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的故乡

麋鹿的故乡

麋鹿因其“蹄似牛非牛,头似马非马,尾似驴非驴,角似鹿非鹿”而被俗称为“四不像”。麋鹿性好合群,善游泳,以嫩草和其他水生植物为食。

在大型动物当中,麋鹿是唯一一个找不到野生祖先的物种,它被学术界发现的时候,只有200 ~ 300 只饲养在清朝的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里,而关于这个群体的来历,至今尚未搞清。麋鹿起源于距今200 多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而以距今10 000 年的全新世石器时代到距今3000 年的商周时期的一段时间最为昌盛发达。迄今为止,北起辽宁,南到广东,西从湖南张家界,东到上海崇明以及台湾共17 个地区境内的140 余处都发掘出了麋鹿的化石,共有4 种,分别是更新世地层中的蓝田、晋南、双叉和第四纪地层中的达氏种。麋鹿

麋鹿不仅体形独特,而且身世也极其富有传奇色彩——戏剧性的发现、悲剧性的盗运、乱世中的流离、幸运的回归等等,因此成为世界著名的稀有动物之一,在世界动物学史上占有极特殊的一页。麋鹿在我国曾经广泛分布,特别是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一带,同时也大量饲养在历代的皇家狩猎场内,野生种群绝灭的时间大约在明朝至清朝时期。但也有人提出野生的麋鹿早在1500 多年以前的秦汉时期就已经在野外绝迹。麋鹿种群野外绝迹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大量猎捕,造成了其种群灾难性的减少,更因为近代南北各地许多沼泽或近海低洼荒地均被垦辟殆尽,成为今日的农田,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只适于在沼泽地带栖息的麋鹿没有了容身之所,成为平原地区最早的生态灾难的牺牲者。

1865 年秋天,法国博物学家兼传教士大卫在北京南郊进行动植物考察,经过南苑皇家猎苑,从苑外土岗上向内窥视,见到了一群神奇的、陌生的、可能是动物分类学上尚无记录的鹿。大卫设法买通了守苑的军士,以20 两白银为代价换得两张皮和一个头骨,运回巴黎。经过动物学家鉴定,大卫发现的为一新物种。按照动物学界的惯例,应以“发现者”的名命名,从此麋鹿这种中国自古就声名卓著的动物便被称为了“大卫鹿”,至今其英文名还是Pere David's Deer。

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在1900 年初,生活在我国的麋鹿已经全部消失。世界上仅有1865 ~ 1894 年间被陆续盗运到欧洲各地的一些麋鹿饲养在动物园中,而现在世界上的麋鹿全部都是这些种群的后裔。1956 年4 月,英国伦敦动物学会为了实现麋鹿重返故乡的愿望,赠送两对幼仔给中国动物学会,在离别故土半个多世纪后,北京动物园中又重新出现了珍兽麋鹿,这些麋鹿及其3 只后代于20 世纪60 ~ 70 年代相继去世。1973 年12 月,英国惠普斯奈动物园又赠送给我国2 对幼仔,这2 对麋鹿和它们的后代在我国各地的动物园中得以生存和繁衍,并为麋鹿的再引入工作积累了经验。1985 年,为了让麋鹿回归自然,中外科学家顺我国东部沿海对北至辽河、南达北海的麋鹿分布故地进行了艰苦的调查。1986 年,在江苏沿海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麋鹿保护区,39 只麋鹿返回故乡。经历了长达百年风雨飘摇的流浪生涯,回到故土的麋鹿如鱼得水,如鸟归林,与獐同戏,与鹤共舞,种群迅速恢复,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种群。

麋鹿的形象和精神,自古融入中国文化。从屈原、班固、杜甫、柳宗元、苏轼等文学大师,至沈括、李时珍等科学名人,加上周文王、乾隆等帝王,一部中国文化史,留下无数对麋鹿的记述和赞美的篇章。《孟子》中有这样的记述,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这段文字不仅说明了至少在周朝时的皇家花园中就已经有了人工驯养的麋鹿,而且还指出了麋鹿的生境与沼泽水域有关。此外,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有:“麋,鹿属,从鹿,米声”的注解。晋朝张华所著的《博物志》中有:“海陵县扶江接海,多麋鹿,千百为群,掘食草根,其处成泥,名曰麋,民人随此种稻,不耕而获,其收百倍”的记载。在民间,麋鹿更是神奇之物、吉祥之物,它不仅是先民狩猎的对象,是崇拜的图腾和仪式中的重要祭品,还成为生命力旺盛 ( 鹿角年年落而复生) 的标志和升官发财的象征。