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苏州学习考察报告(郭景奎于2006年10月8日)

媒体:原创  作者:老班长
专业号:老班长
2009/4/6 10:04:2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速猛发展,日新月异,已经在全国形成了四大的经济圈。一是环珠三角洲经济圈;二是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三是环京、津、唐经济圈;四是环渤海湾经济圈,在这四大经济圈当中,以苏州经济发展的最为强劲,并以“苏南模式”闻名全国。今年,延边林业第二批青年干部培训班,按照管局组织部、州委党校的安排,我和局里的4位同志有机会到苏州党校进行学习考察,感到很荣幸,在苏州通过历时十余天的实地学习考察,对苏州经济发展有了一个基本了解,感触很深,收获很大。我们延边地区经济与苏州地区的经济差距太大了,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今天,根据党委的安排,下面我就把出去学习考察的观感向领导汇报一下。
一、透析苏州经济
近几年,苏州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下面这组数据就足以说明。
——引进外资位居全国第一。2005年新增注册外资153亿美元,到目前累计引进外资630多亿美元,占中国改革开放累计引进外资的百分之十,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已有107家落户苏州。
——工业总产值位居全国第二。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元,达到1.2万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990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8%和 27.5%。
——进出口总额位居全国第三。2005年全市进出口总额1405.89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727 .7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6.2%和43.3%。
——地区生产总值(GDP)位居全国第四。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26亿元(比吉林省高出412亿,是延边州的18.6倍),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了15.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66766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超过8000美元。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
——财政收入位居全国第六。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316.78亿元(是延边州的9倍),比上年增长26.4%。
其他几项社会类指标在全国也是遥遥领先。
苏州经济快速发展,专家学者很难在理论上定性,但是每个人都会对比,2004年中央电视台选择苏州这个城市召开第二届世界遗产大会,本年度苏州荣获了大奖。当时与会的评委用两句最经典的语言概括了苏州。第一句是:苏州人用古典园林的技巧构筑了现代经济的版图。(古典园林苏州比较多,世界遗产有九个名园,其中苏州就有四个,这说明苏州的古典园林比较精致,比较细腻);第二句是:苏州人用双面刺绣的绝活实现了东、西方文明的对接。苏州双面绣易形、易物,惟妙惟肖,精美绝伦,文化底蕴比较深,也有人借用这两句经典语言更加浪漫地描绘苏州:一座东方水城,让世界读懂了2500年;一座现代的工业园,用十年时间磨砺出一把超越传统的利剑,苏州用古典园林的技巧,布局出现代经济的版图;苏州用双面刺绣的绝活,实现了东西方文明的对接。
 
苏州经济发展得为什么这么快,通过学习考察,我想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主要是“依托了三种优势,历经了四个阶段,呈现了五个亮点、彰显了一个特色”。
(一)依托三种优势
1、依托区位优势
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距上海仅90公里,是上海的后花园,长三角的副中心。全市下辖五个县级市,有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吴江。全市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50平方公里。2005年全市人口607.31万人,其中市区225.11万人,(不算常住人口400万人)
2、依托人文优势
苏州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已有4000年,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苏州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目前仍坐落在春秋时代的位置上,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史迹名园”的独特风貌。
全市现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539处,其中国家级15处、省级101处。保存完好的古典园林60余处,其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等9座园林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虎丘、盘门、石湖、灵岩、天平、虞山等处,都是著名风景名胜。太湖绝大部分景点、景区分布在苏州境内。昆山周庄、吴江同里、吴中用直、木渎和太仓沙溪等千年古镇,充满江南水乡风情。(木渎是清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必去的地方)。1998年,苏州被评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这些文化遗产都成了今天苏州人的宝贵财富,2005年全市接待境外游客156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6.39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36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00亿元。)
