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平原上的绿色明珠
富锦大湿地
三环泡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山野一村翁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
洁白的冰雪在阳光的照射下,开始渐渐融化
神秘的大自然风和日丽、景色迷人,醒来的湿地已经是溪流涌动、绿意葱葱,这一切预示着严冬过去,春天来了。
坐落在东北边陲、三江平原腹地的富锦湿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68511公顷。区域内有三环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富锦沿江省级自然保护区, 黑鱼泡、六河溏二个市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主要以江、河、溏、泡为载体,孕育了塔头、芦苇、小叶樟、香蒲78科256属415种,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有野大豆、莲等5种。区域内的诸多植物形成了独特的平原沼泽湿地。在全国不多见的大面积苔草沼泽和沼泽草甸,形成了完整的原始生态环境,凸显了三江平原湿地的缩影。
由于水域宽阔、植被丰富,为河虾、青蛙及鱼类营造了繁育的环境和条件。这些以水为生的鱼虾,又为候鸟提供了天然的大餐。这里有脊椎动物70科169属301种,列入国家Ⅰ级保护的动物有丹顶鹤、白头鹤、东方白鹳等6种,国家Ⅱ级保护的动物有大天鹅、白枕鹤、白琵鹭、鸳鸯等28种。每年都有数以万计、不同种类的水禽,陆续迁徙到这里栖息筑巢。
这片被称谓地球之肾的湿地,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湿地,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曾经历了风风雨雨的洗礼,非自然因素给湿地造成的灾难,早已引起了我市的高度重视,市政府面对湿地千窗百孔的生态环境痛定思痛,为了保住现有的湿地资源并快速得以恢复,把【保湿还湿】做为“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战略全力推进,从此拉开了富锦市前所未有的,立体式保护湿地资源的战役序幕!
一、领导重视湿地保护
早在上个世纪,三江平原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虽然为国家粮食生产做出了贡献,但由于历史和管理体制多元化、政出多门等原因,湿地的开发利用强度愈演愈烈,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遭受严重破坏,在党的可持续发展方针指引下,湿地保护和管理工作引起了富锦市决策者们的高度重视,先后召开了市委常委会议、市长办公会议、全市湿地保护工作会议等多个重要会议,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全市湿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连续下发了《四届三十八次市委常委会议纪要》,《关于印发富锦湿地保护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关于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的紧急通知》等文件,市人大审议通过、颁布实施了《三环泡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根据行业特点,编印了《黑龙江省三环泡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管理制度》。 2005年末,组建了黑龙江省三环泡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明确了市域保护区内的各类资源,由三环泡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统一管理,改变了过去多部门管理导致体制不顺的弊病。2008年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复,成立了三环泡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森林公安分局。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几年来,在国家投资476万元的基础上,我市自筹资金2000余万元,完成了三环泡自然保护区三个管护站、瞭望塔等设施建设。修筑了长达72公里的白色路面,50多公里的巡护路和巡护船道,架设了47公里的输电线路;各保护区按照总体规划,分别设置了界碑、界桩、界标和宣传牌;富锦市政府还将一处7000平方米的教学楼拨付给保护区管理局,作为宣教馆和办公用楼,配备了工作用车和现代化办公设备,为全面加强湿地保护和管理提供了坚实保障。
三、依法实施综合治理
