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沿岸村民对渭河及其支流的关注度和保护意识的调研
作者:邹江波
调查主题:沿岸村民对渭河及其支流的关注度和环保意识
调查时间:2009年7月18日至2009年7月28日
调查地点:渭河干流及其支流(硖石河、清水河、金陵河、清江河、千河、伐鱼河、磻溪河、麦李河、石头河、霸王河、西沙河),沿岸村庄(林家村、杨家店、磻溪村、永尧村、南社头村、八叉村、水寨村),相关政府部门(如:水利局,环保局,水文站等)。
调查目的:通过村民对渭河干流及其支流现状的态度以及对其的具体行为来反映村民对渭河及其支流的关注度及保护意识并由此分析造成他们对其关注度低和保护意识淡薄的原因同时提出相应意见和建议。
一、渭河干流及其支流现状
渭河是黄河最大支流,自西向东横贯八百里秦川,灌溉着关中平原1400万亩良田,流域内聚集着陕西省64%的人口。然而,近年来被遭到破坏、地下水长期盲目超采、垃圾和工业污水肆意排放导致渭河中游水体污染严重,两岸动植物明显减少,河道破坏严重水量短缺等问题都严重威胁渭河的生命与健康。在蔡家坡段水体污染尤为严重,表象为浑浊态,主要以工业污染为主,水土大量流失,河道围垦、挖砂采石情况严重,无人工防护堤,整体情况较差。
渭河干流眉县段:水量较大,呈土黄色,水体浑浊有酸味,河宽约50M,河深约1.1M,有低度河川治理,两岸有围垦及林场,植物以芦苇蒿类为主,动物有鸟类,水体污染主要以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为主,无河道堆积物,整体情况一般。但就宝鸡全段而言,水体恶化,河道破坏严重,水量减少,动植物种类单一,整体情况较差。
另外渭河支流除千河,伐鱼河,霸王河情况相对较好外其它的八条河流(硖石河,清姜河,金陵河,清水河,磻溪河,麦李河,石头河,西沙河)水体污染都之分严重,部分河流已经干涸或者几乎干涸,河堤破坏严重,挖沙采石现象泛滥,两岸动植物及水生物明显减少,防洪能力低下,整体情况不容乐观。
二、沿岸村民对渭河及其支流现状的态度和行为
为了进一步了解沿岸村民对渭河及其支流的关注度和保护意识,我们沿路走访了九个村庄和若干政府部门,通过一对一交流和实地考证我们得到了如下相关信息:
2009年7月20日,我们走访了宝鸡峡下游林家村,在和一位年龄约40岁的大叔交流后我们得知该村大约有1000人,几乎都是用的是山泉水,而农作物主要是以玉米和小麦,再问到灌溉是否引用宝鸡峡的水时,大叔回答说:“我们的地都是旱地,浇灌很困难,几乎靠天吃饭。”听到这我们不禁感叹:“偌大的引渭渠竟不能用于灌溉”!为了验证大叔所言我们有走访了另外一家,这一次我们遇到的是一位退休工人,从他那也得到了相同的答案,我们不禁感慨惠民工程为何没有惠民。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我们又询问了渭河河道是否有挖砂采石情况,他们普遍反映非常常见,当我们问这样会不会造成河道破坏时,有人竟吃惊的问:“有啥破坏,不就种个地挖个砂嘛。”由此可见村民对渭河的保护意识何其淡薄。当然有部分人表示,有破坏,但对其生活影响不大。由于近年来天气干旱,渭河及其支流水量严重减少,但一位阿姨竟这样说:“渭河水量的减少与他们无关,对他们几乎无影响。”听到这,我只能无奈,我们的母亲河竟……
随着访谈的深入,我们也了解到了更多的情况,很多村民都反应他们的垃圾和生活污水几乎直接入渭,虽然明知有污染但为了便利也只能如此,当询问村委会是否做过一些改进措施时,他们普遍反映没有,而且连基本的环保宣传都没做过,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环保。
也许村民环保意识的淡薄与政府和自身的素质有关。为了验证这个问题,我们又专门选了经济相对发达的水寨村去了解情况。首先先了解一下水寨村的基本情况如下表:
增收目标 2008年人均纯收入6338,2009年人均纯收入7190,净增862,增幅13.6% |
项目 |
2008 |
2009 |
净增 |
增幅 |
组数4 |
家庭经济收入 |
3159 |
3378 |
219 |
6.9% |
户数450 |
工资性收入 |
2750 |
3050 |
300 |
10.9% |
人数1683 |
转移性收入 |
84 |
237 |
153 |
182% |
人均耕地0.3 |
财产性收入 |
345 |
535 |
190 |
55% |
星级5 |
家庭设施 天然气,自来水,太阳能,空调等 |
从表可以看出,水寨村是一个经济非常发达村庄,那么这样一个经济发达的村庄对于渭河的意识又会怎样呢?通过走访我们竟然发现大多数人对于渭河依然了解和关注度很低,他们普遍反应虽然村里提倡节水节电,保护环境,保护渭河,但他们始终觉得渭河离他们很遥远,对他们的日生活没多大影响,因为他们既不用渭河灌溉也为用其为自己谋富,所以很少关注渭河,更别说保护渭河了。听到这我们不禁感叹:“难道村民真的对渭河一点感情都没有,难道昔日清澈见底的母亲河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吗?”
