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 湿地新闻 > 湿地保护 > 正文

被误读的“湿地公园”

媒体:春城晚报  作者:谭江华
专业号:翟明恬1989
2014/1/29 21:16:37

昆明人喜欢去滇池边的湿地游玩,但湿地不是湿地公园的概念却没几个人知道。

正是因为概念的混淆,一家子开车或坐公交车去湿地时,难免会带着吃的出行,而湿地又没有配套公厕,于是,一到周末尤其是大假期间,湿地乱丢垃圾,以及在稍微隐蔽处大小便,大煞湿地风景。

王芳一家最近去富善村摘草莓时,拎着一篮草莓来到西华湿地边吃边玩,就碰到了这样的尴尬。让她不解的是,甚至有人在湿地扎了帐篷住着,而在湿地寻找“方便”之处的人不止她一个。

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又恰逢春节期间,湿地又将是不出远门市民游玩的首选之地。面对环境优美的湿地,反思出游方式,正确理解湿地的生态作用,同样是大假出行的必备功课。

湿地少公厕,内急遇尴尬

去年国庆大假,并不打算带孩子远行凑热闹的王芳,决定寻着微信推荐的“湿地公园”好好亲近一番大自然。因为孩子尚小,加上有老人一起出门,王芳在背包里准备了一大堆水果,到了环湖路上的宝丰湿地。

尽管人很多,但宝丰湿地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这时,家人开始抱怨带的水果太多,背包不堪重负,索性建议大家边走边吃,以减轻负担。当大家把背包里的苹果、梨、柚一一消灭光时,内急要上厕所,却寻不到公厕的身影。

最后厕所没找到,大家准备回车里,换个有厕所的湿地玩。“我们的车子继续往前走,终于到了网友极力推荐的海东湾湿地,看着里面开满的各色花,都惊呆了。”但去湿地的路上,私家车实在太多,王芳一家好不容易停好车走到海东湾湿地后门处,却看见卖小吃的地方留下一大堆垃圾,有饭盒、塑料袋等。“海东湾湿地树木、花草无不彰显这是一个漂亮的地方,糟心的垃圾实在是有碍观光。”

王芳记得,那天是她第一次去海东湾湿地,幸好这里有厕所救了大家的急。但等着上厕所的人很多,排队就花了很长时间,而厕所旁的垃圾桶都塞满了垃圾。这时候,有人在不断地埋怨:“为什么这么大一个公园就这么少厕所,怎么能满足大家的需求呢?”

上班后,王芳与同事说起自己在湿地的遭遇,没想到大家都有类似经历。同事小李告诉王芳,他们家在寻找厕所时,发现在没有水的地方,还有人随地大小便。为什么湿地没有厕所?没有垃圾桶?造成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不久后,王芳一家见天气好,准备去高海路上的富善村摘草莓。不想摘草莓的人太多了,车子无处可停。无法,只好直接买了一篮草莓就奔闻名已久,从未去过的西华湿地而去。这里,修好的栈道也被人为破坏了一部分,只能在栈道的半路返回。还有几家人搭着帐篷在休息,有人在靠近滇池边的地方随意乱丢垃圾。王芳一家人再次因内急,找不到地方上厕所。“我本来是想偷偷地找个地方解决的,但是看着湿地景色那么美,只好赶紧往回走。”王芳有些无奈地说。

湿地被误读,并不是公园

经过几次在湿地游玩的尴尬后,王芳决定搞清楚滇池周边湿地很少建公厕、垃圾桶的真正原因。通过搜索,王芳发现国庆节后本地媒体一篇《“环滇池游”湿地公园可采取分类管理》里提到:“环滇池游”已成为昆明旅游的新亮点,“湿地公园”吸引了不少游客,但随着游人激增,暴露出基础设施不到位等情况,对此,专家建议,可采取功能定位分类管理,使市民充分享受滇池治理成果的同时充分发挥生态效应。

2012年6月3日,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中国湿地报告》西南组记者前往昆明滇池湿地采访。当年的“围湖造田”一度让滇池畔不少湿地变成了农田,而如今这些被称为“地球之肾”的湿地又重新出现在了滇池边,伴随湿地重现的还有那些消失多年的水鸟。

王芳发现,关于滇池周边湿地的各种报道很多,涉及到生态系统修复的报道都提到湿地的功用,而跟游人相关的报道,都将湿地称为“湿地公园”。记者了解到,湿地与森林、海洋被称为全球三大自然生态系统,又被喻为“地球之肾”,作为淡水之源、物种基因库、气候调节器和鸟类乐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生态功能。这些报道的称呼上有什么区别呢?