保护区管理局成立伊始,为了摸清资源底数,打击破坏湿地等一系列违法行为,开展了大规模的资源本底调查和专项治理行动。在资源调查工作中,保护区工作人员在沼泽中风餐露宿进行踏查,累计行程近万里,划清了保护的区域和范围,摸清了资源底线,理清了各种矛盾;为了彻底根治破坏湿地的各种违法行为,富锦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市检察院、市法院、市公安局,市环保局等近20个部门为成员的《严厉打击破坏自然保护区资源专项行动》领导小组。严打行动依据《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规定,先后组织实施了8次专项整治行动。市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抽调保护区管理局、公安局等相关部门人员,深入各保护区开展了“两清两拆两打击”,暨清除闲散杂人和牧群,拆除地抢子和非法建筑物,打击私开乱垦保护区内资源和擅自围堰筑坝等各类违法行为。各行动小组顶住不明真相群众集体围攻,社会黑恶分子恐吓等压力,对市域内各自然保护区进行地毯式排查,从重从快从严打击破坏湿地的各类违法分子。自专项打击行动开展以来,累计出动警力、工作人员1155人次,各种车辆325台次,推平围堰2万余延长米,铲开围堰断头55处,拆除各保护区核心区内房屋、地抢子、羊窝棚、鱼亮子达143处,桥涵19座,没收并焚毁鱼网具302件、捕捞船只17艘,共破获破坏湿地案件37起,其中3起已移交司法部门。如此辉煌的战果,不仅给想发湿地财的违法分子以强有力的震慑,而且,充分展示了富锦市政府对保护人类共同享有的自然生态资源的力度和决心。
四、稳步推进退耕还湿
保护区管理局在不断加大湿地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同时,把退耕还湿作为一项重中之重工作常抓不懈。我市的黑鱼泡自然保护区内的湿地,到2004年几乎全部被开垦,围堰纵横、耕地连片,湿地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野生动物消声灭迹。面对这一严峻形势,2005年,富锦市政府决定把黑鱼泡湿地作为重点治理区域全力推进。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执法人员冲破层层阻力,排除各种障碍,开展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退耕还湿攻坚战。还湿工程采取人工与机械相结合的办法,力掘12道围坝,引入客水一举淹没了1200公顷非法开垦的农田;保护区管理局为了拓展还湿范围,解决湿地缺水问题,经过科学论证,充分利用各保护区内的水利工程设施,先后完成了三环泡保护区溢流坝工程、六河塘保护区截水工程、黑鱼泡保护区注水工程等三大工程的建设。湿地恢复工程的稳步推进和一系列还湿措施的实施,使市域湿地内的平均水位提高了0.7米以上,95%遭到破坏的湿地恢复了原貌,全市实现还湿还草总面积达4166公顷,占全市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6.1%。同时,各保护区也全部实行了禁牧。为了保护取得的成果,为了加大管护力度,确保原始生境以及恢复后湿地的完整性,保护区管理局竞聘了37名农民做协管员,对定位的重点区域实行死看死守,形成湿地保护定点定位无盲区,网状化管理新模式。2008年,黑鱼泡、六河溏两个自然保护区,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家退耕还湿示范区”。
五、不断加大宣传力度
为了让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群众,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更多地了解和掌握湿地知识,深层次意识到保护湿地的重要性,保护区管理局以一年一度的“世界湿地日”、“爱鸟周”为契机,在市域城乡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市主要领导亲自走上街头向市民散发宣传单,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宣传保护湿地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保护区管理局自成立以来,开展大型社宣活动11次,发送手机短信7万条,上网信息243条,编印简报145期、湿地宣传画册22000册,发放宣传单8万张,张贴宣传标语4500余条,在保护区周边镇村举办专题讲座52场次、8000余人聆听了专家的学术报告。每年在全市范围内举办“保护湿地、关爱自然”系列文艺演出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了良好的宣传氛围。为了提高自身的外宣能力,2012年新建了“富锦湿地”网站,自筹资金60余万元,购置了影像制作,照相、录像等设备。
2009年,我市在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厅的支持下,国家投入1000万元,自筹资金2800万元,建成了面积为2500平方米的三江平原湿地宣教馆,2万平方米的生态园。
集展示、宣传、教育、科研为一体的的三江平原湿地宣教馆由概览厅、景观厅、生物多样性厅、功能与保护厅四个主题展厅组成。展出的动物标本分别为鸟类、兽类、两栖类、爬行类、鱼类、昆虫类共计255种、580件。该馆通过典型湿地复原,采用电子翻书、触摸屏、幻影成像等高科技多媒体的应用,生动地展示了三江平原湿地重要的生态系统功能、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独特的大自然景观以及相关的湿地知识。人们可通过观赏、互动、感受,增强对湿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开馆以来,已接待中小学生及社会团体458个,参观人数近20万人次。该馆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黑龙江省唯一、北方最大、全国湿地景观整体展示效果最好的一处专业性展馆。
六、合理利用湿地资源
保护区管理局按照我市提出了打造“生态富锦”的发展战略要求,把富锦湿地公园建设,作为全市“十一五”期间的一项重点工程全力推进,园区的建设本着“生态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的原则,为了实现“北国湿地风光赛江南”这一奋斗目标,制定了绿色生态教育与旅游融为一体的园区总体发展规划。2008年投资1500万元,在黑鱼泡市级保护区的基础上,建设了占地面积3.3万亩的富锦湿地公园。园区经过专家的巧妙构思,科学实施了吊桥、拱桥、曲桥、休闲长廊、乐然亭、观鸟台、观景台,环绕景区2.4公里的通区栈道等一系列,错落有致人文景观的建设;修筑了园区内7公里的白色路面,购置了6台旅游电瓶车,11艘游览船。
