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熟悉西安城市的建筑风貌,可是你对西安泾渭湿地的了解就不那么多了。泾渭湿地是指位于西安市区泾河、灞河、渭河三河的汇聚处,它是调节西安市区气候,美化生态环境的重要枢纽。当你来到这里不仅会为这里自然环境所吸引,更会为生活在这里千珍百奇的鸟兽赞叹已,它将是你回归自然的追求。 历史上极负盛名的“八水绕长安”的西安市是湿地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之一,汉唐时期的上林苑、大兴苑、太液池、昆明池、曲江池、高池.美陂湖等是依托渭河水系兴建的湿地生态系统,面积达47万多亩。建国初期,西安市区北部至渭河南岸与灞河两岸有沼泽森林10余万亩,成为多种鸟类在此栖息、繁衍的天然乐园。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湿地鸟类的栖息环境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下降。历史上清水长流、林茂草丰、蓝天白云的美景逐步缩小,直接影响到西安城市建设的生态坏境。为了尽快遏制泾渭湿地生态环境恶化,切实保护好仅有的湿地资源,2001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在西安市区建立了《泾渭湿地自然保护区》。 被称为“地球之肾”的湿地,是具有多功能的独特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是界于陆地和水体之间,兼有水、陆特征的生态类型。 西安市泾渭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西安市北郊,地理位置界于东经 108°58′— 109°06′,北纬34°24′之间,东西长13公里,南北宽1— 5公里,呈带状分布,总面积6325.7公顷,涉及西安市未央区、灞桥区、高陵县三县(区)。保护区以渭河河床为主体,包括泾河、灞河入口处,河漫滩地和江心洲。保护区南缘涉及渭河大堤以南约500米的泛洪平原地带。北缘以渭河北岸台地为界,地貌类型比较复杂。渭河干流形成的冲积平原,河漫滩沿渭河两岸断续分布;灞河河谷平原两岸为黄土台源、冲积扇,由于秦岭缓慢隆起,使渭河河床北移明显。 泾渭湿地自然保护区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3.3度,年均降水量604.2毫米,雨热同季,降水多集中在七、八、九3个月内。 丰富植物资源及植被类型为改善渭河湿地水质和改良土壤结构起着重要作用,据调查,自然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34科,50属,97种,湿地植物类型有2个植被型,24个群系,区内植被主要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走进保护区,椿、榆、揪、槐在头顶撑起绿伞;丝丝杨柳迎风飘舞,黄蔷薇、胡枝子花香色艳,成为水土保护的强者,并为防洪堤岸组成一道绿色长城。堤内呈团状分布的芦苇、香蒲、水葱、碱蒿、白茅草等草本植物随风摇曳,娥娜多姿,成为多种昆虫和鸟类的隐居之地。在堤岸外围苹果、桃、李、枣、杏、柿等多种经济树种,春天百花竞艳,四野瓢香,秋天果艳色绝,流香欲滴,成为多种鸟类游荡觅食的好去处。 湿地为鸟类繁衍生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鸟类也为维护其生态平衡尽着自己的职责。在渭河与其两大支流泾河、灞河交汇地带,年入境的水量92亿立方米,出境水量82亿立方米,现有的半自然半人工湿地面积约6万亩,水域面积25万余亩,成为多种鸟类嬉戏、游荡、觅食的天然乐园。在保护区内主要生活的鸟类有140余种,其中湿地鸟类有45种,占到我省湿地鸟类的47.4%,每年约有2万只湿地鸟类在此栖息和逗留。这些鸟类中,有国家保护鸟类20余种,被列为中国候鸟保护协定的鸟类有16种,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的鸟类有4种。当春风刚刚吹裂冬日的薄冰,就有成千上万只南来北往的鸟儿成群结队的来到这里,水面游的、天上飞的、草地走的全都是鸟,水域湿地宛若一幅绚丽多彩的花毯,各种鸟儿忙碌地为自己筑巢、求偶、产卵、孵化、育雏。生活在这里的鸟类以夏候鸟为主,常见的有黑颈鹤、班头雁、大天鹅、大鸨、金雕、白肩雕、赤麻鸭、豆雁、苍鹭、白鹭、池鹭、夜鹭等。每年在这里栖息的各种鹭类达6000余只,雁鸭类9000余只,受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大鸨在其他地方很少见到,这里每年都可见到20余只的越冬群。来到这里,金翅、伯劳、黄鹂、白脸山雀在农田和果园繁忙捉虫;雁鸭在水中擅戏游荡,大天鹅、白鹭时儿在草地觅食,时儿停歇枝头,金雕、白肩雕隐居大树,用敏锐的目光,时刻观测被捕猎物的行踪,偶然从农田近处窜入的狐狸、黄鼬和蛇类还在不时偷袭鸟儿。这里既是鸟儿欢乐的家园,也是鸟儿得以生存斗争和躲避敌害的阵地。 湿地资源保护在我国是一项新兴的事业,成为自然界最受威胁的生态系统之一。泾渭湿地是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区河流湿地景观,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植物种类多样,水生生物资源干富,成为水禽重要的栖息场所,也是我国候鸟停歇、越冬的繁殖地,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泾渭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扩大了地表水域面积,储存了丰富的水源。大面积沼泽、河流和多级缓冲库塘,有利于净化被污染的渭河水体;湿地周边防护林带的建立以及湿地植被的恢复,将起到涵养水源,调节水量,净化水质,改善环境,调节气候,丰富生物多样性,优化美化西安市区生态环境的作用。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也为珍稀水禽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对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