“我要说明的一点是,许多人都称湿地为‘湿地公园’,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这些湿地,不是公园,为什么湿地公园和湿地是不同的呢?因为公园具有湿地的一点点内涵在里面,湿地具有公园的一些景观在里面,但两者不能完全等同。”昆明市“四退三还一护”办公室副主任李健强调。

李健说,湿地在生态效益和植物的多样性上远远大于公园,而公园的配套设施,如垃圾箱、公厕、座椅完善,休闲的功能大于湿地。“如果把现在的湿地叫做公园,那么就是不达标的公园,我们的建设就失败了。但我们建的不是公园,是湿地。”

“滇池周边湿地环境好了,有那么多植物、景观,有观赏性,大家愿意走走看看挺好,但我们也不主张大家去。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的生态建设还很脆弱,还没有完全建好,所以不主张大家蜂拥而去。但是也不可能说社会发展了,滇池治理有了初步成效,有些可玩可观的地方,不让大家去,做不到,也不应该。”李健说,在所有关于滇池周边湿地的报道中,几乎都存在把湿地等同于“湿地公园”的误导,这也是他希望纠正的。

“湿地不是公园,为此,湿地是不提供垃圾桶这些设施的。我们不主张市民去湿地停留很长时间,市民去的时候就要考虑,这里不是公园,因此这里也没有很多公厕等设施。”

 

实施生态建设,水体连接湿地

那么现在滇池周边湿地到底有多少呢?据介绍,“十一五”以来,昆明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重大部署,强力推动滇池治理,深化和拓展了“六大工程”的内涵和外延。这六大工程其中一项就是生态建设。生态建设按照过去湖泊调研情况来看,按湖泊面积的10%到15%,在周边建设湿地。

按照《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规定》的规定,核心区也就是一级区,指滇池水域以及保护界桩向外水平延伸100米以内的区域,但保护界桩在环湖路(不含水体上的桥梁)以外的,以环湖路以内的路缘线为界。

据介绍,这个区域内所有的生产活动、人类活动、工业生产都要退出,退出的土地面积将近4万亩,不进行农业生产。农业生产使用大量农药化肥,水体受富营养化影响。第二,所有居住在里面的人要退出,退出来的人是2万5千户。要退出的房屋是160万平方米,包括农房、工厂还有机关单位。省属单位有8家,市以下的单位有53家。

截止到目前,湿地建设面积总共5万4千亩。“可能大家会问为什么退出来的土地只有4万亩,湿地建5万多亩,实际上我们还有一个湖内区,这个湿地属于湖内湿地。”李健说。而微信圈里广为传播的湿地,都属于湖滨湿地。“这些湿地一般挑选一些比较好的位置,按一定比例配种水生植物。”西山区“四退三还一护”办公室工作人员王松鹤说,西华湿地在2008年8月到10月建成后,即对市民免费开放。2012年,对湿地内的防浪堤进行了拆除,实现了滇池水体与湖滨陆地之间的水体交换,丰富了湖滨带的生物多样性,进一步提高了西华湿地的品质以及生态效益。

滇池周边长达87公里范围内建有房子,目前撤出了43.1公里。“实施生态建设上,水体与湿地已经形成了一个连接,湿地和水体并不是孤立的,水体可以自然交换,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湿地。现在的现状是,初级目标未完成,生态建设也还没全面完成,并没有达到终极目标。”李健说,各个区的湿地也只是把植物种了上去,尽量做到“自然人工干预最少化,自然恢复最大化”。

按照湿地的标准和要求,要建设湿地,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还没完全实现。“因为我们面临污染,片流下来的水经过湿地净化再进入滇池。可河道的水还没有进入湿地,是直接进入滇池的。污水处理厂的水也是经过河道进入滇池,没有经过湿地。理想状态是河水进入湿地,净化后进入滇池。我们今年计划对5个河口进行布水系统建设。作用是形成生产生活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处理出来的水并没达标,属于5类,甚至是劣5类进入了河道,河道的水经过湿地的净化功能再进入滇池。”

维护成本大,管养非常难

目前,昆明市湿地占地面积最大的当属西山区和晋宁县。据介绍,西山区滇池环湖生态湿地建设涉及海口、碧鸡、马街、福海、棕树营5个街道办事处,13个居委会,59个居民小组,涉及人口3.3万人。

自2008年以来,西山区在滇池湖滨带范围内通过“退塘还湿、退田还林”开展湖滨生态建设,建成起于福海街道办事处新河社区船房河口,止于海口街道办事处海丰芦柴湾的环湖生态带21778亩。

滇池治理带来成效的同时,对于属地分管的政府来说,每年需要不少开支。按照“3331”管养方式,起初是由中标的施工单位开展建设并进行日常管养,管养期四年(2008年~2012年),目前,管养期已满的湿地按照属地管辖原则,由碧鸡、海口街道办事处招聘生态管护人员,对湿地进行日常保洁工作。王松鹤说,他们也注意到因游客过多带来的问题除了垃圾多带来二次污染外,围栏也被人为破坏,还有铁制标牌也被偷盗。

其中,位于高海公路以东西山观光索道中转站周边的龙门片区湿地,面积200亩。2012年,又拆除了防浪堤增加滇池水域面积40亩,为西山区风景名胜区再添景观,因为免费的,游客自然很多。“这里因位置重要,设计就费了很大心思,又因公益湿地人人可出入,埋在地下的线都被偷过。日常管护,更是有15人,节假日还得增派人手。”王松鹤说,西山区因湿地面积大,一年管护费需要2000多万元。