悠久的历史,孕育出独具魅力的吴文化。千百年来,苏州人文荟萃。在古代产生了以孙武、范仲淹、沈括、唐寅、顾炎武、蒯祥等为代表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名清两代共有126名状元,苏州出了26个;当代各个领域涌现了一大批杰出人物。中科院、中国工程院共有1300多名院士,其中苏州就占了76个,世界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有5名,其中3名与苏州有联系,杨正宁就是从苏州中学走出去的。(这些也是今天苏州人宝贵的人力资源和精神财富)。
苏州的绘画、书法、篆刻流派纷呈,各有千秋;戏曲、医学、建筑自成流派,独树一帜。苏州的刺绣、桃花坞木刻年画等工艺品闻名中外。
吴文化的特点:
一是水文化。有人说苏州文化就是水文化,小桥流水人家,水一样的环境,水一样的性格。说话柔和,戏曲评弹柔情似水,无能软语,以柔克刚,打仗也跟人商量,(宁听苏州人吵架,不听东北人骂人)。
二是精细,做事认真、务实。苏州园林精巧别致,苏州刺绣享誉中外,双面绣易形、易物,巧夺天工,美纶美幻,把蚕丝劈成36份,头发丝的三十六分之一。(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惊叹双面绣艺术的故事)。
三是灵活,不死板。有历史,没有传统,传统束缚影响较少,包容性强,经济也是这样,追求个性,不搞一刀切。(计划经济时期,60年代华西村就已经开始搞村办工业,经济发展后进行反哺农业,原始资本积累提前了二三十年。)
四是崇文不崇武。有千年之痛。2500年前春秋时代,吴王夫差,爱美人不爱江山(西施的故事),至今苏州人还怕浙江诸暨女人,(谈虎色变)。苏州人顺势而为,不吃亏,日本人侵略他投降,国民党占领他当模范,共产党领导他是先进。
3、依托经济优势
苏州地处温带,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市地势低平,陆地面积占总面积的55%,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42%,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3%,土地肥沃,水网密布,各种湖泊300多个,河流3000多条。京杭大运河贯通市区。主要农作物是水稻、麦子、油菜、棉花、桑蚕、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银鱼、阳澄湖大闸蟹等。苏州自古以来就十分富庶安康(明清两代每年朝贡占全国的一半),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民间手工业十分发达。
(二)苏州经济快速发展历经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抓住80年代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机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动了苏州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张。改革开放之前,苏州人多地少,资源匮乏,人均耕地只有8—9分,人均收入不足300元,农村剩余劳动力哪里去,钱从哪里来一直困扰着当地经济。改革开放以后,苏州积极响应中央关于大力发展农村乡镇企业的五号文件精神,立足本地实际,选择了一条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人文优势,经济优势,在家庭手工业基础上,大力发展乡镇经济的道路。当时政府让农民树立了一个“无工不富”的理念。农民把相对较好的文化素质、灵巧的手工业技术展示出来,把别人的资源拿过来,通过技术来加工,做成产品再销售出去,这样就走上了一条利用资源加工求发展的道路。80年代这条路子紧贴苏州地区实际,在苏州乡镇很快形成了“户户冒烟、家家办厂”的景象。一举推进了苏州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讲,苏州地区的农村经济也开辟了中国农村工业化发展的先河。同时也把苏州地区以农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迅速地转到以工业化为主体上来,而且转化的非常快。到87年,苏州乡镇企业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了苏州经济的一半。也就是说从80年到87年,乡镇企业已经[从无到有]占到了苏州企业的三分之二。当时尽管是粗放型的,但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所以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苏州的工业经济已经成为苏州经济的主体,真正实现了从农村包围城市。那个时期苏州乡镇企业的负责人也是乡镇政府的负责人,手中的权利比较大,他们都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儿子、孙子来呵护,企业出现各种困难的时候,甚至没钱的时候,他们都会出去借。这种特殊的条件成就了一些企业,也导致一些企业失败了。突出的问题是没有搞好环境保护。当企业逐步进入良性循环以后,企业和政府之间的职能也逐渐发生了改变,政府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开始注重环境保护,从此把苏州经济发展的理念和实践引导到“不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道路上来,到后来,又提出了“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
——第二个阶段:抓住90年代对外开放的机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升了苏州经济的运行质量。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苏州大量依靠消耗生产要素的企业已经走到了尽头,开始的头两年,姓资、姓社的问题在社会广泛兴起,苏州人感到十分困惑,经济发展也非常缓慢,真正的发展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之后,中央投入450个亿,做出了开放上海、开发浦东的决定,伴随特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极速向附近沿海城市扩充。苏州紧紧抓住这一良好发展机遇,充分利用苏州是上海后花园、长三角副中心的独特优势,在开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渤海湾经济带的过程中,快速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布局。响亮地提出了苏州要转轨,如何去经营,到什么地方去经营的理念,也就是要进行新的抉择,力求把资源和资产扩展到不同的地域。