2011年为了拓展多种湿地生境类型,丰富生物多样性,为鸟类营造理想的栖息、繁殖环境,并能形成更加合理的,覆盖整个园区的生态系统,经过专家科学论证后,投资3000余万元,实施了“植物群落、鸟类生境改造工程”的建设。该工程占地面积4500亩,由12个人工小岛连接在一起,贯穿整个景区。由于漫滩水域的扩大,这个区域已经成为鸟类栖息繁殖最集中的区域。据统计,水鸟种类增加了15种,数量增加了1倍,生态岛新建水鸟繁殖巢300多个。每年都有成千上万只候鸟分别在各岛上栖息繁殖。
开园至今,共接待了美国、英国、新家坡、澳大利亚、台湾、香港等国内外中外225个旅游观光团体,28.2万人次。2009年晋升为国家级湿地公园,3A国家级旅游景区,填补了佳木斯东部地区以湿地为载体,特色旅游景区的空白。2009年晋升为富锦国家湿地公园,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这片美丽的绿洲,已经成为展示富锦生态大市的金名片,三江平原上唯一一处,以湿地为载体的集休闲度假、享受自然、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旅游观光胜地。
三江平原湿地宣教馆、富锦国家湿地公园分别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命名为“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被国家林业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授予“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我市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白枕鹤之乡”。 市域各保护区、三江平原湿地宣教馆被东北林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确定为教学科研实习基地。
七、加强与国际间的合作。
三环泡保护区是中德技术合作项目在全国仅选四个自然保护区其中的一个,该合作项目期为4年,于2010年末正式启动。通过项目合作,各级管理人员拓宽了思路,吸纳了全新的管理理念,学到了更先进的管理方法,对我们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提供了先进理念的支持。同时,我局走出了与国际间合作的第一步。2014年该合作项目结束。
2011年12月,经国家发改委立项“富锦市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项目由德国政府提供800万欧元贷款,用于富锦国家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境的恢复,湿地保护能力的提升,湿地植物群落和鸟类栖息地等一系列项目建设,该项目已经启动,正在积极稳步推进中。
我们为了加速提升“富锦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景区,国际化标准,英国WWT设计公司专家,于2012年 5月应邀来到我市,深入到公园进行了系统的考察。专家将根据“生态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的这一原则,结合国际和区域生境特点进行升级规划设计。我们将合理利用德国贷款,把富锦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美生态旅游景观区。
富锦市在保护和管理湿地工作中,强有力的组织领导、高效的推进措施,加快了区域生境的全面改善,实现了与周边湿地构成相互依存,共同保护生物多样性、动植物资源大生态环境的基本框架。富锦湿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发展建设,一直得到了国家、省和佳木斯市等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分别莅临各保护区、富锦国家湿地公园、三江平原湿地宣教馆检查指导工作,对我市在湿地保护、利用与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中央电视台、黑龙江电视台、佳木斯电视台、国家湿地中心网、新浪网、中国县域经济报、中国绿色时报、黑龙江日报、佳木斯日报、国家湿地杂志、中国生态旅游期刊等众多新闻媒体纷至沓来,从不同角度报道了富锦在保护湿地、恢复生境工作中所取得的喜人成果。
我局先后被国家林业局授予“森林资源管理监督先进集体”,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自然保护区工作先进集体”、“全省湿地建设先进单位”。 2010年我市成功承办了,中国富锦—“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研讨会”。
如今浩瀚的富锦大湿地,呈现了千年的原生态古韵,蓝天碧水交相辉映,空气中散发着浓郁的花草芳香令人陶醉,而翱翔在空中的水禽彼此起伏、遮天蔽日,这里已经成为了植物的王国、鸟类的天堂。隽秀、飘逸的大自然风光,处处透着诱人的魅力。这片充满神奇的绿海,其潜在的功能必将为人类的生存与社会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富锦生态大市建设,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0一二年六月二十七日
我也说两句 |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