河铁桥档案中所缺的仅是属于工程技术的大桥设计、施工、竣工等由德国承包商负责部分的技术档案文献,以及大桥竣工时所拍6张照片档案。因而,省档案馆所藏的文献能具体、准确、全面、系统地反映兰州黄河铁桥建设的历史全貌,是记载兰州黄河铁桥建设历史的最为权威并保存完好的第一手历史资料。

    “兰州黄河铁桥档案”也是我省唯一首批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档案。此次在省博的铁桥原始档案展览中展出的珍贵档案包括皇太后和皇帝的朱批、修建黄河铁桥的合同以及朝廷重臣的文电和大量各级官府的文书等。

    历史,从镇远浮桥说起

    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城市的建筑物中,很少有什么能像这座黄河铁桥承载过如此沉重的历史和文化负荷。说起来,它也只有一百年的历史,比起这个城市的寿命来说,还只是个婴儿,但对这个城市的居民来说,它却是一个阅尽人间沧桑的守望者。所以,关于它的话题,从来没有间断过。

    兰州黄河铁桥因为“天下黄河第一桥”的美誉被更多的世人所熟知,但很少有人能说得清它百年前那段堪称创举的兴建历史。

    “兰州黄河铁桥,是在晚清实行‘新政’、举办实业的历史背景下修建而成,是近代甘肃走向对外开放,并认识、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硕果。它曾极大地便利了西北与内地的联系和交流,促进了甘肃乃至西北地区政治、文化及经济贸易的发展。”陈乐道说了解铁桥修建的历史,掌握铁桥修建的历史背景很重要。他说,兰州黄河铁桥是甘肃与西方近代经济、技术、文化碰撞、交流融合的一个结晶和产物,西方经济及其文化对甘肃的渗透由来已久,但由甘肃人自主自愿与西方人进行纯经济、技术上的合作,建设兰州黄河铁桥则是第一例。“它的成功,把隅居西北地瘠民贫的甘肃官僚们落后保守的思想观念劈开了‘一线天’,同时,它也成为一面历史的‘三棱镜’,透过它,不仅可以看到黄河铁桥本身的修建历史,而且,清末兰州和甘肃的行政、民政、财政、金融、交通、军事、外交、官场争斗、人民生活境况,以及西方商人的策略手段、思想方法和作风,都或多或少地折射在我们眼前。”

    兰州黄河铁桥是在公元1908年二月份正式开工的。

  也就在这一年的1月29日这一天,芬兰人马达汉以探险家的身份骑着马进了兰州城,穿过一座雄伟的城门,走在铺着巨大石板的马路上,听到马蹄嗒嗒声响并穿过挤满行人和车辆的街市,马达汉心情十分舒畅……一路走马观花的马达汉被黄河边的一幅景象所吸引,并用手中的照相机拍下了这幅场面:苍凉的土地上,黄河南岸是组装完成的两个沉箱,沉箱的高度将近3米,一些在沉箱边忙碌着、戴黑毡帽的人显然是来自天津、上海等地的技工,而头上扣着瓜皮小帽的则是甘肃当地人。远处牵着毛驴的人们正从镇远浮桥上走过……

  “镇远浮桥从建成至弃用经历了525年(公元1384年——1909年)。”省交通厅编史办公室退休干部伊国清最近在《甘肃文史》上发表的一篇名为《兰州黄河铁桥百年史话》的文章也是从镇远浮桥说开的。

  从兰州的地理位置来看,从内地去新疆、宁夏、青海等地必须跨越黄河。据传,早在汉朝时,黄河兰州段就有了钟家河、新城、小寺沟等渡口,用皮筏运载过往的客商。应当说,在汉唐时期,黄河上游的交通运输是最为繁盛的时期。自唐之后,中央政府对西域、对丝绸之路的控制,处于时断时续的状况。到了明朝,随着明王朝的经营,西北地区的人口经济逐步开始恢复,对于交通的需求也日益增大。兰州是个山区城市,也是黄河唯一穿越的城市,皋兰山绵延于城南,华林山雄踞于城西,黄河穿城而过,向来为关隘要津,交通重镇。

  明初,出于向河西走廊运送各种物资的需要,兰州黄河段的教场河、岸门口、空心墩等渡口也陆续开通。然而要供应数万大军的粮草,仅仅依靠渡口是不行的,必须建桥才能满足军事运输的需要。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徐达、冯胜等率军,追击元朝残余势力。在定西消灭了王保保的主力后,为过河追击元军残余,在兰州城西七里的地方修建了一座浮桥。洪武九年,卫国公邓愈将浮桥移到城西十里的地方。到了洪武十七年(1384年),兰州卫指挥检事杨廉将黄河浮桥移到了兰州城北的白塔山下边,也就是今天的兰州黄河铁桥这个位置。关于此,明人徐兰在其撰写的《河桥记》中有记载:“洪武五年宋国公冯胜……去城西七里许造浮桥以济师,师还,遂撤弗用,又三年卫国公邓愈帅师定地置西凉、西宁、庄浪诸卫,乃去城西约十里造桥,以通往来……又九年,兰卫指挥杨廉视城北河水少缓,拟改置桥近且易守,询诸父老以为古今之金城关在焉……”

 

阅读 617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