这一时期的发展措施主要以政府行政手段推动为主,政府先确定计划,再落实任务,强势推动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如一名乡镇领导,今年你招商引资的数额有多少,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规模,要有哪些突破,任务落实后问干部能不能干,不能干就换人,就这样,92年至96年苏州的外型经济迅速崛起,一鼓作气,发展到4000多家,40%的企业已转变成三资企业,并不断向外扩张,乃至扩展到东北,在北方占据一席之地。目前,苏州共有外资企业近2万家,一年的出口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0%,占地方财政收入的25%。每年新增加的投资50%来自于外资,外向型经济总量已占据江苏省外向型经济的60%,在全国一直排名第三位。这说明苏州的外向型经济是高水平的,它的最大作用是提升了苏州经济的运行质量,把苏州经济推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第三个阶段:新世纪抓住发展民本经济的机遇,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促进了区域经济在固有的基础上有所增强。进入新世纪以后,苏州的外向型经济在全国已经遥遥领先,但主体经济还主要是靠外资来支撑,当时全市引进外资已达300多亿美元,有外资企业2000多家,当时虽然经济总量很大,但是经济成分不够合理,主要是本土经济明显不足,民本经济如何发展,苏州市政府不断探索,经过举一反三,还是在温州改革国企,发展民本经济上找到了答案,巧妙地借鉴了温州市一些好的做法,苏州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迅速调整了经济结构。一是将具备的条件的集体企业改造成了规范运作的股份制公司。目前全市有15家境内上市公司。二是将国有企业进行改制,改制过程中融注一些优惠政策,2000年苏州90%以上的国有企业改制完毕。由此带动了民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到去年底,全市累计开办个体工商户23.1万户,私营企业9.4万家,分别比“九五”时期末增加了8.2万户和6.4万家,民本经济累计注册资本1780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了7.5倍。对全市主要经济指标贡献率均在三分之一左右。
——第四个阶段:是以人为本,追求和谐,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党的十六大以后,苏州用科学发展统领全局,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发展速度更是突飞猛进。到去年底,引进外资全国第一;工业总产值全国第二;进出口总额全国第三;地区生产总值(GDP)全国第四;地方财政收入全国第六(这里指的是地税这一块),集体财政收入快的惊人,1000亿到2000亿用了6年时间,而2000亿到4000亿却只用了三年时间,其中一半上缴国库,剩下的拿出三分之二投资到企业,2005年投资办企业的总金额近2000亿,生产性投资居全国第四位,苏州这方面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和其他地区比有所不同,上海有世博会项目,北京有奥运会项目,苏州不具备这些条件。2001年到2002年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是用投资拉动内需,而苏州是用出口来拉动的,苏州出口项目占40%,而固定资金的投入却很少。
(三)呈现五个亮点
一是外向型经济与民营经济比翼齐飞。很长一段时期,苏州的外向型经济比较发达,民营经济的比重很小。为此,“十五”期间全面实施民营经济发展计划。到去年底,全市开办个体工商户23.1万户,私营企业9.4万家,分别比“九五”期末增加8.2万户和6.4万家,个私经济累计注册资本1780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7.5倍,对全市主要经济指标的贡献份额均在1/3左右;自主创新步伐加快,全市有中国驰名商标15件,中国名牌29个,2005年全市新增注册外资`实际到帐外资[验资]和进出口总额三项指标分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一`第二第三位,世界500强有101家在苏州投资兴办企业,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300亿美元。
二是农村与城市统筹发展。目前,苏州已经形成了5个县级市与中心城市“六大板块”各展所长、协调发展的格局。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巩固,5个县级市全部进入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中国百强县排名前列”,在全国地级市中独占鳌头(全国百强县第一是昆山,第四是张家港,第六是常熟,第十是太仓,第十一是吴江);全市有81个乡镇列入“全国1000个综合发展水平较高的小城镇”,列全国地级市首位。
三是经济与人口、环境、资源相对和谐。苏州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可持续发展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先后成为全国首批建成的国家卫生城市群、国家环境模范城市群和全国生态示范区的地区之一,其中张家港等5个县级市和吴中区已成为全国生态示范区。
四是经济建设与各项社会事业相映成辉。2005年苏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达8000美元,达到世界银行划定的中上等收入国家或地区标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均达到95%以上,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超过8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基础设施高速公路总里程达432公里。
五是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去年,苏州市被评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张家港作为唯一县级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并高居榜首;太仓、昆山、常熟、张家港先后被授予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市)称号。苏州被列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城市,全市建成7个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13个省级“特色文化之乡”。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创造并实践的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三大法宝”得到进一步弘扬,成为苏州率先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动力。
