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急需国家支持
媒体: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王胜男 焦玉海 贾达
专业号:大兴安岭湿地
2009/3/11 17:50:11
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急需国家支持
——访全国人大代表宋希斌
“大小兴安岭面积太大了,行政区划面积18.8万平方公里,它的生态地位太重要了,光靠一省或一地的财力和政策支持远远不够。”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委书记宋希斌说起大小兴安岭时,一连用了两个“太”。
这次全国“两会”,宋希斌带来了十几份建议,其中最重要的一份就是建议将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上升为国家级生态功能区,纳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予以重点推进和建设。
巍巍兴安岭亟待休养生息
大小兴安岭是我国东北、华北的天然生态屏障,是国家重要的粮之仓、牧之地、水之源和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但是,经过60多年来的高强度开发,林区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目前,大小兴安岭林区森林质量大幅下降,成过熟林已基本采伐殆尽,每年依然承担着300多万立方米的采伐任务。
“在大小兴安岭林区,从幼树到成熟至少需要40年~100年!”宋希斌语气凝重地说,现在,商品材采伐的大多是中幼龄林,这些树木正处于生长旺盛期,其生态价值大于经济价值,建议国家全面停止大小兴安岭商品材生产,让森林资源全面休养生息。每年只保留一定数量、旨在提高森林质量的抚育伐生产。对因停止商品材生产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国家应给予相应的补偿,以促进大小兴安岭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使政企分开,让林区减负
大小兴安岭林区自开发建设以来一直实行“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林业企业依然承担着政府经费及社会性支出,企业负担沉重,林区经济依然“独木支撑”,对林木资源的依存度超过50%。以大兴安岭为例,林业企业每年承担的政府经费和社会性支出,扣除“天保”工程已列支部分,依然存在6.3亿元的资金缺口,压力往往被转移到森林资源头上。因此,政企分开不仅仅是深化体制改革的根本要求,也是加强生态建设的迫切需要。
宋希斌建议,国家派出工作组,赴大小兴安岭实地调研,推进政企分开,理顺管理体制,将企业承担的政府职能及社会职能移交给当地政府,分别成立大小兴安岭国有森林管理局(属国家事业单位),代表国家管护和培育大小兴安岭的森林资源,监督、检查、指导林区内的生产经营活动,成为森林产权的代表者和资源管理的责任人。
地方政府不能承受的生态投入之重
2007年,黑龙江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的意见。但在巨大的生态投入需求面前,仅以一省之力显然难当重任。
“比如大兴安岭林区仅火烧区森林植被恢复、低质低效林改培等面积就达2.34万平方公里,需要建设资金高达100亿元。如此巨大的投入,是省级或地级政府的财力难以承担的。”宋希斌说,目前,“天保”工程的政策范围仅限于资源管护和政策性补助,没有安排森林培育费用。森林培育资金主要依靠从木材销售收入中提取的育林基金,靠砍林来育林。随着木材产量的逐年减少,育林基金也将失去来源。而大小兴安岭大面积的采伐迹地、火烧迹地亟待恢复,开展大规模的营造林生产是当务之急、长远之需。希望国家能通过对直接受益者征收生态补偿基金,或面向全社会开征生态税等方式,加大国家财政投入力度,每年拨付营造林专项资金,最大限度地恢复大小兴安岭森林系统的生态功能。此外,还应将大小兴安岭林区防火经费纳入中央财政预算,设立专项基金,确保森林资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