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 湿地新闻 > 湿地保护 > 正文

四川邛海国家湿地公园 2022年“世界湿地日”宣传 ——珍爱湿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媒体:原创  作者:邛海湿地
专业号:邛海湿地
2022/1/21 10:49:50

湿地是珍贵的自然资源,是重要的生态系统,也是自然生态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2022年2月2日是第26个“世界湿地日”,主题是“珍爱湿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旨在强调湿地对人类和地球健康的重要性,鼓励公众采取行动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湿地。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强调“湿地贵在原生态。”2022年注定是我国湿地保护历史上不平凡一年,今年是我国加入《湿地公约》30周年,《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大会(简称“COP14大会”)也将于今年11月在武汉举办;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也将于今年6月1日正式施行。


图片1

自古以来,人们依水而居,湿地周边逐渐发展成人类择居的理想场所。随着城市的不断壮大,大量的湿地在城市化进程中被蚕食,“人进湿地退”仿佛是城市进化的必然选择,城市发展与湿地保护矛盾突出。凉山州、西昌市两级党委政府高瞻远瞩,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总体要求,树立“湿地保护是魂”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邛海湿地保护与修复为核心,促进了城市建设与湿地保护的协同发展,使西昌形成了山、水、城相依相连的景观格局,让城市行走在山水之间,不仅彰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是“生态文明”最生动的诠释。


图片2

摄影:叶朋

坚持政府主导,持之以恒推动邛海生态保护。为保护母亲湖,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历届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党委、政府大力实施邛海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树立了“修复一片湿地,救活一个湖,造福一方百姓”的治理理念,建立完善州、市、乡、村四级河长制,以美丽邛海为目标,实施立法保障、规划引领、生态搬迁、流域综合治理等措施,让城市发展与邛海生态保护协同共生,邛海生态环境得到全面修复。对邛海实施抢救性保护,累计投入资金50多亿元,完成了邛海1-6期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邛海水域及湿地面积从2006年不足27平方公里恢复到34平方公里,湖水水质从Ⅲ类全面恢复并稳定在Ⅱ类,形成了山、水、城相依,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独特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春节前到凉山视察工作,看了邛海治理后讲到:“邛海保护得很好,看得出当地党委政府用心用力”,给了西昌巨大的肯定和莫大的鼓励。


图片3

                                              邛海湿地生态修复前         摄影:张金龙


图片4

                                                邛海湿地生态修复后   摄影:叶昌云

坚持全民参与,形成邛海保护强大合力。围绕“恢复一片湿地,助推多项产业,造福全市百姓”的目标,坚持“三个结合”(即:湿地建设与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相结合、湿地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湿地建设与环湖基础设施配套相结合)的指导思想,按照“搬得出、住得好、发展得好”的要求,制定出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安置标准,用最好的地段高标准规划建设安置小区,多渠道解决拆迁群众就业等问题,补偿安置费用占工程总投入的70%以上,得到广大拆迁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保证了湿地恢复建设顺利推进。


图片5

生态搬迁安置小区     摄影:叶昌云

坚持合作共赢,合理利用湿地资源。邛海康旅小镇,探索、实践了与村民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经营模式,带动村民共同发展,取得了促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促进核桃村经济转型的良好社会效益,带动了所在地的民宿业发展,村民的闲置房屋基本用于客栈经营,同时村民转变身份成为服务员,解决了就业问题。西昌市大箐乡积极支持邛海湿地保护事业,将小青河生态治理的民主村生态搬迁到白庙村,引导老百姓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以“火把节”为民族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成功打造了“诗歌小镇”。


图片6

图片7

坚持保护修复,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同步提升。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多年持续对邛海湿地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2014年,邛海被财政部列入全国良好型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目录和典型案例,2015年,邛海被环保部划定列入生态保护红线区,被国家林业局列入重点建设国家湿地公园,成为国家湿地保护与恢复的典型案例。同时,邛海先后荣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全国首批示范河湖”“长江经济带最美河流(湖泊)”等数十项国家级以上荣誉称号。


图片8

邛海湿地生态恢复效果显著,生物多样性得以恢复。     摄影:叶昌云

(一)生态效益向好。通过构建具备良好生态功能的湿地水系,显著提高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水环境容量和水质净化功能,最大限度恢复了湖泊湿地水域,为水鸟及其相关鱼类、昆虫、微生物的生息繁衍营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根据省测绘局提供的数据显示,邛海流域植被覆盖率从1989年的38.2%增加到2017年的53.7%,水域及湿地面积从2006年不足27平方公里恢复到34平方公里,邛海按照自然节律运行在《条例》规定的法定水位范围;经长期监测,邛海湖心国控断面达到I类水质,湖水水质从Ⅲ类全面恢复并稳定在Ⅱ类,邛海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邛海区域空气环境质量保持优良。生物多样性得以恢复,成为青头潜鸭、彩鹮、紫水鸡、鸳鸯等多种珍稀鸟类的理想栖息地,2021年新发现小鸦鹃等15个鸟类新种入住邛海湿地。截至2021年12月,邛海国家湿地公园共记录到的湿地维管植物121科303属498种;鱼类42种;鸟类210种,其中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鸟类15种。


图片9

邛海湿地已成为紫水鸡全国第二大种群基地     摄影:杨军

(二)社会效益提升一是共享生态保护红利。累计投资3亿元用于邛海湿地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为市民提供一个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安全有序的休闲、健身、娱乐场所,并于2021年7月正式扫码赠票入园。二是保护发展共赢。州、市党委政府围绕“恢复一片湿地,助推多项产业,造福全市百姓”的目标,把拆迁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围绕群众搬得出去、住得下来,发展有出路、致富有门路,在临城发展空间广阔的区域规划建设安置小区15个,设置邛海生态保护岗位,就地就近解决千余名拆迁群众就业,通过政策支持引导邛海周边及拆迁群众,大力发展精品民宿、餐饮等特色产业,实现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群众致富共赢发展。


图片10

                                                 邛海湿地让城市行走在山水之间    摄影:叶昌云

(三)经济效益显著。坚持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严格划定保护区,科学划定合理利用区,在利用中综合考虑湿地保护及湿地生态、经济等多种功能的有效发挥。2015年,邛海景区成功创建为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景区功能、品牌效应全面提升,逐渐成为国内外游客热捧的旅游目的地。2021年1-11月接待游客1026.4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6.31亿元。


图片11

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山水的融合,在邛海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如今,作为西昌“母亲湖”的邛海湿地,犹如一块翡翠镶嵌在城市中心,镌刻在人们的心底,以其独特的高原淡水湖泊和四季宜人的气候特征,成为了“高原上的明珠,春天里的湿地”。2020年4月19日《人民日报》“保护湿地 释放生态红利”文章也点赞邛海湿地公园已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

阅读 11587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