(四)彰显一个特色
协调是苏州发展的最大特色,苏州致力于第三`四产业间和城乡间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了人与环境、历史与现实、民族化与国际化、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协调统一。一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协调;二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调;三`四产业之间的协调;四是对内合作和对外开发的协调;五是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的协调;六是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协调;七是发展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八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多数人富起来的协调;九是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协调;十是城乡之间的协调。有心人总结说:“改革开放看深圳;全民创业看温州;城市建设看大连;协调发展看苏州。”协调是灵魂,协调是经验。
二、透过典范看苏州
(一)开放型经济的示范窗口——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最大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园区投资200个亿,中方资金占60%,新方占40%,建设10年,目前,园区已由初期规划的70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288平方公里)。自1994年5月实施启动以来,在中新两国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合作双方积极优化投资环境,努力增创发展优势,不断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探索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和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子,生动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成为苏州、江苏乃至全国对外开放的示范与窗口。
在苏州,人们习惯于把具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称之为“老苏州”,而把坐落于金鸡湖畔的苏州工业园区称之为“洋苏州”。“老苏州”与“洋苏州”仅东环路之隔,却在咫尺之间,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老苏州”因“洋苏州”而变得更加富有韵味,“洋苏州”也因“老苏州”而更加魅力无穷。
——十年再造一个新苏州。无论是对全国开发区建设而言,还是从省市开发开放来讲,苏州工业园区都属于毫无疑问的后来者,(苏州有16个顶级开发区,其中有5个是国家级的)。然而,园区的开发建设者快字当头、好字优先,又快又好地推进开发建设,实现了后来者居上的跨越发展。区域经济以年均4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2003年底全区经济总量就达到了开发之初的苏州全市水平,相当于十年再造一个新苏州。2005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0亿元,比开发之初增长了50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0.5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90.2亿元),同口径增长了100多倍;进出口规模从几百万美元增加到402亿美元,其中出口192亿美元;城镇职工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超2.8万元和1万元,增长了5倍;26万户藉人口,人均GDP2.8万美元,相当于苏州市平均水平的4倍、江苏省的9倍。目前,全区投资上亿美元项目超过60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6个,中新合作区内项目平均投资额超3000万美元,53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了85个项目。以半导体产业为例,园区通过引进和舰科技、英飞凌科技、飞利浦半导体、快敏捷半导体等4家投资上十亿美元的特大项目,吸引了近70家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及其配套企业进区发展,半导体项目单位投资强度达每平方公里48亿美元。目前,园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封装测试基地(销售规模占全国的1/4和排名前三位的芯片制造基地。
——生产、生活与生态并重。苏州工业园区不仅是投资者的乐园、居者的天堂,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社会齐头并进的典范。十一年间,园区集聚了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国际科技园、独墅湖高教区、国际博览中心等一批功能载体,建设了现代化新城区、中央商务区等城市设施,丰富了商业、文化、旅游、体育、卫生等各类社会服务功能,(园区功能齐全,建设布局合理,完全采用新加坡模式,身临其境,仿佛到了国外)不仅成功引进合同外资23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00亿美元,注册内资724亿元,而且累计上交中央和省市各类税收25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超过30万个。同时,园区以占苏州市4%左右的土地、人口和7%的工业用电量,创造了全市15%左右的GDP,每万元GDP耗水5.9吨、耗能0.22吨标准煤,每度电产生GDP25元、工业产值90元,达到了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初步走出了一条高产出、低能耗、无污染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
