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晴 通讯员 韩章
8月8日,记者登上洞庭湖大桥,观望洞庭湖,发现以往多如“过江之鲫”的运砂船只,如今大多已“偃旗息鼓”,一艘艘伸着长长运输带的自卸驳船静静停靠在湖岸边,在湖的中央有几艘载满砂石的自卸驳船并列抛锚,静静等待买家的光顾。
自卸驳船带有机械传输带,它将砂石从采挖点接载运输到洞庭湖大桥附近水域,再“过驳”将砂石卸载到运砂船上,运砂船再将砂石运往各个城市。采自洞庭湖水域的砂石,包括沅江、湘阴、汨罗、岳阳县,均以此种形式运输和销往全国各地,因而自卸驳船的忙闲程度就成了洞庭湖砂石业的“晴雨表”。
“往年一艘自卸驳船一个月可跑26趟,而现在已下降到15趟,业务量下降40%以上。”拥有13条自卸驳船的孔金成告诉记者,他的经营状况还是最好的,目前洞庭湖至少有一半的自卸驳船处于闲置状态。
一位长年监管砂石运输的海事部门工作人员透露,最近4个月来,洞庭湖砂石的成交量至少减少了50%以上。
兴盛的洞庭湖砂石业缘何突然冷清起来?
洞庭湖的砂石原本供应长江沿线的多个城市,上至重庆、三峡等地,下到上海、南京,其中尤以下游城市需求最甚,下游的需求量占到整个外销量的90%。
“今年下游的上海、南京等地来接砂的船只至少减少了90%。”经营自卸驳船多年的郭佳如告诉记者。
据业内人士透露,导致下游城市需求量锐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原本限采的鄱阳湖和武汉等地水域,今年以来采砂量猛增。2006年以来一直从事砂石销售的刘先生也告诉记者,除了长江下游水域新增的采砂量“拦截”了一部分洞庭湖的砂石外销外,今年以来整个市场对砂石的需求也呈下降趋势。
兴盛于2008年的洞庭湖砂石行业,一直“热烧”不退,自卸驳船由当年的200多艘猛增至目前的1000多艘,无论是装载吨位还是从业人员,都呈几何级数增长。2008年最大的自卸驳船载荷量不过1800吨,而现在动辄3000吨,5000至6000吨的也不在少数,从业人员由2008年的不到2000人发展到现在的超过1万人。目前洞庭湖上的砂石日“过驳”能力超过50万吨,即使砂石生意最为红火时,这种作业能力也要过剩一半。奇怪的是,尽管生意冷清,但这种发端于2008年的“热度”依然没有消减的势头。据海事部门统计,今年以来,洞庭湖又新增了46艘自卸驳船,而且还有造船厂在赶制驳船。
采访过程中,很多自卸驳船船主都忧心忡忡,当下,已有50%的船主处于亏损状态,另有50%尚在运营的也只能是保本维持。按照当下自卸驳船载荷每吨造价1900元计算,自2008年以来,投向洞庭湖自卸驳船以及采砂设备的民间资本已超过50亿元。“这些资金至少有25亿元是属于过度投资或重复投资,如果引导有方,将这部分资金引向其他领域,投资效益会更高。”岳阳市政府一位长期从事经济研究的工作人员向记者感叹:“我们长期眼盯外面招商,却不知身边‘躺’着这样巨量的资金。”
孔金成向记者提议,政府应该像管城市出租车一样,以限制发照来控制洞庭湖砂石采挖船和自卸驳船的合理数量。
当然,洞庭湖砂石眼下的“冷”销售,并非是一件坏事,它至少给“过热”的投资泼了一盆冷水,同时给政府的整顿和规范提供了一个契机。我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充分利用好这一契机,让洞庭湖砂石行业的发展早日走入理性发展的轨道。
我也说两句 |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