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 湿地新闻 > 湿地保护 > 正文

根植新理念 实现新发展

媒体:云南日报  作者:内详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09/3/26 8:36:40

——大理州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 段培灿/文 雷桐苏/图   

    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   

    春天的阳光温润地洒在下河湾畔,湖滨处睡莲含羞、红柳吐嫩。湖滨带是洱海湖泊水陆生态交错的过渡带,具有景观、净化、滞水等重要的生态功能,能提高进入洱海水体水质一个等级。这条长达58公里,被誉为全国最美、世界最长的人工湖滨带,宛若“睫毛”一般挽伴洱海周围,拦渣挡土,吸尘附泥,守护着洱海碧波。   

    “10多年前,洱海边是密密麻麻的鱼塘和养鱼网箱”,站在美景宜人的湖滨带旁,大理市环保局局长郭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淡水湖泊,湖岸线长129公里,水域面积252平方公里,是大理人赖以生存、发展的“母亲湖”。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过度的开发和索取流域内经济快速发展,让洱海不堪重负,1996年,洱海首次全湖性暴发蓝藻,湖水透明度从4米骤降至0.5米,水体发出了难闻的异味,部分水面上水葫芦疯长,“水质性缺水”让水下鱼类窒息,周围的老百姓只能到其他地方背水饮用。据环境专家回忆,当时洱海正处在富营养化的关键时期,再恶化一步便成为第二个滇池或太湖,形势十分严峻。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时候,人们的经济理念远远超过环保理念。激烈的争论并没有影响具体的行动。在蓝藻暴发的当月开始,大理州委、州政府就本着对国家、人民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作出了“关于取消洱海机动渔船动力设施和网箱养鱼的决定”、“关于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含磷洗涤用品的决定”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努力改善洱海水质。   

    湖泊治理和保护是一项庞大艰巨的系统工程,十分不易。2003年洱海再次暴发蓝藻,在大理引起了巨大的震荡。“没有洱海就没有大理”,治理洱海的重要性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大理州委、州政府迅速改变过去只注重点源污染治理的方式,变“散打”为“组合拳”,全面启动实施“六大工程”,通过洱海湖滨带恢复建设,污染物超标排放的整治,农村生产生活污染治理,面山生态建设,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严格控制内源、点源、面源、流域、生产生活污染。   

    为了切实落实责任,大理州在全国首创了“河长制”、“环境管理风险抵押金制度”等环境保护机制,从州到县市、县市到乡镇、乡镇到村庄,建立起横到边、纵到底、不留死角的保护网。任务目标层层分解、层层签订责任书、层层实行风险金抵押和一票否决制。   

    团山侧边湖滨道下面,是足够跑两辆东风车的截污管道,这些被群众称为“地底下的丰碑”、“看不见的政绩”的工程,掩盖在车水马龙之下。近年来,大理州按照“治湖先治污,治污须治源”的基本思路,把主要入湖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作为重点。在每个村子都建有统一的垃圾堆放点,每天都有垃圾清运车把垃圾拉走,从周边村庄选聘了966名滩地协管员、河道管理员和垃圾收集员,负责清理流入洱海河道的垃圾。   

    去年10月份,大理市创新成立了注册资本为1亿元的大理洱海保护投资建设有限公司,经营管理洱海区域内已建成的湖滨带、洱海码头、环湖污水处理设施、旅游基础设施,进行洱海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投融资及项目建设,为洱海保护治理搭建投融资平台,多渠道筹措资金,滚动发展。目前公司已经筹措到1亿元洱海建设资金。       记者在喜洲镇周城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工程基地看到,这个有1万多人口、18家扎染生产户和近百家餐饮店的村庄,生产生活污水通过管道流经土壤净化槽处理后,变成汩汩流淌的清泉,用来灌溉庄稼,或者通过管道排放到日处理能力为5万吨的大鱼田污水处理厂。目前大理州已建成39套同样的村落污水处理系统,极大地减轻了生产生活污水对洱海形成的压力。   

    在洱海流域的生态敏感区内,各县市通过“政府补贴,群众以土地入股,公司化经营,农民就业”,“划定四至、种植管治、自主经营、政府补贴”等模式,建设生态湿地,大力推广农村沼气池、畜禽粪便收集处理设施,建设生态示范镇、示范村。大理州、大理市采取适当的补贴政策,引导环湖周围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减少或避免农药化肥的使用,发展绿色农业、无公害农业、观光农业。从2008年起在洱海流域全面取消化学除草剂,大力提倡人工薅锄、提倡使用有机肥、提倡稻田养鱼。今年初,大理州正式启动“洱海保护月”活动,并确定每年的1月份作为活动月。   

    现在,洱海已成为全国城市近郊保护得最好的湖泊之一。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称赞说:“洱海现在是二类水,这背后是10多年来大理州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的理念,在洱海保护和治理中依靠科学、严格执法,综合整治、全民参与,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谁说经济与环境不能协调发展?看看洱海,这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教材。”目前,“循法自然、科学规划、全面控源、行政问责、全民参与”的洱海保护经验,正在全国各地普遍推广。   