——城乡社会协调并进。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强调“以人为本”,坚持富民与强区相结合,让每一位投资者有赢利,使每个老百姓得实惠,大家共享开发建设实际成果。全区近2000家外资企业、上万家内资企业,一般投资三年左右即可实现赢利,投资规模上亿美元的外资工业企业年均赢利超过4000万元。同时,通过加快城乡一体化和社会财富再分配,有效改善广大群众生活质量。截止到2005年底,全区城市化率达92%,城镇登记失业率仅2.3%,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41.7平方米和61.4平方米,百户家庭拥有电话377部、电脑116台,恩格尔系数仅28.7%,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均远高于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要求。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样板——昆山
昆山,东靠上海,西邻苏州,是江苏省的东大门。1989年撤县设市,市域面积927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65万,下辖10个镇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昆山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教育家朱柏庐、散文家归有光、“电脑大王”王安都是昆山人。这里是“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千年古镇周庄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享誉海内外。昆山物产丰饶,盛产驰名中外的阳澄湖清水大闸蟹,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美称。(大闸蟹闻名中外,每支都用电脑作防伪标记,在日本每支卖1000元,在台湾卖500元,这个季节已经开始上市,国家严格控制价格,防止压价竞争,损害经济利益)
昆山,是江苏发展的一个缩影,是率先发展的一个典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样板。(全市外企每亩地平均投资达47万美元,有台资企业5000多家,世界20%的IT产业集聚在这里,世界每生产10台笔记本电脑就有8台是这里生产的)
2003年,全国“两会”刚刚结束,省委书记李源潮就带着党中央对江苏“两个率先”的嘱托,明确要求“昆山要争当全省‘两个率先’的排头兵”。
三年来,昆山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两个率先”作为昆山发展的总定位、奋斗前进的总目标和各项工作的总要求,带领全市干部群众走在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列,以实现“第一个率先”的实绩,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近年来,在这片92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昆山人续写着新的业绩;三年来,昆山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财政收入翻一番半,进出口总额翻两番。每天,这里引进的境外投资超过1000万美元,实现的出口额超过3000万美元,创造的财政收入近3000万元,完成的GDP近2亿元。2005年,全市完成GDP730亿元,比上年增长24.1%;财政收入116.8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1.6亿元,分别增长36.1%和36.5%;进出口总额332.2亿美元,增长4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0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519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0%和11.3%。在最近公布的“中国经济最发达的10强县(市)”中,昆山跃居榜首,成为名副其实的华夏第一县。2004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到昆山视察之后说:“都像昆山,小康社会就实现了”。
昆山的成长壮大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昆山以占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万分之五的人口,吸聚了占全国千分之二十三的到帐外资,实现了占全国千分之二十的进出口总额,创造了占全国千分之四的GDP。
对照江苏制定的全面小康指标体系,到2005年底,四大类18项25条指标,昆山将全部达标。人均GDP、城镇居民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这三项核心指标将全面超过,分别达到13500美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也达到6500美元)、16600元和8450元。
三年来,昆山以其创造性实践诠释着全面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和实现路径,以其独有的昆山模式,展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动景象:
