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7”的壮举
直到1990年,科学界还存在这样的认知:“证据表明有些时候候鸟可以单次不间断飞行达5000公里”——这似乎已是鸟类的极限。
然而,2007年9月,一只代号为“E7”的雌性斑尾塍鹬震惊世人:用了8.2天的时间,不吃不喝不睡觉,连续不停地飞了11587公里,斜跨太平洋,从美国阿拉斯加直飞到了新西兰,创造了鸟类不间断飞行的最长纪录。
“E7”的飞行线路图 ©globalflywaynetwork
新西兰梅西大学的菲尔·巴特雷说:“这展示了鸟类惊人的一面。我们原以为鸟类直接飞越太平洋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说,依据目前研究所知,能飞越太平洋的,除了飞机,还有它。
迁徙的秘密
食色性也,人如此,鸟亦然。斑尾塍鹬是一种中等体型的水鸟,栖息在沼泽湿地及水域周围的湿草甸,主要以泥滩上的虾、蟹、蚌、螺、鱼和昆虫。
斑尾塍鹬©秦皇岛市观(爱)鸟协会
尽管斑尾塍鹬拥有高超的飞行技术和极强的耐力,但不是每一只都能完成上万公里的迁徙征程,掉落海里葬身鱼腹的也不在少数。用生命去飞行,它们为了什么?
答案是食物和爱情。
当阿拉斯加被冰雪覆盖,它们需要南迁至新西兰,那里正是夏天,食物充足。等换过羽毛,修整完毕,南半球吹来了寒风,它们也在此时启程,返回自己的出生地——阿拉斯加,并在那里寻找自己的配偶,繁衍下一代生命。
事实上,为了要给即将到来的繁殖季节储备能量,“E7”选择不同的路线。它沿着东亚的海岸一路北上,在鸭绿江口停留。这条路线上有着它可以驻足的滩涂湿地,能够让它在需要的时候停下来补充能量。
37天后,“E7”于5月1日早6时,向东北开始它下一段的迁徙。它合理利于风向飞越了阿留申群岛,经过了6459公里的飞行,在阿拉斯加半岛的尼尔森礁湖着陆。
追随鸟儿的飞行
我们是如何得知“E7”的飞行历程的?这归功于一个小小的设备。
2007年2月6日,科学家在新西兰的米兰达港捕捉到“E7”,在其皮下植入了一个小型卫星跟踪装置。正是由于这个装置,才让我们了解了它非凡的旅程。“E7”成为了头几批试验者,帮助人们深入了解鸟类迁徙的行为特点。
由于卫星跟踪发射器电池耗尽,我们已与“E7”失联。但毫无疑问,这一试验具有开创性,鸟类保护有了更加精准的数据支撑。
对迁徙的候鸟而言,繁殖地和越冬地常常相距甚远,其间会有若干中途停歇地为鸟类提供能量补给,通过卫星追踪,我们将知道这些鸟类在全球尺度上的迁徙路线,也将明确它们重要的迁徙停歇点,获得大量科学数据,而基于整个迁徙路线的保护才能提高保护成效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张正旺教授课题组,多年来一直坚持鸟类生态学研究,是阿拉善SEE“任鸟飞”项目的重要合作伙伴。2017年,在阿拉善SEE基金会华北任鸟飞项目的支持下,张正旺老师和学生成功地对7只黑尾塍鹬进行了卫星追踪。
这些鸟儿中,最快飞行速度达127.8公里/小时,最高飞行高度达4842米。它们的迁徙路线将为黑尾塍鹬的研究提供数据积累。
让保护更科学
第四次全球水鸟统计显示,约一半的水鸟物种正在减少:900种水鸟中的44%的数量都在减少,34%保持平稳,17%有所上涨。报告将其主要原因归结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及气候变化的影响,而滨海湿地的丧失是迁徙水鸟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之一。
以我国为例,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重要驿站的黄海(含渤海)生态区,每年北迁的鸻鹬类数量超过200万只。但由于人类对滩涂的围垦,自1990年以来,黄海生态区已丧失了40%的潮间带区域,以此作为迁徙中停地的9种鸻鹬类(10个种和亚种)数量减少了 65%,而未利用此区域的其他鸻鹬类物种却未受到影响。
我们迫切需要对重点保护区域以及重点保护鸟类进行抢救性保护。
现在,迁徙的鸟儿又将飞到它们熟悉的地方,张正旺老师课题组计划在渤海湾找到30只反嘴鹬、30只黑尾塍鹬、30只斑尾塍鹬,并给它们安装卫星追踪器——这将是非常珍贵的科学资料,也将为鸟类保护提供强有力支持。
我也说两句 |
![]() 扶余湿地前来问好!www.fydjbsd.cn 请多多关注扶余湿地www.fydjbsd.cn |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