    大理是个12个县市中有11个分别是国家、省扶贫重点县的西部欠发达少数民族自治州,多年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先后投入近30亿元建设资金,像呵护生命一样呵护洱海,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令人击节、赞叹。   

    洱海,是幸运的。   

    大力构建新型生态文明产业支撑体系   

    汽车一路奔驰,漾濞江两岸层林吐着新绿。漾濞县委宣传部的熊君自豪地说:“我们这里除了村庄、田野、道路和江河,剩下的全是树林,找不到一片荒山裸土。”   

    漾濞多山,全县有98.4%的山区面积。近年来,漾濞县党委、县政府坚持从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山区、研究山区、发展山区,大力实施山区综合开发。先后重点开展了核桃种植“基地示范、样板引路”工程,率先在全省成立了核桃产业办公室,首家对核桃种植给予苗木直补,允许干部职工和国家、集体单位与村组农户联合开发种植,鼓励个人、集体有偿转让、承包土地,无偿提供树苗、引导全县群众在适宜的常耕地里广泛种植核桃、加大科技攻关等一系列措施,支持群众发展核桃产业。   

    目前漾濞县核桃种植面积达到68万亩,产量2.4万吨,占全县98.1%的村民小组和84.4%的农户种植核桃,农民人均核桃100株左右,全县年均核桃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有27户、3万元以上的有9000多户。2008年核桃产值占到全县农业产值的85%以上,农民从核桃种植中获得的人均纯收入在1500元以上,贡献率达到70%,有5万人通过发展核桃摆脱了贫困。   

    漾濞县是大理州长期以来致力构建新型生态文明产业支撑体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州委、州政府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发展路子,通过政策、资金、技术扶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把让人民群众得实惠作为根本目的,广泛动员山区群众大力发展烤烟、核桃、生态茶等产业。永平、宾川、祥云等地群众还通过创新模式,通过发展林粮间种,构建在地里种核桃,树下养绿肥饲草,用饲草养猪、鸡,用猪、鸡粪便生产沼气能源,沼液用于肥养核桃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形成冬种小春、夏有包谷、秋收核桃的立体生态农业,大大提高了土地效益。云龙县积极引导农民在漕涧镇等适宜区大力种植发展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红豆杉,通过采剪枝叶加工紫杉醇,实现了人工红豆杉的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目前当地红豆杉种植面积有3万多亩,是全国最大的人工种植红豆杉基地,预计4年后的加工销售产值可达100亿元以上。   

    去年,大理州进一步提出要把以核桃为重点的林产业作为推进山区综合开发的重要产业支撑进行建设,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力争到2012年建成2000万亩林产业基地,实现林产业产值100亿元以上,使全州人均、农均拥有特色经济林、工业原料林和综合利用林分别达到5亩、6亩以上。仅2008年,就新增优质核桃99万亩、红豆杉2.5万亩、生态茶1.5万亩。目前全州核桃产值突破35亿元,50%以上的农户种上了核桃,农民年人均增收1189元。   

    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资本。随着一大批生态原料种植规模的扩大,以及良好的生态、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资金、人才、技术和企业涌入,促进了大理工业的蓬勃发展。据新希望蝶泉乳业公司负责人介绍,正是凭借大理优美的“风景牧场”,在当前行业发展不振的大环境中,公司产品还能在东南亚和国内市场“摧城拔寨”,销量大增。另外,还有几家因为环境恶化而离去的企业,又回流大理,并且不断追加投资项目和投资金额。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对于人多地少、基础设施欠账多、环保压力大的大理州而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大理别无选择。但是,大理州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态保护的执著与坚持。“凡是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项目,哪怕‘一本万利’也坚决‘一票否决’。哪怕牺牲一点GDP也再所不惜”,大理州委书记刘明说。   

    近年来,大理州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结合的原则,大力实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工业布局,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大力推行循环经济,积极探索实践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在2008年,通过层层落实节能降耗和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开展了重点能耗企业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等工作,坚决淘汰了祥云水利水电三台坡水泥厂10万吨生产线等落后设备,全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4.99%,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约削减1080吨和223吨,全面完成了年度节能减排目标。   

    近日,祥云飞龙公司自主研发的难处理氧化锌矿和氧化锌矿浸出渣提锌技术,分别荣获2008年度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和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标志着这家10多年前还是“污染大户”的冶金企业,已经成为“吃矿渣、无污染”的高科技企业。正是在大理州委、州政府大力支持和引导下,祥云飞龙公司引进50多名专家,投入大量资金潜心研究,对工艺流程实施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实现了废渣、废液资源综合回收利用,不但实现了企业的零排放,每年还“吃”掉废矿2万多吨,回收400多吨金属锌,创效益300多万元。   