与西山区相比,官渡区压力就相对小一些。据官渡区“四退三还一护”办公室副主任李瑞介绍,目前官渡区湿地面积有8000多亩,最先投入建设的宝丰湿地,2010年交回到官渡区,现在每年的管理费是40多万元。“成本高的原因,一方面是要水面打捞,经常换树,而好点的品种,市民摘了就带走。这个问题在海东湿地更为严重,按理海东湿地的花结籽后,由管护人员收起来来年栽种,可市民却自己把种子收了带走了。”

建得比较早的五甲塘湿地,不属于湖滨湿地,无法和滇池水自行交换,需要用电来置换水,成本相对较高。“2008年到2012年湿地一直都是免费,免费就出现很多问题了。要边建设边管护,管养非常困难。”李瑞说,这个湿地在2012年春节开始实行收费,到2013年春节,接待游客8万人,收入48.8万元。但管养总支出是200万元,收支严重不平衡。

据介绍,西亮塘湿地(又名滇池国际城市湿地)也不是湖滨湿地,由政府采用JSPP模式建成,主要由官渡区政府主导,由政府投资平台——昆明市官渡区国有资产投资公司通过招标,确定社会投资人共同成立了一个项目运营公司,对这一片湿地进行开发和管理。与其他湿地不同,西亮塘湿地生态项目和配套设施健全以后,作为商业土地开发,将不断升值。“但这个湿地也存在管护费用高的问题,一开始对社会开放了一年半,投入大又没有收入,就关闭了,没法经营下去。”李瑞说,海东湾湿地也是政府出资,请俊发地产代建,不过,现在只有242亩做好了,652亩还没动工,因为投资挺大。

 

扩展湿地功能,利用丰富资源

“湿地里的植物要定期剪枝,不剪会腐烂,又会影响水质,造成二次污染。这些废枝全部收出来后,还不允许就地烧,要把这些剪掉的植物运到垃圾场。一车运不了多少,得贴运费、处理费……”李瑞说,尽管市里面的“四退三还一护”办公室根据各个县区比例,经费上给予了一定的补助,但大头还是让区政府埋单管护,如果政府不定期投入管理费用,湿地维护很难维系。

“湿地更多体现在生态和环境效益上,经济效益非常小,就像五甲塘湿地一样,贴进去的比门票收入多得多。我们希望把湿地作为公益事业来做,或者把管护资金纳入城市生态建设常态化的经费预算里来做,不然起不到很好的作用。”李瑞建议。

但李健却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昆明市政府每年已经安排了一定的专项经费,因为还在起步阶段,尚需摸索。李健说,按照环保法,谁污染谁治理,用一吨水要交一吨水的污水处理费。地方政府以县区为单位,环境治理责任主体在县区。尽管市民交的排污费远远不够,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可以先通过融资渠道筹一点。

据介绍,湿地现在的管护处于初级阶段,纯粹靠政府来建、来管、来运营。实际上湿地的功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它的资源非常丰富,一个景观资源,像跟俊发合作,采用土地代征,生态代建的方法,建后受委托管理,土地产权和生态产权都是官渡区的,是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合力。

另外一个渠道,湿地的资源非常丰富,植物的品种非常多,有的有药用价值,也有的可以做饲料。“有个生物公司来和我们联系,它要用草做饲料,饲料有粗饲料和精饲料。草汁经过挤压后经过一些搭配,相当于一种饮料,价值很高。”李健说,同时草还可以提取一些饲料养马鹿、羊等各种动物,是一种可利用资源。同时,还可以利用这些植物烘干挤压形成木炭,有几家医院用这种燃料供热,这些资源都可以产生经济效益。

湿地管理有方,分级管理有道

面对湿地开放所带来的管养问题,晚报记者曾采访过对环境有深入研究的云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处处长、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张乃明,他认为滇池湿地应分级管理。

张乃明说,滇池治理政府花了很大的力气,建起了许多湿地,成为水进入滇池的最后一道净化防线,发挥净化水质的功能,这是建设湿地的初衷,也是出发点。但因为湿地太多,目前在湿地的管理上出现许多不足之处,若不管好,就达不到湿地净化水质的功能,更无法发挥市民旅游休闲好去处的功能,成了一块鸡肋。

张乃明说,湿地维护需要在管理上下功夫,比如有的地方,湿地建设得很好,交通方便,配套齐全,有垃圾桶等设置,且具备收门票向外开放的条件,还成为旅游的热点,就可以适当开发,让经济收益来养湿地,发挥湿地的生态功能,形成良性循环,生态效益与旅游、市民休闲多方兼顾,得到效益最大化;有的湿地没有垃圾桶,甚至没有卫生间,就不能发展旅游,而滇池边的湿地,大多数还处于这种状态,应当尝试突出公益性,突出湿地的生态功能,因地制宜,实行分级管理。

“环境治理每个人都需要参与,湿地治理建设也是老百姓社会责任的一部分。”李健说,随着滇池水体环境的变好,下一步可能建一些“湿地公园”,把湿地功能和公园功能相结合。今年大概计划建5个“湿地公园”,结合项目开发来推进。(记者 谭江华)

阅读 276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