——在发展动力上,由依靠外资带动为主向内资外资“双轮驱动”转变。三年来,昆山在保持每年新增注册外资超25亿美元、到帐外资超12亿美元的同时,民资也保持近100亿元的强劲投入,外资、民资比翼齐飞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在产业结构上,由以制造业为主向制造业与服务业并举转变。产业升级加速推进,逐步实现由产业低端向产业高端、由工业为主向二三产业协同发展转变。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昆山的第一大产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8%,占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的1/6。昆山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IT产业基地之一。同时,服务业呈加快发展态势,与制造业一道已成为推动昆山在更高层次上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空间布局上,由分散布局向集中布局转变。产业加快向园区集中,人口加快向城镇集中,居住加快向社区集中。城市建成区面积已扩大到55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提高到63.8%,园区已集聚全市90%的工业产值,73个农民集中居住区正在规划建设,产业和城乡空间布局正由散乱走向集中。
——在社会阶层结构上,由“宝塔型”向“橄榄型”转变。全市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口已占绝大多数,22万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种植业的已不到1万人。社会中间群体日益扩大,到2005年底,全市人均收入超过8000元的将占到65%,低于2000元的仅占1.1%。社会阶层结构的合理演变,为社会稳定和谐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上,由注重经济增长向三个文明协调共进转变。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共进。党群、干群关系密切,劳资关系比较融洽,新老昆山人相互融合,社会平稳安定。刑事案件发案率和群众上访率大幅下降,社会治安满意率超过90%。基层民主建设得到加强,城乡居民自治率接近100%,(经济发展了地区出干部,近年来昆山出了三个副省长)
(三)负重奋进  敢于争先的——张家港
张家港市位于长江和沿海两大经济带交汇处,是长江南岸一座新兴的港口工业城市。原名沙洲县,1962年撤县建市,以境内天然良港——张家港而命名。全市总面积999平方公里,在“一城四片区”框架下辖8个镇1个管理区,181个行政村,户籍人口88万,(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典型当之无愧……)
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弘扬“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积极创新发展思路,努力破解发展难题,协调推进三个文明建设,经济建设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5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全口径财政收入108.38亿元,增长21.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8.38亿元,增长35.4%。去年在张家港这块土地上,上交国家各项税收
超过177亿元,其中海关关税及代征税117亿元。对照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4大类18项25个指标体系,张家港市已全面达标,成为江苏率先实现小康达标的六个县市之一。
经过多年的发展,张家港市经济社会发展初步形成了四个特色:
一是确立了“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工业经济是张家港的主导性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4 .3%,基本形成了规模经济、民营经济和外向经济“三足鼎立”的混合型经济发展新格局。——规模经济支撑明显。2005年,全市销售超千万元工业企业达830家,销售超亿元的企业152家,其中沙钢集团销售收入突破400亿元,永钢集团、华芳集团、国泰集团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一批企业营业收入在40亿元左右。十大企业集团和50家骨干企业销售收入、利税、利润总额分别占全市的69%、67%和72%。——民营经济加速崛起。2005年,全市新批私营企业2110家、个体工商户7263户,新增个私经济注册资本45.9亿元;到目前为止,已累计批办私营企业14394家,个体户28366户,个私企业注册资本达227亿元。——外向经济蓬勃发展。全市累计吸引外资企业超过1300家,注册外资突破60亿美元,到帐外资突破40亿美元。美国陶氏、杜邦、雪佛龙、菲利普斯,韩国POSCO,日本三菱、伊藤忠、旭化成、德国博泽、瓦克,法国罗地亚、霞日等近50家跨国大公司落户港城,其中列入世界500强的有18家。
二是提升了“区港联动”的先发优势。张家港抢抓省委、省政府实施沿江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以港口为依托,园区为载体,加快“以港兴市”步伐。港口开发建设量质并举。目前,已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50个,开通了欧、美、加及东南亚等18条国际集装箱航线。张家港口岸已成为全国木材、钢材、粮油、化工品等货物的重要中转港和长三角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2005年,张家港口岸完成货物吞吐量8358万吨,集装箱运量37.7万标箱。区港联动效应不断放大。张家港依托沿江“两区两园”(张家港保税区、省级开发区、扬子江化学工业园、扬子江冶金工业园)载体优势,吸引了一大批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性强的龙头型企业和旗舰型项目落户。尤其是保税物流园区顺利通过封关验收并正式运作后,政策优势日益凸现,已进驻物流企业44家,总投资28亿元,进出口区货运量和海关税收均居全国保税物流园区之首。2005年,全市实现物流业务总收入55亿元,增长48.6%,(未来3-5年,张家港将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具备较强集聚力的区域物流基地)
三是形成了“城乡统筹”的发展特色。张家港在加快城市现代化的同时,建立完善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努力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对接。现代城市框架逐步拉开。通过连续三次的行政区划调整,全市城镇数从原来的26个减至目前的8个,行政村从436减至181个,并引入国际先进理念,对市、镇实施统一规划,形成了规划有序、各具特色的“一城四片区”市域城镇体系。我们把文化理念和精品理念贯穿于城市开发建设的全过程,每年投入百亿元城建资金,强化新城开发,推进老城改造,提升了城市建设品位。张家港大力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建设,未来10-15年将形成620个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富民工程深入实施。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750元,分别增长12.5%和10.3%;社会保障基本全覆盖,城镇职工参保率98.5%,农民参保率99%,老年农(居)民享受养老补贴覆盖率99.2%,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8.5%。城乡环境生态优美。成为首批国