    大理州坚持走新型工业化路子,关停并转了一批破坏资源、污染环境治理无望的企业,大力发展风电、水电等清洁工业。在布局上,把工业建设重点放在祥云、漾濞、剑川等生态系统弹性度高、经济活动余地大的地区。积极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土地和煤电油运等问题,加强企业融资平台建设,大力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初步形成集约化程度高、污染小、效益好的新型工业体系,目前全州规模以上企业总户数达156户,产值亿元以上企业达30家。   

    在环洱海流域的大理市、洱源县则集中力量发展低污染、低耗能的食品饮料业和旅游文化产业。特别注重“大山”、“大水”、“大文化”的独特优势,围绕“以生态文明为本,以文化历史为魂”的理念,着力推进旅游二次创业。   

    让生态文明因子成长为社会文明主导因素 推门可见一池莲蓬,入户直须穿杨拨柳。在如诗画般的景色中,西湖村委会东登村村民小组李银老人和老伴正在宅院中剪大蒜根,并把废弃的大蒜叶整齐地捆垛在院墙脚,蒜根放置在箩筐中,晒干后交给村中保洁员统一处理,“如果乱丢乱放,西湖水就被糟踏了!”老人平静地说。   

    在整个洱海流域居住着80万人口,饲养着污染程度相当于300万人口的奶牛,在这个水量只占全省9大高源湖泊11%的流域,污染负荷占了除滇池外8大湖泊的53%。任何一丁点的疏忽,都有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灾难。   

    早在几年前,洱源县就提出“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的战略定位,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建成全省首家县城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湿地试验示范工程,全面实施了以“二池(沼气池、垃圾池)四改(改水、改厨、改圈、改厕)一利用(太阳能)”为核心的文明生态村建设,大力发展梅果、油菜花等生态农业,依托旅游企业带动村民自办“农家旅游”、“水上旅游”、“园林旅游”,勇敢地担当起保护洱海的重任。   

    经过多年的坚持,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保护生态就是保护家园的新型生态伦理意识正成为当地人民群众的主流价值理念。当十七大正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后,这个贫困县的环保发展观,正成为一种新型文明标杆。“我们始终如一的坚持,终于守住了洱海清澈的源头”。洱源县委书记许云川说。   

   “环境作为一种重要的稀缺资源,应和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一样按市场方式有偿使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环境成本和效益的合理分配,才能真正解决环境污染源外部化问题”。刘明说。去年7月份,大理州委、州政府把洱源确定为全州生态文明示范县,通过建立绿色GDP考核体系,加大财政倾斜支持力度,开展以重点污染治理为突破,推进生态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以调整种养结构为重点,推进生态农业体系建设;以改善环境为目标,推进生态屏障体系建设;以生态资源为依托,推进生态旅游体系建设;以转变增长方式为抓手,推进生态工业体系建设;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为载体,推进生态家园体系建设;以提高文明程度为落脚点,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等七大体系建设,把洱源县建成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繁荣、城乡结构合理、人民富裕安康、社会和谐进步的生态文明县,先行一步,为全州提供借鉴。目前,大理州级财政已经安排洱源县5000多万元资金,启动了50个生态村建设、生态屏障建设和湿地建设。   

    无独有偶。在大理州12县市的发展规划中,都明确提出要把生态立县、环境优先的战略思想贯穿到每一项工作、每一个具体项目的实施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目前,大理州在全国首家编写了《环境保护》地方教材,以“环保从我做起,环保从小抓起”为目的,在全州小学五年级、初中一年级开设环境保护课,开展“1助1”、“1帮5”、“环保小卫士”等形式多样的“环保进课堂,小手牵大手”活动。几年来,已经累计有40万中小学生,直接受到环保知识的课堂教育,通过对孩子的环保教育,使生态文明的理念扩散到千千万万个家庭,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态道德素质,影响整个社会。   

    永平县开展了以整治危害群众身心健康的饮用水污染、烟尘污染、污水、垃圾和违法建设项目为重点的“建绿色家园”环保专项行动,确定了“绿色学校”创建试点。弥渡县通过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打造环保信访绿色通道。祥云县按照发展与环保并重的原则,围绕“党委统一领导、人大法律监督、政府组织实施、政协民主监督”的环保要求,以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发展、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和保障环境安全为根本出发点,强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热、难点问题,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近70%。云龙县着力培植好农业生态化工程、推进山水园林小城镇建设工程、加强水土保持建设工程、加强沘江污染治理工程、加快农村能源工程建设、加强“两林”工程的建设和管理等“六大工程”,全面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大理市投资3亿元资金,对洱海西片区所有影响苍洱景观视廊效果和田园风光的建筑物进行改造、整治和拆除,保持多年形成的山水合抱、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传统特色。随着“禁白”工作的不断深入,目前大理州群众“喝豆浆带杯子,购物买菜带篮子”的文明风尚正在兴起。   

    “只有从文明重建的高度,重新确立人在大自然中的地位,把伦理行为扩大到自然界,把人与自然的发展视为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和文明的一种新的存在方式。让生态文明的因子逐渐成长发展并最终成为社会文明的主导因素时,‘洱海清’才能从自然走向必然。”大理州州长何金平深有感触地说。

阅读 357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