其实不只是这两个村如此,我们沿路走访的九个村的情况也大同小异,为了能更好地了解这次民访所得信息,下面我将以表格形式做一总结:
问题 |
村民回答 |
饮水 |
以泉水为主部分建有水塔和自来水厂 |
灌溉 |
以井水为主部分用渭河及其支流灌溉部分靠天吃饭尤其是塬上土地 |
垃圾及污水处理 |
大部分直接入渭少量经济发达村会做相应处理 |
对围垦及挖沙采石的态度 |
知道有危害但感觉对自身影响不大 |
对渭河的保护意识及关注度 |
淡薄,几乎很少人去关注,保护意识少之又少 |
政府部门的宣传及对环保的了解 |
村委会几乎不宣传,环保知识缺乏 |
对渭河和自身关系的了解度 |
大部分人不清楚,少部分人只知道是母亲河,以前有点用 |
一方面我们走访了村民,另一方面我们又专程走访了相关政府部门,希望从他们那里获得更多的信息。据眉县水利局一位不愿透漏姓名的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他们水利局做了许多相关宣传,而且又提出了绿色眉县口号,同时县内环保部门也对渭河现状做过相关介绍,并呼吁全民一起行动起来保护渭河,保护环境,但收效甚微,纠其原因是村民环保意识太差,对渭河关注度过低。可能这位工作人员是站在政府的角度上来说的,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渭河的现状与村民的意识和关注度密不可分。
通过对沿岸村民的访谈和有关政府部门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村民对渭河的保护意识的淡薄和关注度的低下,这也恰恰部分解释了渭河治理多年而未曾见效的原因,我们不得不深思,我们在保护渭河的时候是否该弄清源头,是否该明白治标须治本的道理,保护环境,保护渭河不是某个组织,不是某个政府,更不是某个个人的事,它必须集中众人之力,让全民一起行动起来才能成功,正如廖晓义先生所说:“当环保成为一种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时尚时,绿色,也就深入了我们的文化和文明。”所以要成功就必须提高全民意识。
三、造成村民对渭河保护意识淡薄和关注度低下原因
那么村民这样的一个渭河观又是怎样造成的呢?下面我将从政府部门和村民自身两个方面来展开具体分析:
(一)政府部门
首先政府部门的宣传力度不够。在考察期间发现,很多村民根本不了解渭河,更不知道何为环保,试想连渭河和环保都不知到的人又怎会对其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因此政府部门宣传上的薄弱时导致此情况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政府部门监管和法律实施力度的不够。众所周知,渭河既是社会河流又是自然河流。社会河流的作用主要是农业灌溉,饮用水补给,企业用水供应和流域内污水、废水的最终出路,承担着供水和排污的双重社会功能。而自然河流的作用主要养育水生物,保持水土平衡,搬运泥沙,维持河道泥沙侵蚀搬运与沉积平衡,防止出现地上悬河,保持适当净流量和良好水质,与地下水相互补给,形成水循环动态平衡等自然功能。然而,近年来由于政府部门监管和法律实施力度的不够,很多工厂和企业向渭河任意排污,倾倒垃圾,直接导致渭河水质恶化,不仅曾经的灌溉水,引用水荡然无存,就连河流的基本自然作用也不复存在,试想失去了灌溉,引用以及村民饲养水生物的经济作用的渭河谁还会去理她。
据《陕西省河道采砂管理办法》第八条规定:“每年6月1日—9月30日为河道禁采期;经划归的禁采区由行政主管部门予以公布,并由有关工程设施管理单位设立明显的禁采标志;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禁采期、禁采区进行河道采砂行动。”但我们一路走来却发现,违规采砂现象屡见不鲜,所谓明显的标志几乎成了摆设,这一切都与政府的监管和法律实施力度不够密切相关,也恰恰因此对渭河水质的恶化更是雪上加霜,而这一切又进一步拉大了村民和渭河的距离,严重影响了村民对渭河的关注度和保护意识。
另外政府部门水利工程的修建与村民关系的不明确化。以宝鸡峡为例,通过村民访谈我们得到这样的信息:据村民介绍,他们根本不知道修建宝鸡峡有什么作用,只知道与自己无关。我们可以认为偌大的一个水利工程怎会不惠民,但民知几许。不管宝鸡峡真正有何作用,但就村民而言,跟我无关,我肯定不会去保护,这又进一步加深了村民对水利工程,对渭水的冷漠之意。
最后政府机构的不完善性。因为中国现在大部分都是农民,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身处一个怎样的环境,与渭河,与环保有何关系,因此他们需要一个可以便捷而又免费场所或途径来了解这些东西,然而,我们有恰好缺乏此类服务,这样纵使村民有心但也无力去做些什么。
(二)村民自身
