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豆”的境缘情结
媒体:原创 作者:老黑
专业号:老黑
2009/1/17 16:40:39
我和豆有着不了的境缘情结。
第一次认识她是从豆芽开始的,那是在刚记事时的“三年困难时期”,当饿的近乎发晕的子夜时分,妈妈把偷着(全体社员都吃大食堂,不允许私自起火做饭)把煮熟的野豆芽,用一个不知从哪儿找来的破碗盛着端到了我们面前,虽然我们不能吃饱,但却是那时我们姊妹几个最幸福的事,当我们当着泪流满面的妈妈吃下长长的又嫩又白又胖的豆芽时,心里就别提有多舒服了。现在想起来妈妈在当时那种环境条件下,不知冒了多大的风险,吃了多少苦和累,才让我们吃到了耐饥又有营养的野豆芽,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待到我再大一点的时候,虽然生产队的粮食分到家里自己做饭吃,但由于“一大二公队为基础”的管理机制,以及由政府统一安排的“三农”经营模式和当时科技含量较低生产水平,单位产量上不去,口粮分的少,很多家庭粮食都不够吃,特别是家中孩子多没劳力挣工分少又不是经济来源户(家里有人在城里挣工资的叫经济来源户)的家庭,生活就更困难了,树叶野菜半年粮就是那时我们这些家庭的真实写照。“半大小子,吃死老子”的话,就是我老爸那时的口头禅,经常挂在嘴上。因此在春季青黄不接的时候,野生豆芽还是我们的好食物。要说也真怪,那时我们不管是给自己家里的牛羊割草,或是给生产队的牲口割草挣分,或是割草沤肥,从来都不割野豆秧,也不知谁给谁说的,一见到大片的野豆秧就避开。所以在我们哪儿的沼泽地里,老远看到一片茂盛的绿色,不用问,到跟前一看准是被野豆秧攀缠在一起的植物。
别看我们哪儿有很多的沼泽地,但岭上的地大多都是人种天收,如若天在播种季节少雨,连种都很困难,这种时候豆就成了热门作物。我们那里人常说的“能豆”,就是指土壤含水量低的使所有农作物都难以发芽生长时,豆类作物就能正常生长,且由于其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可以肥土,产量也常常令人满意,所以大家都非常喜欢种豆类作物。我们哪儿的人种的豆类作物种类非常多,作为粮食用的有:黑豆、黄豆、绿豆、虹豆、小豆、扁豆、豌豆等,红、黑、绿、白、黄等艳色都有。作为蔬菜用的有:四季豆、线豆角等,是生产队菜地和各家自留地里常种的时令蔬菜。她们都是继承野大豆的优秀基因,经过我们的先人培育出来的。
豆类作物以其特殊的适应能力和再造能力,改造土壤为其它作物提供生存便利,为我们提供食物,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着区域气候,支撑着生态循环。
古人利用豆类作物教育人的事例也非常生动。“煮豆燃豆萁,豆在釡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七步诗,作者的本意是在教人宽以待人,和睦相处。为何这首诗流传至今亦然叫人百读不厌,就是因为她是一面做人的镜子,以物比情栩栩如生,让人以理反思举止规范。“豆”也因此名扬海外。
后来文化大革命结束,一不小心我居然考进了专业院校,学的也是有关植物培育管理的专业,毕业分配居然是朔黄河而上二百公里的一个小城市,干的居然是有关生态保护的工作,居然是在野大豆生存区域内工作,虽然一直再没有品尝过盘中的野生豆芽美味,却依然在梦中多次为野豆芽的美味惊呼而醒,常摸着被口水浸湿的枕巾叹息。
再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环境渐不如从前,湿地和有关生态资源急剧萎缩,国家关注生态,政府成立黄河湿地自然界保护区,我居然又被调来从事这项工作,因此从更深层次理解了“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人们生存离不开地球之肾这个浅显的道理。但也常常为湿地萎缩,野大豆及其生境频危感到揪心,不单单是为有机会满足我的口福,隐隐觉得还有更深层次的耽忧。野大豆及其生境面积的减少,势必会影响土壤改良,相依植物的生存,游离氮的固定,以她的种子及根茎叶为食的动物的生存,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繁荣,湿地功能的发挥,良种基因的改良等等,还有良性生态循环的维持,还有人类的生存......等等。我不敢往下想了。
那一天,我重新朗读“煮豆燃豆萁,豆在釡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觉得心中五味俱沉,好象不全是先前的感觉,蒙蒙懂懂中觉得有点人与自然在其中了。好象我和“豆”的境缘情结象是和所有人都有关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