家生态市,实现全国环境优美镇“一片绿”;顺利通过了国家卫生城市复查,成为全国首家实现卫生镇村创建“满堂红”的县市。全市绿化覆盖率达42.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6平方米,成功进入“国际花园城市”行列。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在全省率先实施村校教育基本现代化工程,以总分第一的成绩通过了江苏省“十五”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示范市考核,成为全国第一个加入世界卫生组织(WHO)健康城市联盟的县级城市。
四是丰富了“文明和谐”的城市内涵。张家港始终坚持抓经济提速增效与创建育人有机结合,不断赋予张家港精神新的内涵,协调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张家港精神发扬光大。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各方面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张家港人把张家港精神突出体现在“拼搏、奋进”上,抢抓机遇,奋力超越,实现了张家港的大变化、大发展;90年代中后期,在工业化、城市化的潮流面前,张家港人把张家港精神突出体现在“务实、创新”上,遵循规律,克难求进,实现了张家港的大力开发、大进步;新的世纪,经济社会进入全面转型阶段,张家港人把科学发展观融入张家港精神,突出体现在“统筹、协调”上,讲求质量,协调发展,促进了张家港的大开放、大提高。——文明创建喜结硕果。张家港以“五句话”(以经济为中心,以卫生为基础,以文化为内涵,以育人为根本,以服务人民为宗旨)创建思路为基础,着力营造“文明社区建设城乡一体、诚信体系建设整体推进、文明行业建设全面覆盖”的“三位一体”特色,开辟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新途径。去年,张家港高标准通过了“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市)。
今年以来,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主要以经济指标继续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市实现全口径财政收63.99亿元,增长18.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7.8亿元,增长22.3%;完成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101亿元,增长24.1%;注册外资7.87亿美元,到帐外资2.78亿美元。
(区域经济发展,必须有规模经济作支撑,张家港有规模超3000万元的企业830多家,拥有十大企业集团,规模经济擎起了地方经济的半边天……,这里向大家介绍几个大企业集团)
江苏沙钢集团是1975年靠45万元自筹资金创办起来的一家钢铁企业,目前拥有总资产350亿元,占地10平方公里,职工近1万人,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电炉钢和优特钢材生产基地、江苏省重点企业集团、国家特大型工业企业,在全国500强中名列第75位,在全国民企500强中名列第2位。国际著名的钢铁市场和企业调查分析机构WSD对全世界最有竞争力的23家钢铁企业排序,沙钢集团名列第14位。公司目前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炉15座;具有国际先进工艺装备水平的生产线14条,具有年产铁1300万吨、钢1500万吨、材1500万吨、不锈钢板40万吨、镀锌钢板15万吨的生产能力。2005年,沙钢集团销售收入达到405亿元。
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名列全国500强第206位,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第97位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拥有80亿元总资产,年炼钢、轧钢能力500万吨,2005年年销售收入130亿元。主导产品热轧线材以及圆钉等,先后获得“江苏省重点保护产品”、“国家免检产品”、“冶金产品实物质量金杯奖”和“中国名牌产品”等称号,相继被用于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浙江秦山核电站、江阴长江大桥等国家和地方重点工程,并远销美国、意大利、日本等10多个国家,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华芳集团是一家以纺织为主业的股份制企业,拥有总资产80多亿元,员工35000余人。集团下辖棉纺、针织、色织、印染、毛纺织、服装等6大产业公司以及纺织品销售公司、进出口公司、棉业公司、热电公司、房地产公司、五星级华芳金陵国际酒店等。目前形成了棉纺纱锭200万锭(含气流纺5万头)、进口织机2000多台的大规模生产能力,2005年生产各类棉纱40万吨、各类棉织布超亿米、呢绒2600万米、服装300万件。营业收入200亿元,自营出口2.5亿美元。
三、从苏州社会现象中透析苏州人的工作、生活理念
应该说,苏州经济快速发展有其固有的先决条件,但“苏南经济模式”是人创造出来的,不同的地域存在着不同的社会现象,而这种现象又折射出苏州人工作、生活理念与众不同。
1、苏州人有一种强烈的创新、创业、创造精神。苏州新工业园区是抢出来。张家港国家级保税区是争出来的。昆山国家级开发区是干出来的。
2、苏州人有一种求真务实,凝心聚力搞建设,奋发有为促发展的劲头。苏州人开短会,说短话,少说多做。一个党代会半天就开完,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干上,政府不断地为下面出课题,让基层找答案,政府抓政府该办的事、大事、难事,经济发展中最难解决的事。政府领导春节深入乡镇给基层干部拜年,征求基层意见,商讨发展大计,政府公务员愿意到基层乡镇去,苏州人把行政管理上划看做是一种束缚。
3、苏州睿智,顺势而为,苏州干部最大的本领是研究政策,把握政策,理解国家政策有很多的悟性,遇到国家政策调控时,掌握信息,顺势不对着干,停车不熄火,调控过后,加速马力快发展。