首先村民的利益意识:很多村民也知道保护渭河,保护环境,也知道乱排乱扔的危害,但迫于经济诱惑铤而走险。
其次村民本身的惰性:据调查,绝大部分村民更倾向于就近选择,正如一位村民称:“由于渭河近,往那里乱排乱扔方便”,这种情况在为河沿岸村庄尤为严重。
另外长期以来村民生活条件的落后也是导致其渭河意识偏差的重要原因。因为我们人类生活的很多方面都是沿袭前人,如果前人正确,那我们很幸运,反之,则需要一个漫长的改进过程,由于村民的祖祖辈辈都是这样做的,因此他们只能照搬。
而且从目前实际来看,渭河的确未给村民带来很大的益处,相反渭河严重的污染和肆意挖沙采石情况泛滥的现状所导致的一系列危害(如洪水,水生物减少等)又进一步加深了村民对渭河的误会和冷漠。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村民对渭河历史,对渭河现状,对渭河污染,对环境破坏与自身关系的不了解性是他们对渭河保护意识和关注度低的根本原因。试想一下,无论是谁他不会去刻意关心与自己无关的东西,尤其是我们的广大村民,也许有些东西和他们唇亡齿寒,但遗憾的是村民并不了解,在他们心中渭河只是一条河,只是一条连衣服都不能洗,连鱼都没有的小河。
所以说,村民这样的一个渭河观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更不是偶然,它是政府与村民,政府与渭河,村民自身与渭河之间关系长期失调的一个必然结果。
四、针对上述问题的一些建议和意见
(一)加大政府宣传力度,通过多方渠道,向群众开展环保教育,以教育为手段,以实践为原则,从源头出发,从小孩抓起,循序渐进,潜移默化,使环保意识真正深入人心。同时也可借助公益广告和各方媒体进一步使环保理念深入生活。
(二)加大监管和法律实施力度,先宣传,再执行,并明确归定处罚措施和限度,做到人人知法,人人知罚,同时切实处理好法律与现实的关系,务必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三)明确水利工程修建目的并告知村民,让其明晰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并定期派专人深入农村与村民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对其的满意度,及时对相应政策做适当调整,这样不仅能使政府工作更加利民同时也加强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以及村民对其的支持度,为更好的服务人民奠定一个坚实基础。
(四)优化服务设施,建立能真正利民、便民的场所(如阅览室,宣传栏等)专门为村民提供有关渭河,有关环保,有关当前生态等方面的信息,让村民真正了解渭河,了解环保与自身关系。同时定期组织专家或环保志愿者深入农村普及环保知识,另外村委会广播也可定期向村民宣讲相关方面的事情。
(五)建立明确的赏罚制度,鼓励村民检举违规行为,对有功者给于一定的奖励,对违规者坚决予以打击。
(六)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改变村民对渭河的围垦和挖沙采石行为,就必须给他们提供一种更好的谋生途径,因此,我们必须加快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为农民引进先进技术,以政府为主导,鼓励农民集中化作业,并扩大和完善绿色通道,及时解决农民最关心的,最贴合自身利益的的问题。同时落实相关政策,按时、准确发放农业补贴,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当然所有的政策和情况都在不断改善,都需要长期的奋斗,不敢说我的建议有多么的高明,但至少我敢肯定,如果我的意见被采纳并投入于实践当中,那一定会对村民环保和渭河意识的提高起关键作用,同时也一定会对渭河环境的改变产生积极影响。我们不想努力化成泡影,不想这一切只是一种形式,我们只想通过我们的眼睛去了解渭河,通过我们的耳朵去聆听呼唤,通过我们的行为去为她做些什么。我相信,只要人人参与其中,就一定能还渭河应有的魅力。在这里我们祝福渭河,祝福这条哺育了华夏千万儿女的母亲河,祝福她早日恢复原有的青春,祝福她一路走好。
通过这次的调研,我们不难发现此时的渭河早已满目疮痍,昔日的渭水八景早已不复存在,也许我们所能做的是有限的,但正如我们的口号所说:“渭河母亲在哭泣,需要儿女来呵护。”
参考文献: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再走渭河文集《渭河水的故事(续)》
2、 《陕西省河道采砂管理办法》
3、《农业现代化转型进程中的土地调整》
5、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2627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