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一、保护区概况
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淅川县境内,地处鄂、豫、陕三省交界处,地理坐标为东径111°12′34″~111°39′49″,北纬32°45′25″~33°05′27″。范围涉及淅川县的大石桥乡、滔河乡、金河镇、盛湾镇、老城镇、仓房镇和马蹬镇,共7个乡镇,保护区面积64027hm2。其中核心区面积21358公顷,缓冲区面积17609公顷,实验区面积25060公顷。是典型的且正在发育的次生内陆河流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是丹江水汇入丹江水库的最后一道屏障。2001年8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2004年3月,南阳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为副处级事业单位。2007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下文批准建立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现有干部职工35人,内设办公室、资源保护科、社区事务科、科教科、监察室,下辖6个管理站和1个森林公安派出所。
二、自然环境
1、地质地形
保护区在大地构造上位于昆仑秦岭系(一级),东秦岭地槽区(二级),海西褶皱带,地质构造复杂。以褶皱构造为主,伴随产生有规模较大的压性纵断层和小规模扭性、平推性质的横断层。地貌类型可分为山地、河川平地。
2、气候
保护区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7℃,极端最高气温为42.6℃,绝对最低气温-13.2℃。保护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17.3mm。保护区年平均蒸发量1663.8mm,比降水量多846.5mm,因而易旱。保护区多年平均风速为1.8m/s,风力为二级。
3、土壤
根据国家标准《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GB/T 17296-2000),结合河南淅川县的最新土壤资源普查结果,保护区的土壤分为3个土纲,3个亚纲,4个土类,6个亚类。4个土类分别为黄棕壤、黄褐土、紫色土和潮土。其中黄棕壤为地带性土壤。
4、水文
保护区河流均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丹江为汉江的一级支流,滔河、鹳河、淇河等为汉江的二级支流。丹江从西北到东南贯穿保护区全境,区内全长为46.6km。其主要支流有鹳河和滔河,在保护区境内的长度分别为12.2km和3.2km。
5、野生动植物资源
保护区内有脊椎动物共计35目91科325种。其中:鱼类7目17科88种、两栖类2目5科13种、爬行类3目7科19种、鸟类17目48科167种、兽类6目14科38种。保护区内有维管束植物170科755属2061种,其中水生植物91科277属610种,分别占河南省的93.8%、91.4%和90.9%。国家Ⅰ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3种,分别为黑鹳、白鹤和达氏鲟。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26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连香树、香果树等7种。
6、景观资源
丹江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丰富,河流交错,森林茂密,气候凉爽,空气清新,动植物种类繁多;珍藏着“豫西走廊”的古老历史,名胜古迹众多,既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又是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地。自然景观有亚洲第一大人工水库——丹江口水库、小三峡、坐禅谷等;人文历史景观有中州“四大名刹”(少林寺、白马寺、相国寺、香严寺)之一香严寺、下寺楚墓群、长岭楚墓群、下王岗遗址、马蹬古战场遗址。
三、保护价值
1、保护南水北调的水源地,对华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
丹江湿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按照规划多年平均可调出水量达140多亿m3,一般枯水年(保证率75%),可调出水量约110亿m3,主要供给缺水严重的华北地区,特别是京津地区。
2、保护典型且正在发育中的次生内陆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是南水北调源头水质的过滤器和净化器
保护区境内降水充沛,地形条件适合,特别是丹江水库的建设,使原有的丹江河口湿地面积不断上延、扩大,发育了典型的次生内陆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是开展湿地生态系统监测和发育演化研究的野外天然实验室。丹江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丹江水进入丹江口水库的最后一道屏障,起到了南水北调源头水质过滤器和净化器的作用。
3、保护大面积的水源涵养林,充分发挥森林涵养水源作用
森林涵养水源,通常指森林生态系统对降水的拦截和滞蓄。涵养水源是森林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保护区分布有25312hm2的水源涵养林,通过对降水的拦截和滞蓄实现其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径流等功能。
4、保护多种珍稀水禽的栖息地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四、管理状况
1、功能区划
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个功能区。其中:核心区分为湿地生态系统核心区和森林生态系统核心区,面积21358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3.36%。缓冲区面积17609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7.50%。实验区面积25060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9.14%。
2、建设状况
2006年5月,国家林业局批准河南丹江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建设项目,2007年底开始建设;2008年8月国家林业局批准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11年9月底丹江口水库湿地野生动物栖息地项目上马。建设项目有保护管理站、检查站、保护点、围栏、监测瞭望台、生态监测点、水文监测点、固定样地和样线、湿地恢复,购置巡护、科研、宣教、办公设备等。以上建设项目的实施,使保护区自身的硬件水平大大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提高了保护、科研、宣教水平。
3、管理措施
(1)严格制度建设,实行“以法治区,依法保护,打防结合”的方针,推动自然保护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轨道。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主要包括湿地资源保护制度、封山禁猎制度、珍贵树种保护制度、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制度、森林消防制度、林地管理制度以及岗位责任制度、考核制度,并在每年的3月至6月规定为禁渔期。
(2)推进执法责任制
保护区大力推进执法保护责任制建设,对森林公安派出所、保护管理站以及巡护人员的执法范围、执法责任等方面都做了明确的界定,为执法工作考核提供了依据。与此同时,积极组织执法人员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提高了执法工作的公正性、严肃性和科学性。
(3)强化森林防火管理
保护区管理处成立护林防火领导小组,实行主任负责制,逐级签订森林防火责任书,将护林防火责任落实到人。同时,各村抽调青壮年组成扑火队,一有火情及时组织扑救。在火险期内,保护区管理处和各保护管理站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
(4)加强社区工作
自2000年开始,保护区管理处先后开展了速生丰产林和防护林建设,种植经济林,发展养殖业和网箱养鱼,种植芦苇、芦竹并进行加工和编制项目,种植莲菜、连翘和小辣椒项目,苗圃建设,建沼气池,开办农家乐,建设水窖,技术培训,以及建立管护制度和村规民约等工作。
4、资源利用
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建设和开发过程当中,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则,在积极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及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利用保护区实验区部分开展生态旅游开发和多种经营活动。自然景观有亚洲第一大人工水库——丹江口水库、小三峡、坐禅谷等;人文历史景观有中州“四大名刹”之一香严寺、下寺楚墓群、长岭楚墓群、下王岗遗址、马蹬古战场遗址等。目前已经开发的景点有香严寺、坐禅谷、丹江小三峡等,年旅游收入100万元以上。我也说两句 |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