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 湿地新闻 > 湿地保护 > 正文

三峡175米蓄水后长江中游河道未出现大河岸变形

媒体:内详  作者:内详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12/3/24 7:54:30

新华社宜昌3月23日电(记者 刘紫凌 冯国栋)记者从长江宜昌航道局获悉,国务院三峡工程泥沙专家组日前对长江中游宜昌至湖口河段进行查勘调研,重点了解三峡工程175米试验性蓄水后长江中游河段的冲淤演变及对航运、防洪的影响情况。专家组认为,自2008年三峡工程开始175米试验性蓄水以来,长江中游河道没有出现大的河岸变形,河道情况总体稳定。

据介绍,本次查勘活动专家组由郑守仁、韩其为、高安泽等多位国内知名院士及泥沙工程设计专家组成,权威性为历年来最高。专家组从宜昌出发,顺江而下查勘了胭脂坝、芦家河、枝江、三八滩、腊林洲、马家咀、窑监、洞庭湖入江口、武穴水道、鄱阳湖口等长江中游代表性河段,调查了解中游各河段枯水流量变化、河道冲淤情况以及航道整治工作进展等方面的情况,对各河段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以来的冲刷、演变、崩岸与护岸等情况进行了研讨分析。

专家组认为,自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以来,长江中游河道没有出现大的河岸变形,河道情况总体稳定,但是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河段的影响是长期和深远的,长江中下游河道治理要满足防洪安全和航运安全。目前长江中游河段尤其是荆江河段,洲滩冲刷萎缩、高滩崩退、河道展宽等不利变化显现,应加强航道变化的跟踪观测和研究分析工作,尽早对有利于航道稳定的洲滩格局进行守护。专家组特别指出,中游荆江河段的治理要求不同于其他河段,难度更大,必须得到足够重视,整治工作要居安思危、提前作为。

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通航、补水等综合功能,其设计首要功能是防洪。工程采取“分期蓄水”方案。2003年135米蓄水,2006年156米蓄水,2008年开始175米试验性蓄水期。前两次因一些因素没能达到目标,2010年、2011年两次成功蓄至175米正常蓄水位,标志着三峡工程各项功能达到设计要求,自此可以全面发挥综合效益。

阅读 391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