4、苏州人有一种精巧于土地运营扩充资本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5、苏州人有一种团结、和谐、向上的高尚品质,发展比着干,工作不拆台,干部提拨不搞小动作,你强、我强,大家强,你好,我好,大家好,谁上去都有机会。
6、苏州人有一种亲商、富商的浓重情节。苏州人坚守发展是硬道理,不管东南西北,抓住发展不放松,只要有利于发展就想方设法造条件,最大限度提供便利,在同日商合作过程中,不受国内政治波动的影响,千方百计为日商提供安全保障和良好的经营环境,(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有日资企业2000多家,政府在市区专门开辟了日本商业一条街,政府工商、税务、安保执法部门宽范管理,商业环境宽松。去年,日本在世界投资60亿美元,其中49亿投到了中国,而又以苏州为最多);苏州人对小型个体经营户放水养鱼,不收税;‘我们这是憋水抓鱼’,苏州姑娘找对象愿意找老板,对象不是老板不妨他爹是老板,(这就是市民的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
四、苏州经济快速发展带给我们的思索
有人根据国内不同地域经济的发展态势,以及不同地域人们的思想观念,编了一句顺口溜,说:“广东人墙上条缝能开一扇门,江浙人墙上有道门能开双扇门,安徽人墙上有道门人不敢进门,东北人墙上有道门派俩人看门”。苏州经济快速发展就是这句话的有力说明。苏州的领导讲;“不会创业的干部不能当领导,自己不会富,不能当干部。定位决定地位,思路决定出路,有作为才有地位,官不在大小,有贡献才有作为。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在市场经济,带领群众致富就是党员先进性的具体体现,家家有企业,户户是老板,家家户户有[产业]企业,就是工业化,推进工业化发展,百姓才能富起来,工业国家就是发达国家。这样才能说话有人听,走路有人跟。”
苏州经济快速发展带给我们的思索是耐人寻味的,通历史可以知兴替,比先进方能找差距。延边经济远远落后于苏州地区,虽然有历史基础、地理区位、自然条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但思想观念落后,创业氛围不足是一个重要因素,更突出的体现在创业文化的精神层面上。
一是延边属边疆偏远山区,历史上人口流动少,与外界交往相对较少,这种封闭态势使得民众难于了解和接受外界信息和先进经验,促成了人们安于现状,小富即安;思维模式化,创造性不强;目光短浅,怕担风险。
二是我们林业自然条件优越,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林地资源、矿产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所形成的以采集耕种为主的农耕文化至今没有大的改观,成为主流文化积淀沿袭下来,逐渐形成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方式,(老婆孩子热炕头),生活工作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人们的创业意识被种种满足所遮蔽。
三是长期整齐划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一切经济活动依赖国家、听命政府,使人们逐渐形成了等、靠、要、赖、懒的心理和思维定势,尤其是分配体制中的平均主义弊端,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和消解了群众的创业热情,羞于言商,耻于言利,工商精神严重不足。苏州的重文亲商`富商的理念,与我们形成鲜明的对比。
面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林业二次创业、全面加快建设小康林区进程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在全州林业率先实现小康林区社会的目标,就必须着力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在全林区大力营造创业风尚,把林区民众的全部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民创业的实践中来,把一切有利于创业的思想活跃起来,把一切有能力的人才解放出来,把一切创业的热情和冲动发挥出来。我们有团结拼搏,负重奋进、和衷共济,富有责任心,充满活力的局领导班子,有一批优秀的懂经济、会管理、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党员干部队伍,有一支乐于奉献,吃苦耐劳的,能打硬仗的职工队伍。这是我局加快发展的可靠保证。各位领导:我们要不负组织之托;不负岗位之责;不负公仆之德,必须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勇敢地承担起建设小康林区的历史重任。各单位都要从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措施,抢抓机遇,创造机遇,善于变挑战为机遇,机遇虽在,不佑虚俘之辈,困难之多,难挡实干之人,化压力为动力,顺境时趁势而上,逆境时迎难而上,不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旗帜鲜明地激励创业、鼓励探索、保护改革、宽容失败。让先进的有压力,让落后的坐不住,真正把每个干部、职工身后的火烧起来,推向背水一战、义无返顾的竞争之地。同志们:经济要腾飞,思想要先行,只有着力塑造和弘扬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核心是拼搏,就是艰苦奋斗,开创大业。]才能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才能真正体现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我们要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利观、发展观,牢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从全局、整体、长远的角度去谋划发展、思考问题、开展工作,在发展中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努力建设一个不含水分、人民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林区 。
 
阅读 3361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刘伟于2009/4/6 10:17:52写道:
老班长,你的“金口”终于说话了,妙语连珠,一看就是大手笔。继续努力,下次湿地办特邀代表就是你了!呵呵!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